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怀柔深山处的一座村庄里,有一个流传了两百年的习俗 | 专栏【纪遗】

 明日大雪飘 2023-02-24 发布于上海

北京市非遗项目门类丰富,具有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交流交融的特色,又兼容并包南北方文化特质。希望通过这一栏目的开辟,使广大读者能够感受到流传在民众中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精彩绝伦的传统技艺、美轮美奂的传统舞蹈、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中那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刊载于《北京纪事》2023年2月刊
原标题: 杨树底下敛巧饭

“敛巧饭”,即北京市怀柔区疏璃庙镇杨树底下村一带在元宵节的民俗活动。正月十六日前夕,村里十二三岁的少女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将其聚集于一处,待正月十六日这天,由村中妇女将敛收而来的食粮、菜蔬做熟,全村人共食。食用前年长者要先扬饭喂雀儿,当地人将“雀”称为“巧”,因此这一民俗活动又兼具“乞巧”之俗。节日当天,人们要在村边小河的冰上行走,曰走百冰(病),寓意祛除百病。此外,村里还会请戏班演戏,村中的什不闲、秧歌会也要表演助兴。

敛巧饭始于清代嘉庆、光绪年间,迄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2008年元宵节(敛巧饭习俗)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习俗历史悠久,传承不绝,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怀柔当地春节民俗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生动地呈现出北京地区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

太阳神鸟寓村名

杨树底下村地处山区,在疏璃庙镇以西22公里,再西去5公里为延庆界,距延庆四海镇20公里,有公路贯通。村中两边的石墙上,镶嵌了用青石板铸刻的敛巧饭民间传说。杨树底下村的村名反映了当地的太阳崇拜和鸟雀信仰。

图片

村名缘于一株大青杨,与二郎神担山赶日的神话有关。传说当年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曾把九个太阳抓住压在大山下,最后只剩一个太阳时因太累了,就在一棵大青杨树下阴凉处歇息,想过一会儿太阳一转,晒到自己就起身,解了乏再追赶最后一个太阳。没想到大青杨的阴凉一直阴着二郎神,醒来后太阳早逃远了。二郎神担山赶日神话是民众对日月山川等自然世界认知的一种表达,太阳对人与万物极其重要,但世界又怕干旱与炙烤。人们希望太阳既能满足万物对阳光雨露的需求,又不会“十日炙烤”。

对太阳的信仰与鸟息息相关。我国北方民族先民中,在最远古的初民时期,火的发现很可能与鸟的活动有某种契机,因而才有了鸟与火、太阳的密切联想,将“过去的现实又反映在荒诞的神话形式中”。例如,满族神话《天宫大战》讲述的神鸟创世神话:天地初开的时候,没有日、月、星辰,黑暗无光。阿布卡赫赫跟勒鲁里两人打赌,看谁有能耐找到光明,看到天是什么颜色,地是什么颜色。勒鲁里凭着恶魔的眼睛,在暗夜的冰块上找到了白冰。于是把冰山搬来,用冰山照亮宇宙,结果万物冻僵。阿布卡赫赫在苦无良策时,一只天鸟把阿布卡赫赫背上天去,把天给啄个洞,又啄个洞,一连啄出千千万万个洞,从此出现了日月星光,才有了光明温暖。这则神话表现了女神阿布卡赫赫创世的艰辛,同时也说明鸟类在先民眼中是与大地形成以及与火同时出现的精灵。杨树底下的敛巧饭虽不一定与满族神话相关,但从这一习俗并非该村一处独有可以推知,敛巧饭应该是由多种文化层结合凝筑而成的,其“扬饭喂巧”的仪式亦蕴含了崇尚女性力量、敬祀神雀的信仰。
扬饭喂巧祈丰收

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习俗有着鲜明的乞巧情结,这在北京民俗中是比较独特的。这一民俗的承续与该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极密切的关系。杨树底下村地处京北深山,白河的主要支流——琉璃河从村南淙淙流过,地理环境优越。历史上,这里还是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唐以前属渔阳郡,后晋时属契丹。村里人自称此地是南人之北,北人之南,南北文化得以在此传承传播,交流交融。

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在时代变迁中保存得相对完整,尤其是“扬饭喂雀仪式”代代传承。“巧”字是当地人对麻雀、山雀等鸟儿的别称。在人们吃敛巧饭之前,要先扬饭喂“巧”,即扬饭喂“雀儿”的谐音,同时口念吉祥之词。这一仪式有乞福运和求丰收之意。

图片

首先是乞求福运。据说,男人参与敛巧饭活动是晚近的事情,这一习俗原是女性特有的。在人类社会早期,妇女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体,对女性存在神秘、敬畏和崇拜感。妇女不仅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力量,也是文化的主角。敛巧饭中要放入顶针儿、针线、铜钱等物。如果谁吃到了这些东西,就意味着此女心灵手巧、聪慧能干、艺巧财通,是有福之人。

其次是向雀儿谢恩,以求来年丰收。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对鸟雀的崇拜描写俯拾皆是。相传,炎帝幼时试种草木,见到枯树枝将土地砸翻为新土。受此启示,炎帝发明了翻土的耒耜。后来,他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玉帝便派布谷鸟带去谷种并种植在开垦过的土地上。春耕劳作便在百姓中流传开来,民间也形成了祭鸟的习俗。祭鸟习俗折射的是百姓企盼丰收的心愿,这在北京地区的民俗活动中亦有体现。每年正月十六,延庆区珍珠泉乡水泉子村会举办鸟节,村民和游客欢聚一堂,喂鸟祈福,同吃福宴。门头沟区的灵水村中秋节时敛米举办“秋粥节”,全村同食,以示秋收有成。而在杨树底下村谷种来源的神话中,提到最早移民至此的靳、霍两人丢失种子后,山雀将种子从石缝中叼出,二人便叩头念道:“多谢雀神相助,待等庄稼收成后,即使我们自己不吃,也要先敬诸位雀神!”

图片

为了感谢山雀的恩德,杨树底下人不惜重金,在村里建造了神雀台。神雀台柱的表面,是村民以剪纸手法雕刻的神雀衔种及山民耕种劳作的写意场面。每年春节村里人都会挂上大红灯笼,每只红灯笼上都画有山雀,即使是贴在门楣上的“挂钱”,也有巧手的村民精心剪出了山雀衔种的图案。由此可见杨树底下村人对雀儿的尊崇和虔诚。

敛饭共食聚人心

敛巧饭因其内涵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又被称作“和谐宴”。正月十六这一日,天刚破晓,村中一位老者高喊“敛饭喽”!随着喊声响彻整个村庄,三十多个十几岁的女孩挎着篮,拿着盆,齐声高喊着“敛饭喽”!分头跑进村里各条胡同。按照习俗,各家的小孩要挨家挨户地去给村里的老人家拜年,同时向各家各户的大伯、婶子敛收一些各家过节剩余下来的小米、玉米、肉、冻豆腐、萝卜干等,再由村里的中年妇女用这些敛收的粮食、肉菜做成百家饭和百家菜。 

据说,过去村里过完春节或过完“破五”(正月初五)后大部分人都要离村外出工作,但一定得是吃完正月十六日的敛巧饭后才离家,目的在于和全村的乡亲们相聚。一些在外工作的人即使没赶上大年三十回家,也要在吃敛巧饭这天赶回村里,与村民一起吃上一顿敛巧饭。吃过敛巧饭,左邻右舍曾有的摩擦、隔阂与矛盾也都在这天化解了。全村吃完敛巧饭,还要表演花会。这时,村里请的戏班与花会队伍互道辛苦后便开始唱戏。杨树底下村的秧歌会有很多自编的唱词,由 12 个角色各自演唱,如老坐子(文扇)有《十瞧》唱词:“西北玄天字两行,张良留下劝人方。养儿就往南学送,养女娇娆多贤良。一瞧人情大道理,二瞧走道莫张狂,三瞧厨房多干净,四瞧淘米打澄浆,五瞧登科知郎秀,六瞧裁剪作衣裳,七瞧寒窑王三姐,八瞧磨房李三娘,九瞧断机来教子,十瞧哭倒长城女儿孟姜。”反映了当地一脉相承的伦理道德,及其背后劝善教化、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

图片

近些年,怀柔区不少村也都陆续自发地办起了敛巧饭,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今的敛巧饭不同往昔之处,是在传统仪式中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邀请外来村民共食。这一习俗在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招来大量游客前来吃敛巧饭,有利于其继续发挥弘扬尊贤敬老、礼乐教化、和谐乡里的文化功能。

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本地春节民俗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民俗文化是地方民众思想智慧的集中反映,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当下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END 

作者✎苏明奎
签发✎田鹏

终审✎张颐雯  审核✎马捷  编辑✎刘颖

图片

图片

逛书摊的乐趣,是无意间邂逅一本好书

图片

百年曲艺两马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