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知人人都有,为何圣人能保持而常人未能保持呢?

 昵称20041990 2017-05-07

按照古代先贤的说法,人从一出生就天生有良知(这几乎和孟子的性本善不谋而合),良知是我们人人都具有的禀赋和品质,圣人一开始也不是天生就是圣人,而是通过修炼、学习逐渐提升起来的,通过修炼和学习,圣人不让自己的内在良知受到外物的蒙蔽,保全了自己的本体本心。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一直督促自己,超越自我,事业上也是兢兢业业,勤思敏学,在追求大道的路上不断求索,精进。所以,圣人的良知一直能够完好的存有。

普通人也有良知,在孩子时,通过教育和环境熏陶,我们就完全具备了良知的思维(即对善恶、好坏的判断)和能力,只是后来常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私欲和外界的各种诱惑、言论等干扰和蒙蔽了,他们忘记自己的本心,失去了自我的本真或天性,但尽管如此,他们内在本体的良知还是不会全部泯灭的,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或学习或调整或感化等精神上的培养,还是可以找回到最初的良知和本心的。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有圣人就会有常人,而且常人占比往往是那个二八法则中的八,因为大部分人不仅在意识上不觉醒,更在行为上偏于懒惰或急于求成,这就是使得常人在做出实际的行为时,往往就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总是被外物和社会中那些杂七杂八的事物的干扰,这也正是常人之所以是常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人如何做到致良知?

对于致良知,先不说圣人,就古人来说,有一部分就做的很好,尤其是那些古时候的得道高人,他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人的良知是有认知上的高低之分的,不同的人对它理解的程度也不同。它随着各人能力的大小而定。一个人对良知的理解和行为转化的程度决定了他对生活及生命的理解和领悟的深度。

古人认为,人心是天,良知是这个天的具体现实应用,是天在人间的具体发挥和作用。只有定住了人心,让其不乱,不作坏心思,良知也就自然的存有,发展,而且不受破坏。相对于良知,心是一个深渊,在这深渊里,善良的人营造出他心灵的聚宝盆,邪恶的人营造出他欲望和造孽的无底洞。心还可以是一个宇宙,囊括一切,接纳一切。心的本体无所不包。

如果人心总被私欲、尘世诱惑所包围、缠绕,则天的本性或人的内里就不会纯净,人就会有迷失感和迷茫感,邪恶和魔鬼就会从中钻空子,占领人的内心,把心变为自己的与真善美搏斗的战场。将这些阻碍人心向善的东西祛除,彻底铲干净,心的纯净才能重新恢复,人们的行为和想法才能回到正道,人生的价值观和意义也会越来越明晰。

古人指出,心的修炼、保养也是需要一点点积累的,也要根据当事人的能力来区别对待,这就好比培育树苗,刚开始很小,只能一点点浇水,等长大些,再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加水的份量,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树从小树苗到两手合抱,再到两臂合抱,直至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而心的修为同样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抗击人世的风吹雨打,悲苦磨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