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离开厦门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么个项目在规划建设中。
呵呵...... 出租车直接把我送到一座长方形的建筑前,和隔壁的翔鹭大酒店像对孪生兄弟。 走进空荡荡的大楼,才发现它几乎是上海世贸商城的复制品。 其实福建的服装、鞋类的企业在全球的贸易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如何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供物流、资本、互联网等增值服务,是有可能做活这个空间的。 形似需神似才是模仿学习的最高境界。 穿过不短的环状“闽南街屋”,设计上确实采用了闽南本土文化风貌、红砖大理石建筑元素和步廊式街屋。遗憾的是如果能够在一楼延续闽南骑楼文化那就更贴切了,后期的商家入驻,可以在骑楼廊下重现传统的、真实的悠闲生活小景。 但凡街区式的商业形态,2楼以上的招商、经营会是一个挑战,除非有足够的目的性业态和强制性动线。 ![]() 整座空间只有三楼引进了“大庙埕夜市”,定位两岸特色小吃。但台湾的小吃占比不到1/4,交流后发现“挂羊头卖狗肉”的多,甚至上海生煎和重庆小面也来充铺了。 因为整层楼就我一个客人。 想到这,喜欢台湾小吃的我就不敢停留了。 也许是招商太难的缘故,否则把小吃美食城安排在3层做“三明治的夹心”是个梗。
这一点上海的美罗城顶层的上海风味小吃城就非常成功!不仅品类正宗、店招设计风格有特色、在楼层的安置上也符合“瀑布”式商业策略。 穿过“百货”空间,来到一个巨大的广场,大约要穿越80米才能到达对面的儿童游乐区。且不论风雨酷暑日人们穿越的意愿和困难,“商气”的断裂是个大忌。 规模不小的“酷奇堡乐园”安静地杵在那等候着孩子们的光顾。 远处有个告示牌:沃奇乐新概念电影城即将开业! 我开始替业主担忧了! 万达、宝龙走过的自营业态的时代的命运在此又要重演了! 东侧的两个土楼设计吸引我,好奇会是什么业态在里面? 一栋大门紧闭,说是“古镇宝楼”,估计是要做些珠宝、玉石类。 另一栋“古镇茶阁”,走进去倒也被“惊艳”了一下,五彩缤纷的软装、美陈设计,怎么也没法和中国的“茶”文化联想在一起,倒合适做成休闲娱乐空间。 ![]() ![]() 7层的空间空荡荡的,入驻的商家寥寥无几,据说是租出去了,但没人来装修,都在等...... “土楼”的建筑设计思路很棒 ,却没有感受到一丝土楼文化的植入,一定要做“茶”主题也可,但如何将群居(社群)、和谐、共生的客家文化融入“茶”中,这不是简单的招商可以实现的,考验的是后期的营运商。 ![]() ![]() ![]() 站在北广场高处往北眺望,必须穿越两个巨大的牌坊,远处是配套的妈祖庙,旨在两岸文化、民间信仰交流和举办一些庙会活动。但我觉得仿佛置身南普陀的景区,如此沉重的设计,一下子把商业的气氛给压下去了,加上南北动线太长(估计超过150米)对商业的价值贡献有待商榷。 几个感慨&几条点评: 1、追述历史,这个项目花了10余年布局、建好2年除自营项目还几乎是一座空城,如此好的社会资源就这样被滥用和浪费。只能说这就是一个权钱交易的产物。 在一个城市商业规划已超量、在这样的地段、规划如此体量、如此风格的商业,也只有审批者和投资者的无知无畏才敢如此行; 只有情怀和建筑是不能让一个项目存活得健康的。 让我想起南昌市区一个项目,因为董事长喜欢北欧建筑风格,带着团队考察后,几乎照搬了一个项目,如今不知是否还关着养老鼠、挺适合拍聊斋鬼片用。 招商一定要遵循几个原则:围绕项目的主题去找商、从营运角度去选商、从资产价值管理去养商。 5、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去做! 6、共赢的心态,才能做稳、做大、做好! 喜欢我,就扫我二维码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