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霄的历史沿革(一)

 陆投埔三槐堂 2017-05-06
现有考证资料,云霄早在5000多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其东部地区增置东官郡,设绥安县,县治在今云霄火田大峙原下。“义熙九年(413年)又分东官郡立义安郡,县与郡俱立”。其间义安郡治一度设在绥安县地。南齐间(479~502年),绥安县居义安郡六县之首,时为该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云霄是漳州文明的发祥地,素有“开漳圣地”之称谓。唐总章二年(669年),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兵南下,入闽平“蛮獠啸乱”,镇守故绥安县地,与子元光于云霄火田开屯建堡,且耕且守,据闽粤之交。是时陈政涉绥安溪,指之谓将士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漳江自此得名。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在云霄病逝,元光奉旨袭职,奏报立州。垂拱二年(686年),朝廷诏准于此地建州置郡,称为“漳州”,治所在今云霄境内,并置漳浦、怀恩二县(一说开元二十八年立怀恩,二十九年废怀恩入漳浦),漳浦县治附州治。陈元光为首任刺史,建州后继续率众辟地置屯,立行台于四境,派兵分戍;招徕流亡,设立唐化里;倡兴庠序,传播中原文化,使民风转淳;经农惠工,推广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火田畲种无耕犊”、“唯种黍稷皆火耨”为“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通商营市,安抚异族,为开发漳州奠定基础,功德在民,流芳百世,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川,漳浦县治随州徙,云霄境遂为漳浦驿。宋代,云霄沿设驿铺,兴农渔、制陶器、通商贸、建寺庙。宋末元初,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多有民众响应陈吊眼农民起义。明时仍为云霄驿,时山贼、倭患不断,万历二年(1574年)增驻海防同知,万历二十年兼驻捕盗通判,御倭防盗。清顺治六年(1649年)十月初十日,抗清爱国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由漳江下游攻入云霄,以梁山为屏障,在盘陀岭布防。北拒清军,南扼东山湾,并向诏安扩大声势。清顺治十八年九月,清政府为灭郑军,令沿海划界移民入内陆,“越界者斩”,居民迁移流失者不计其数。18世纪中叶,随着殖民主义经济入侵,云霄人民反对清政府统治日趋频繁。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云霄高塘村郑开在境内高溪庙、观音亭创立反清会党“天地会”,进行传道,团结民众反抗清政府,其组织衍及闽南各地。又从闽南扩展到台湾,两广、长江流域一带反清志士与之呼应,并逐渐波及海外华侨聚居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者进犯厦门,清政府与英国、美国、法国等侵略者签订一系列卖国条约,引起闽南人民强烈不满。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后,境内人民纷纷参加云霄“小刀会”、“会仔军”等反清组织。清咸丰三年(1853年),以岳坑村朱翔为首,成立反清组织“兄弟会”,并广泛串连沿海各地民众参加,与太平军呼应。清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部进入闽南,驻境内阳下“华庙”进行反清活动,连结地方志士壮大武装力量,嗣而在岳坑“兄弟会”配合下攻占云霄城,驻城长达200多天。清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中旬,左宗棠率兵3万余人进云霄围剿。太平军和“兄弟会”虽然失败,但云霄的反帝反清斗争仍此起彼伏,主要有陈岱的“白扇会”、“哥老会”等反清组织活动,并逐渐扩展到邻乡、邻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