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帝国的丧钟

 龙叔文馆 2017-05-07

发生在中国14世纪的大饥荒,据说饿死了数百万人。这场饥荒直接导致了蒙元的灭亡。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粮食短缺的原因归结于旱涝、虫疫等自然灾害。但是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从古到今,大部分的饥荒,决非来自天灾,乃是人祸!


造成蒙元统治后期粮食短缺的第一个原因,是统治者对劳动者产权的极大不尊重。蒙古人有一个丧尽天良的制度,叫做“赐田”——统治者可以随意将汉族人的土地赏赐给蒙古人,而不用支付任何费用。我说这个制度“丧尽天良”,真是一点也不夸张,它是蒙古人给整个国家投下的慢性毒药!



作为一个在土地上劳作并收获天然物品的劳动者,他总是会想办法使自己的产量更多一些,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能富余更多的产品与手工业者交换那些生活便利品与奢侈品,用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个“想办法”的过程,其实是对生产要素的改良——他可以改善土地肥力,可以修建灌溉设施,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技能……这些改良的目的,几乎全部来自劳动者对未来更高利润的追求。但是无论希望实现何种改良,劳动者的投资都是必须的。这些投资包括劳动者的时间、智慧、体力以及钱财——这些投入的资本,都是劳动者为了获得未来更高的利润所付出的成本(如果不进行投资,他实际上可以节约下这些资本,使自己立刻过得更好一些)。如果劳动者预期在未来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来弥补当下进行的投资,那么,他就会节约下这些资本,用来提高目前的生活水平,而不是进行投资,提高未来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只有在未来比较明确的情况下,劳动者才有动力对生产要素进行改良,整个社会才会享有更充足的天然物产。


充足的天然物产,不仅仅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还降低了物产的价格,为不从事生产天然物产的手工业者提供价格更低廉的原材料,并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成本。低廉的原材料价格和生活成本,使手工业者有能力雇佣更多的人手以创造利润,从而增加了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这种高需求,提高了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会促使人们生育更多的孩子,或者吸引更多的外地人聚集在城市中。庞大的人口规模,反过来增加了对天然物产的需求量,又提高了生产天然物产的劳动者的收入,使他们更有动力对生产要素进行改良,增加天然物产的产量。

这种良性循环,使社会财富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自然繁荣昌盛。


当劳动者对未来的利润没有信心,哪怕是不确定时,他都会缺乏对生产要素进行改良的激励——他们更愿意偷懒和耍滑。偷懒和耍滑是拒绝对未来进行投资的表现。蒙元统治者实行的“赐田”制度,就是剥夺了在土地上进行劳动的劳动者对未来的确定性。任何的生产要素改良,都期望未来能够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回报。可是,当某位劳动者将他的土地的产量提得越高的时候,这块土地就越容易被统治者夺走。因此,在土地上劳动的劳动者,最好的选择是不对生产要素进行任何改良,甚至会主动降低产量,以保有土地。既然所有的劳动者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土地成为产量最高的,他们就只能不断降低产量。天然物产产量越来越少,后果就是,生产粮食的劳动者勉强能够维持生存,却没有多余的产品进入市场,那些不生产粮食的劳动者,根本无法购买到食物。饥荒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当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时,这个社会的产权状况就是完美的。当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完美的产权状况都是不存在的,但像蒙元这样明目张胆地试图剥夺所有的中下层劳动者的个人收益为少数权贵阶层享用的政权,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这个政权不遭遇饥荒,那才真是奇了怪了!


蒙元统治后期遭遇粮食短缺的第二个原因,是高额的税收。由于政府的一些破坏生产的无知政策,导致整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极其低下,使得政府的收入徘徊在低水平,财政能努力的孱弱,又使政府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并应对突发状况。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税率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之一。但是,征税并不是把社会财富从人民手中转移给政府这么简单,任何的税收,都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无谓损失。


我前面说到,任何社会都做不到完美的产权状况的原因,正是因为很多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收税。当国家向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国防、道路和司法系统——时,并不能选择为哪些缴过费的国民提供服务,而不为哪些没缴费的国民服务。公共产品一旦被供给,只能由全体国民共同享用。因此,全体国民都必须被强制分担公共产品的费用。这就是税收的由来。但是,针对任何行业、任何产品或者任何人收取税款,都会抬高商品的价格。比如,一石麦,卖者对其价值评价为200文,买者对其价值评价为300文,没有税收时的市场均衡价格为280文;这样,卖者卖出这石麦的剩余价值为80文,买者购入这石麦的剩余价值为20文;这次交易,社会总剩余价值为100文。每一笔成功的交易产生的社会总剩余,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量。只有买者评价高于卖者评价的商品,才有可能完成交易。以上面的例子来看,对这石麦评价高于200文的买者,就会把它买下来。这样,社会总剩余取决于买卖双方对商品的评价和交易的总数量。现在政府对这石麦的交易征10文税,无论税款由卖方支付还是买方支付,都相当于一石麦贵了10文。也就是说,只有评价大于210文的人,才会购买这石麦,那些评价在200到210文之间的潜在买者,将不会购买这石麦——没有税收时,这些人原本也会交易。因为税收,社会上交易的数量减少了。这些因交易数量减少而导致的社会损失,就是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


政府征收税款的税率越高,交易数量减少的也就越多,社会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因此,蒙元的高额税收,通过减少商品的交易数量,从而极大抑制了社会生产。税收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税收的负面作用也是必须正视的,不能打着提供公共产品的旗号肆意妄为地征收高额的赋税,这对政府来说,无异于慢性自杀。


蒙元统治后期遭遇粮食短缺的第三个原因,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前三个原因,都是讲蒙元的社会生产力是如何越来越低,以至于无法生产出足够的粮食。通货膨胀这一原因,使得,即使蒙元的生产力像有些人认为那样,并不太低,也足以导致饥荒发生!


我们都知道,货币并不是财富,货币只不过是财富的符号。一个拥有许多货币的人,被认为有许多财富,仅仅是因为这些货币能为他换来许多货物,使他的生活水平高于那些没有这么多货币的人。当我们用货币购买货物时,看起来是用货币支付,但实际上,对方之所以愿意收取货币,乃是知道这些货币代表了一些货物的价值,这一价值与他卖出的货物的价值是相等的。以货币进行交易的本质,其实还是以物易物,只不过更加便捷而已。


当政府手中的货币不足时,就说明政府没有掌握足够的货物。但是政府可以发行货币,使他看起来好像有充足的货物用于交换。与政府进行交换的人就上当了。政府新发行的这些货币进入市场之后,市场上的货币数量相对于这一地区的货物来说变多了,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也就降低了——这就是通货膨胀。一个人将一石麦卖给政府,收取了政府新发行的200文钱;他拿着这200文,在市场上却买不到一石麦了——因为货币数量的增加,这200文已经不再代表一石麦的价值了。由政府发行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本身就是对劳动者的隐性掠夺。


适度的通货膨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严重通货膨胀的预期——就是人们认为会货币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不值钱!当有这种预期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愿意用自己的货物交换货币,换回的货币立刻就贬值了,他们因为交易变得更加贫穷。元朝政府发行的货币,最后已经不值钱到直接用钞票来糊墙的程度!这种程度的通货膨胀下,怎么可能期望劳动者有卖出货物换取货币的欲望?他们更愿意把货物存起来,而不是卖出去。这样,即使社会上生产了足够多的粮食,这些粮食也不会在市场上供应!那些不直接生产粮食的人,因为严重通货膨胀的预期而无法买到粮食,就发生了饥荒!因为这个原因引发的饥荒,在世界各地、各个时期都屡见不鲜!


饥饿的汉族人失去了退路,他们有了奋起反抗暴政的勇气。终于,由一位曾经饱受饥饿折磨的人在1368年敲响了元帝国的丧钟。

作者:第五大洋;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公众号:第五大洋的卷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