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患笔记

 昵称21660266 2017-05-07

人们常说谈虎色变,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虎都吃人,只有少数食人虎。食人虎在虎的家族中,是虎的异类,健康正常虎是不吃人的,健康正常虎一般避开人类,与人相遇,也不一定会主动进攻,即使发生冲突,只会对人加以伤害,而不食人。曾有一人在夹道中与虎相遇,虎没有理会人,与人擦身而过,人因为过度恐惧,回家后就吓死了。

食人虎的形成有一些重要的因素,人类社会对虎的压力过大,导致精神不正常;生病或受伤,导致无力捕食;人类过度开发,使野牲资源减少,导致饥饿。世界著名打虎专家柯尔贝特认为:“吃人虎是这样的一只虎,因受到无法控制的形势压力,被迫采食一种全然陌生的食物。我相信,它由食用动物肉转化为食用人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处于偶然的。”食人虎一旦形成,往往就依靠食人为生,因为捕食人类相对于其它动物来说,更易于捕食。

        历史上食人虎主要产生在印度北部靠近喜马拉雅山麓和尼泊尔边境地区;尼泊尔西南部的奇特万国家公园一带;印度东部西孟加拉邦海滨地区;孟加拉国西南部与印度接壤的海滨地区;印尼苏门答腊岛;中国的华东、华中、华南地区。

        在虎的8个亚种中,历史上食人虎数量较多的主要有孟加拉虎和华南虎,尤其是孟加拉虎,其它亚种中的食人虎数量极其稀少。印度是虎患最为严重的地方,据统计,印度在本世纪初叶,每年被虎吃掉或咬死的人数达到850─1000人。印度1970年宣布禁止猎虎,据1972年的全国普查共有1827头孟加拉虎。1973年开始实施“保虎规划”,根据保护规划的规定,一只老虎只有在伤害6条人命后才能被确认为食人虎。目前印度共有15个老虎保护区,面积24700平方公里。

        杜德瓦国家公园位于印度北部,1978─1983年有112名村民被虎咬死或吃掉;桑德邦林区位于印度东部西孟加拉邦海滨,到孟加拉国西南部孟加拉湾,以恒河河口为中心,有一片8600平方公里的海滨红树林区,这里有孟加拉虎600余头,是世界上老虎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食人虎最多的地方。孟加拉国1964─1984年间有382人死于虎口,非正式的估计认为每年有200名进入林区伐木和采蜜者为虎所食,桑德邦林区印度境内1983年就有28人丧于虎口。

        估计虎最强盛的时期有100万头,19世纪时虎的总数下降到10万头,主要分布在印度和中国境内。在中国带来虎患的主要是华南虎,东北虎生活的东北和西伯利亚,山高林密,地域广阔,人烟稀少,人与虎之间没有什么冲突,因此食人虎几乎没有。

       华南虎是我国境内分布最广的老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四川、贵州、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都有老虎生存或发现过,云南北部和青海南部也曾发现过老虎。华南虎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安徽。

        安徽境内大规模的虎患较早,1234年(宋端平元年),紧临江西的安徽祁门“邑多虎,伤2000余人,邑令傅褒募人擒其十之一”。(清同治《祁门县志》卷36)其它地区很少有这么早的大规模记录,这是因为安徽开发较早、人口较多造成的。1410年(明永乐八年),“祁门多虎,知县路逵令民设木柙窝弓药矢,不逾时擒虎豹四十有六,虎患逐绝。”(清道光《徽州府志》卷16)这表明祁门一带历来是虎众多的地方。与祁门不远的旌德和泾县地区也是虎患严重的地方,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旌德“乡村多虎,白昼伤人,食犬  无数。知县甘  募猎者捕一巨虎,余悉遁。”1707年(清康熙四十二年),旌德“邑东北乌岭石凫山一带虎出数十计,伤人甚多。”(清嘉庆《旌德县志》卷10) 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泾县“虎成群食人,自后十年中计伤千余人,猎人张纲焚山捕之不获。”(清嘉庆《泾县志》卷27)  根据这些记载分析,安徽境内的老虎主要集中长江以南与江浙接壤的地区,长江以北地区老虎数量明显减少。其他省区也类似,如长江以北的湖北老虎数量稀少,而长江以南的湖南和江西却高度密集,这表明老虎主要生存在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对善于泅水的老虎来说,长江也是一大障碍。

        明清时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口数量以达到3亿,江南的广阔地区已得到全面的开发,人与虎的冲突急剧上升。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的虎患记录明显增多,而且虎的危害激烈化。

        在江西境内,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婺源多虎,伤男妇二百余口。捕猎无策,民皆焚山逐虎,延烧苗木不啻亿万。”(清道光《徽州府志》卷16) 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破山来一彪,似虎而大,毛体尖喙,二日而噬十七人。”1626年(明天启六年),“高安虎四出,能上舟登楼,开门破壁,杀数十人。”(光绪《江西通志》卷98)

        在福建境内,1369年(明洪武二年),“虎从横村落,间伤人兽无记。有杜门者,虎逾垣坏壁而入啮之,道绝行人”。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永春、德化虎为灾,群虎四出,白昼噬人于牖下,民死亡转徙相续,户口耗,田野荒。”1459年(明天顺三年),“兴化莆田县城北依山诸村落虎为害,伤人兽以数百计,白昼数十人同行亦有被伤者,山中数月绝人迹。”(清同治《福建通志》卷271) 1651年(清顺治七年),延平“各乡群虎食人,有时入城,经四五年其害不息。”(清康熙《延平府志》卷21)

在湖南境内,耒阳一带的虎患较多,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耒阳有虎患,虎从安阳至来阳马水,伤人数百。”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耒阳有虎患,各乡虎出三、五成群,日夜咆哮,声震山谷,食人百余。”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龙阳县西汜洲群虎为患,连年食二百余人。”1719(清康熙五十八年)夏,“湘乡有虎害。宣风、梓门二都,虎白昼噬人,被食及伤死五、六十人,月余乃止。”(清光绪《湖南通志》卷243、244)

        在广东境内,虎患主要集中在与湖南、江西、福建临近的地区。1572年(明隆庆六年)秋,惠来“狼虎成群,白昼噬人,城郭之外,不敢都行。”(清雍正《惠来县志》卷12) 1632年(明崇祯五年),“英德饥,多虎,白日截路噬百余人。”(清同治《韶州府志》卷11)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揭阳“沿乡虎患。九都无处无之,至有白昼三、五成群,人物均受其害,山村日未晡即闭户,或多至十余只,白额白面,长面不一。”(清乾隆《潮州府志》)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仁化虎暴,终夜绕城噬人。”(清同治《韶州府志》卷11)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揭阳“自春徂夏,昏夜虎成群入县城,人物遇之亦不伤害。报清乾隆《潮州府志》) 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大埔“冬十月,弓洲乡虎噬人。是日乡人方演剧《赛神》,男女聚观,日未晡忽二虎各噬一人去……嗣是东自弓洲、黄坑至高坡,西自大麻、党溪至三洲,各乡日闻虎伤人物,山断樵采,路断行人,布毒弩、陷井百方治之,不息。”(清乾隆《潮州府志》)

        在四川境内,清初也出现了一次酷烈的虎患。明末清初四川战乱持续数十年,人口损失巨大,有关专家估计死亡人口280万,占总人口的78%,有称“三百年江山自此残破”,人口密集的四川顿时人烟稀少,以至后来政府不得不用湖南、湖北的人口来填四川,时称“湖广填四川”。清初四川很多县的明代遗民仅存1/10或2/10,如广元县、巴中县、宣汉县等,所谓万不存一;比较多的地方也只剩存十分之三四,资中县“无六百年以上土著”。(民国《资中县续修资中志》卷8)

      1647年(顺治四年)成都一仗,甚至“成都之人,竟无遗种”。(《鹿樵纪闻》) 1659年(顺治十六年),成都“城中草木蔽寒,麋鹿豺虎,纵横民舍,官署不可复识,各官栖于城楼,兵则谢猎于城内,蜀王府野兽聚集,二三年捕获未尽。”(王培荀《听雨楼随笔》)

    四川残破后,人烟稀少,老虎数量迅速增长,几乎占据了整个四川盆地。清初欧阳直说:“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升楼上屋,浮水上屋,浮水登船。此古所未闻,闻亦不信。”“叙南舟行,见沙际大虎成群。过泸州,岸上数十(虎)鱼贯而行,前一白虎,面长毛颈按发径尺。”(欧阳直《蜀乱》) 吴伟业说:“虎豹形如魑魅饕餮,穿屋逾颠,逾重楼而下,搜其人,必重伤且毙,即弃去,又不尽食也。荒城遗民几百家,日必报为虎所暴,有经数十日而一县之民俱食尽者。”(吴伟业《绥寇纪略》卷十)

       清初南充招抚人丁506人,居然被虎吞吃了228人;后新招74人,结果又被虎吃了42人(《明清史料·甲编·六本》)。 顾山贞谈到清初荣昌知县张懋赏主仆8人到县城赴任,“方入城,嵩草满地,不见一人,日未暮,群虎拦至,攫食五人。”(〈客滇述》) 富顺县“数年断绝人烟,虎豺生殖转盛,昼夜游城郊村  之内,不见一人驰之。其胆亦张,遇人即撄,甚至突墙排户,人不能御焉。残黎之多死于虎,又一难矣。”(乾隆《富顺县志》卷五) 营山县在“顺治七年,人民稀少,虎患大作,昼夜为害,凡耕作必会集方敢偕作,然其未疾于掣电,往往攫人于广众之中,同榻之上。”(清同治《营山县志》卷二七)

        赵彪诏在《谈虎》中记载:“蜀顺庆、保宁二府多山,遭献贼乱后,烟火萧条,自春徂夏,忽群虎自山中出,约千计,相率至郭,居人趋避,被噬者甚多,县治学宫俱为虎窝,数百里无人迹,南充县尤甚。”

        四川虎患的重要原因是人口急剧减少,城市为灌丛和茂草覆盖,成都平原地区为灌丛和次生林覆盖,根据专家估计,唐宋时期成都平原的森林覆盖率为20%左右,清初的森林覆盖率恢复到了50%左右,成为老虎的栖息地,老虎数量急剧增长。到康熙和乾隆年间,大量移民迁入四川盆地,人口急增,林木迅速减少,虎患逐消失。

我国境内大规模的虎患主要集中在16和17世纪,随着人类抵御能力的增强,18世纪大规模的虎患次数急剧减少,19世纪则鲜有听闻。1950年代以前,华南虎的数量至少仍有数万条,但食人虎甚少。

  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除害运动”,华南虎被消灭殆尽,斩草除根、彻底消灭的“除害运动”酿成了前所未有的物种悲剧。福建南平夏道乡刀霞民兵打猎队在50年代走遍闽侯、晋江、南平3个专区12个县(市)的深山密林,猎取了101头虎豹、293头小野兽、2014头野猪、7000─8000头豪猪、豺狼。

         1970年代以来,野生华南虎已极其稀少,80年代在湖南、江西、福建、贵州等产虎最多的省份还时有华南虎的报道,90年代则鲜有听闻,基本上已处于灭绝状态,在21世纪人类可能再也看不到熟悉而美丽的华南虎。

        1986年4月,在美国举行了“世界老虎保护战略学术会议”,通过了把中国特产的华南虎作为“最优先需要国际保护的濒危动物”。根据当时的估计,野生华南虎只有40只左右,国内16家动物园共伺养的华南虎也只有40只,国外动物园中的华南虎只有3只。现在野生的华南虎可能已经下降到了20只以下。

        1937年,最后一只巴厘虎被枪杀;1973年,最后一只里海虎被枪杀;1979年,爪哇虎只剩下3只,现已灭绝;濒临灭绝的华南虎成为又一个即将灭绝的亚种。

 

2003年3月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