分享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傻猪猪的窝 2017-05-05

“小家雀儿别着急,你要吃的预备齐;快快飞呀来这里,这里丰收有吃的……”朗朗的童谣,在山坳里回荡。

同时在不停忙碌的,还有杨树底下村的村民们,尽管是正月十六才开放的节日,但他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要排练节目、要布置会场、还要准备能提供几千人食用的餐饭材料。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村里十二三岁的少女就要穿戴整齐去邻居家敛收粮食,为敛巧饭做准备。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没有关系。这里备好了碗筷,来了都欢迎舀一碗敛巧饭。

“如今人们生活好了,敛巧饭的这一天的形式也更多了。”一直在杨树底下村居住的压金大爷,感触特别深,“自从敛巧饭评上非遗后,来这里的汽车也多了,人也多了,每年都比往年更热闹了。”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敛巧饭香来年好

根据怀柔地名志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霍、靳两姓的族人陆续迁到于此,被这里郁郁葱葱的山岭、清澈的河流以及肥沃的土地吸引住了,大家围绕着一颗枝叶繁茂、粗壮高大的杨树,开荒种地、伐木建屋,决定在这里定居,时间久了,大家也就习惯把这个村子称为“杨树底下村”。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有人的地方,就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杨树底下村也不例外。每年的正月十六,村里的妇女们都会搬出大锅、拿出海碗,再将针线、铜钱等物放入饭食中,这样一顿数量惊人的饭食,要供全村的女人们吃。

要是有人在吃的过程,吃到了针线、铜钱,便意味着乞到了巧艺或财运,来年会有好运气。要是有相亲路过,没关系,添一幅碗筷而已,坐下来一起吃。这项习俗算算到现在,也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敛巧饭原本是村民自己的活动,可交通方便了,来得人越来越多。村民依旧乐呵呵的接待着,“不过是多了几副碗筷。”金大爷指着远处的广场说,“这里,原本是村里人埋锅做灶吃敛巧饭的地方,现在改成了这个广场,更干净、宽敞。”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放眼过去,广场南边建有一长排的灶屋,这让原来散在外面的十几座灶台集中在一起。有盖有门,在冬天大雪时还可以储备村民们的柴草粮食。除了广场周边的灶间,在广场中间还专门修了有蒙古包坡顶的水泥亭子,可以同时容纳十人一起进餐;北面,也有全木质结构的小亭子,为的也是方便来者吃饭。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地上虽然修好了,可村民们待客的心却没有变,来了就吃饭,热络的招呼,不问打哪里来,也不管工作如何,甚至不把你当外人。排队,领碗筷,盛饭盛菜……挑个喜欢的地方,坐下就开吃。

就是这样简单的程序,会让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觉得心里的某根弦被拨了一下,其实,人和人,人和自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远。

风调雨顺日子美

一顿看似简单的敛巧饭,实际上并非一日的功夫。按照以前的习俗,在正月十六以前,村里十二、三岁的少女就要穿戴整齐出门去邻居家敛收食粮、果蔬,积少成多,等到正月十六这天洗净做菜。

之所以成为“敛巧饭”,是因为“巧”是当地村民对麻雀、山雀一的别称。相传,杨树底下村的村民最早移居到这里的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村民们爬到山上在悬崖的缝隙里,将雀儿们存的粮食、种子捡拾了出来,洒到田间,养育了一代代的村民。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所以吃敛巧饭之前,村民会将粮食洒在广场上、田间、地头……一边感恩雀儿们的照顾,一边祈求来年丰收。金大爷说,现在年轻人不喜欢务农了,喜欢往外面的城市跑,但不管跑再远,敛巧饭是雷打不动一定要回老家吃的,这也是杨树底下村的“约定俗成”。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原本,敛巧饭从收集、准备到张罗都是村里的女性来承担,但现在,已经成了“全村总动员”。力壮的,负责挑抗;手巧的,负责埋针藏钱;动作快的,手脚不停的洗菜切菜;做饭香的,也是最累的,一刻不停地在灶间忙碌。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吃完饭,别急着往回走。去村子旁结冰的小溪上溜达溜达,这在村民口中叫日走百冰,意思是去掉百病,来年不仅有福还有好身板享福。最近几年,每年的正月十六就是村民最忙碌的时候,年年要做几千人的饭食。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吃饱了,还有节目看,可热闹了。村里这一年的鸡毛蒜皮事儿,说不清的,就在一起做顿饭,啥疙瘩都没了。”金大爷捧着手里的碗,吃得挺香。

千家万户筹集粮食果蔬,只为给数千人做一顿敛巧饭

2008年,这项热热闹闹的民俗活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延续了几百年的民俗,有了妥帖的保护和连续的传递。

虽说,只是一顿饭,但却可以与山、与溪、与土地、与风、与雪、与人一起体验、欢庆,这样的热闹让吃过敛巧饭的人,都难以忘记,那震天的鼓声、那暖和的炕头、还有杨树底下村村民淳朴的笑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