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华夏三大神器下落的未解之谜

 伟天英 2017-05-07

1、周朝九鼎下落之谜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于夏朝初年,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九鼎象征天下社稷,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传承了两千多年。然而,到了秦汉之间,九鼎却不见了踪影,因此有人怀疑九鼎到底真的存在过吗?
关于华夏三大神器下落的未解之谜

根据《左传》鲁宣公三年记载,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贡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606),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之戎,路经洛邑。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劈头就问九鼎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回答:在德不在鼎!”并进一步指出:如果本质美好光明,鼎虽小而犹重,反之,虽大犹轻。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自讨没趣,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又据《战国策·东周策》所载,周显王时期,秦国兴兵临周,企图夺取九鼎。周求救于齐,迫使秦国退兵。结果齐王也想得到九鼎,颜率就劝说齐王:鼎又大又重,每一个需要9万人来拉,迁九鼎则需81万人,还要带上许多器具;再说,运鼎须经过魏国的国境,魏国也一直觊觎着九鼎,只怕鼎还未到齐国就被打劫了。齐王只得作罢。可见当时的秦、魏、齐、楚都觊觎九鼎是确有其事。可是《战国策》也没有说明东周的九鼎究竟是怎么回事。
关于华夏三大神器下落的未解之谜

有关九鼎的下落,《史记》有三种记载:其一,《秦本纪》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西周人向东逃亡,西周的宝器九鼎归给秦国。唐张守节《正义》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其二,《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东巡泰山,从东方返回经过彭城,亲自斋戒祈祷祭祀,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其三,《封禅书》:禹铸九鼎,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疑团,秦国获得的周鼎是八个还是九个?究竟是一个周鼎入于泗水,还是陈列于宋社的九鼎沉于泗水?秦始皇派人打捞的是一个周鼎还是九个“商鼎”或者是大禹鼎?秦所得的八鼎又在何处?《克殷解》所记载的周武王搬迁洛邑的是商鼎还是大禹鼎?宋国为商朝的后裔,宋社所陈列的是什么鼎?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宋社的鼎扯到一块来叙述?这些谜团只有留待史学家去解读了。

2、传国玉玺下落之谜

公元前689年,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到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果真是稀世之玉,遂命名为和氏璧。
关于华夏三大神器下落的未解之谜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但后来,和氏璧是终还是归了秦国,估计是赵国因畏惧秦国的强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制造了御玺,称“天子玺”。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秦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关于华夏三大神器下落的未解之谜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亡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后来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

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亡,“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关于华夏三大神器下落的未解之谜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由於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因此,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第一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3、永乐大典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关于华夏三大神器下落的未解之谜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发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烧毁。火势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楼中的大典。明世宗连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时抢救出来。为防止今后再遭受类似祸患,明世宗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当代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

自明嘉靖年间重录《永乐大典》后,有关大典的记载就很少见了,特别是永乐正本的下落更是扑朔迷离。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者称之为未解之谜。

比较可靠的情况是:关于华夏三大神器下落的未解之谜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关于华夏三大神器下落的未解之谜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仅20年就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它们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