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李金刚 痰液标本检查之前我们都会做一般细菌、真菌涂片。检查目的有二:其一,确定标本是否适合做细菌培养,采用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根据低倍镜下白细胞和上皮细胞数目的多少来判定(在每个低倍视野中鳞状上皮细胞<10个或10-25,白细胞>25个,否则视为不合格痰标本)。其二,初步判定是否有病原菌存在,选痰液中脓性部分涂片,干燥固定后,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如发现形态典型、有特殊结构,初步可以确定所属菌属或种的细菌,可直接报告。如果不能直接确定菌属或种的细菌,可报告“痰液涂片查见革兰×性×菌”。 那么痰液培养的一般细菌涂片是否会看到抗酸菌?形态又是如何的呢? 案例一:老年病科患者,男,60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因憋气近十年,近期加重来我院治疗。患者否认结核病史,所以入院当天做痰培养大夫没有考虑抗酸菌,只开了一个痰培养的医嘱。但在做一般细菌图片检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这些: 案例二:ICU患者,男,73岁,因胸水,重度肺炎,感染性休克 入院治疗。在做痰培养的一般细菌涂片中发现“鬼影细胞”: 总结:鬼影细胞是由英文“ghost cell”翻译而来,因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质,普通革兰染色难于着色,从而显现出细胞轮廓的鬼影细胞,或者染色斑驳的阳性杆菌。临床病例错综复杂,一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未表现出典型的结核感染症状,临床大夫没有高度怀疑是结核菌感染的病人时,可能不会开抗酸染色涂片的医嘱。很大程度会造成一定的漏诊,这就需要微生物实验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阅片基本功,通过标本直接涂片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临床解决问题,让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