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我用真心待世界,奈何世界太虚假

 張惠軍 2017-05-07



1

 

直到李商隐去世的一千多年后,人们还是争论个不休。因为一首叫做《锦瑟》的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人说,虽然这首诗的题目叫《锦瑟》,但是诗的内容跟琴没有半点关系,所以这是一首无题诗。

 

有人说,怎么没有题目?怎么没有关系?“一弦一柱”说的不就是琴吗?“锦瑟”就是它的题目。

 

关于题目的辩论还没有个结果,有关内容的斗争又开始了。

 

有人说,“锦瑟”是令狐楚家一个侍女的名字,李商隐在令狐楚家寄身那么多年,也许是和这侍女有难了的情缘,才写出这首诗。

 

有人说,二楼说得有道理,锦瑟是一种乐器,有五十根弦,分适、怨、清、和四个声调,而这首诗的中间四句刚好就是在形容这四个声调,所以这是一首咏物诗。

 

有人说,这是一首悼亡诗,“蝴蝶”“杜鹃”皆是离去的象征,“珠有泪”是哭泣,“玉生烟”是安葬,这是李商隐在“追忆”他与妻子的“情”。

 

有人说,他在这首诗里“追忆”的“情”不是与妻子的爱情,而是自己美好的年华,看,前边不是在说“思华年”嘛。

 

有人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其实,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之情的诗。

 

呵,乱了乱了。

 

李商隐这个“坏”人,就这样折磨了人们一千年,然后,还要继续折磨一千年,一万年……也许你要问,作诗是给人来读的,他为何要让世人这样苦苦地猜呢?明白如话不好吗?像王维的“向往山水”,像杜甫的“忧国忧民”,不好吗?明白如话当然好,但如果我是李商隐,如果我也有他这般的才情,我也会写这样的诗,谁让这世界让我猜了一辈子也猜不透呢。

 

2

 

李商隐出生的公元813年(约),已经是中唐时代的尾声了。藩镇割据、宦官掌权、朋党之争让朝廷乱成了一锅粥,但幼小的李商隐并不知道这些。比如,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告诉他全家人将要离开家乡荥阳,去江南生活一段时间,他便跟着去了。但他不知道这是父亲原有的官位被免职才要远迁浙江的,更不知道这个低级官僚家庭其实已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再比如,从他懂事开始,家人就常给他讲家族的历史:李商隐家与唐王朝的统治者是同宗同族的关系。但他不知道这种“同宗同族”要向上追溯到西汉时期,远达千年。优越的族亲在封建社会确实是一个人发迹或者升迁的砝码,可这种“族亲”就另当别论了,更何况,李唐王朝此时已摇摇欲坠,自身难保。

 

李商隐出生在中原,血液里与生俱来有一种经邦济世的进取基因;童年在江南度过,恬淡的山水又塑造了他含蓄、柔和的性格。于是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左手写瑰丽唯美的诗歌,右手作指点江山的文章,但他不知道,那并不是一个适宜追求梦想的年代。

 

就这样,李商隐生长在一个不那么美好的时代,可他却执拗地期待美好,也许,这就是他结局黯淡的原因吧。

 

3

 

李商隐十岁的时候,人生的第一个劫难向他走来,他的父亲在任上病故了。父亲的病故对于李商隐来说,不仅意味着与亲人的永别,同时也意味着虽然他才十岁,但作为家里的长子,他的肩上就已有了责任二字。

 

一个十岁的孩子能为这个家做什么呢?李商隐在他后来的文章中曾提到,父亲病故后,他便与母亲无奈还乡,开始了“佣书贩舂”的生活。所谓“佣书贩舂”,就是替别人抄书收取费用来补贴家用。

 

在这样贫瘠且艰难的岁月里,李商隐依然觉得上天待他不薄,因为他遇到了一位上过太学却隐居在野,并愿意教他学问的族叔。这位族叔可谓满腹经纶,经学、古文、书法皆有颇高的造诣。遇到他,李商隐是幸运的,因为如果没有他的教导,李商隐天赋的才华可能就要像“方仲永”那样,被耽误了;遇到他,李商隐也是不幸的。

 

这位族叔大人的学识毋庸置疑,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一切都适用于社会。至少我觉得每一个满腹学问却选择归隐的人,或者是有一段辛酸的经历,比如孟浩然;或者是思想与这个尘世不相容,比如陶渊明。无论这两点中的哪一点,都与李商隐要经邦济世这个理想是背道而驰的。还有他满脑子厚古薄今的思想,就好比那个“寿镜吾”老先生,如果鲁迅一直向他求教,那恐怕就没有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与《呐喊》《彷徨》了。万幸的是,鲁迅善于革命;可叹的是,李商隐并不懂得。他天真地全盘接纳了族叔大人厚古薄今的治学理论,以至于他开始准备闯荡文坛时依然是“能为古文,不喜偶对”。

 

所谓“偶对”便是指骈文,又称“四六体”,讲究对仗,讲究辞藻。这种骈文,起源于汉末,兴盛于南北朝。到了唐朝,虽然韩愈等人一再倡导“古文”,但当时的科举应试和公文写作,仍以骈文为主。政治和社会都需要骈文,李商隐偏偏不喜欢又不擅长,这是一种要命的格格不入,拜那位族叔所赐。

 

4

 

命运很喜欢跟这个单纯的人做游戏。

 

就在所有人都眯着眼、歪着嘴跟李商隐说“古文没出路”的时候,欣赏他的人就出现了,而且是一出现就是两个。这两个人,一个叫白居易,一个叫令狐楚。

 

李商隐抱着一摞古文四处拜谒,换来的,都是摇头。倒是也有几人为他的文章点头称赞,可嘴角却是向下的。就在这时,有一个叫白居易的人站出来说:“我顶他!我老了,不能再为这个年轻人做什么,但有一天我死了,愿投胎做他的儿子。”

 

以白居易当时的地位,已无须再为李商隐做什么,这样的一句话,就足以震惊整个文坛。被震惊的人都在想一个问题:白居易一辈子都在追求“通俗”,可李商隐的文章那么晦涩,他的诗歌也那么难懂,白居易怎么会喜欢他呢?神奇的是,白居易就是这么欣赏这个年轻人。

 

但就像白居易自己说的,已经年迈且闲赋在家的他,或许只能帮助李商隐出名,却无法帮助他成功。不过没关系,还有令狐楚。

 

令狐楚这个名字,相对于白居易来说,略微显得陌生些,但他并不是小人物。李商隐初识令狐楚时,令狐楚的官位是“天平军节度使”,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区司令。如果你觉得他只是个带兵打仗的,那么你又错了。令狐楚的骈文、韩愈的古文与杜甫的诗,是当时社会人们公认的“三绝”。

 

李商隐最需要也最缺少的就是骈文,刚巧就结识了令狐楚这位喜欢他、赏识他,并想教导他、提拔他的骈文大家。看起来,一切都朝这个少年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着。

 

令狐楚对李商隐好到什么程度呢?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令狐楚应该算是做到了。教导李商隐骈文写作、公文写作以及应试文章写作这些自不必说,令狐楚还把李商隐带回自己的家里,“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是的,令狐楚知道李商隐家境不好,所以在生活上也给予李商隐充分的照顾,并且,连李商隐将来如何走向社会、如何步入仕途,令狐楚也都在帮他谋划着。

 

不仅如此,从李商隐走进令狐楚家的那天开始,令狐楚还有意安排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与李商隐交游。虽然令狐绹大了李商隐18岁,但令狐楚还是时不时地提点儿子在文学方面要想李商隐学习。

 

年幼丧父、清贫无依的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关怀下体会到了一种温暖,一种可以终身信赖的安全感。他畅想着,将来的某一天,令狐楚一定会帮他谋一个职位,然后他便可以更好地侍奉母亲,再不用“佣书贩舂”,还可以让这个小官僚家族的命脉继续维持下去,不负父命,不辱祖上。当然,他也愿意用一切来报答令狐楚,只是当时,他还没有什么能力来回报这位恩师,便只好作一首诗,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谢书》

 

这是李商隐来到令狐楚门下的第一年写下的。“王祥佩刀”源自魏晋时期的一个典故。王祥是曹魏至西晋时期的一个大臣,论起来,他还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族曾祖父。据说当时一个叫吕虔的大臣拥有一把宝刀,高人看过之后说携此刀者可拥三公之位。吕虔认为自己的身命不够厚重,不配拥有这把刀,便把刀送给了他心中有公辅器量的王祥。王祥得到这把刀之后,果然步步高升。临终前,他又把此刀赠与了他的弟弟王览。后来,王览的后人中也多贤才,这个家族在整个东晋时期都很繁盛。

 

王祥的好运气任谁都会羡慕,但李商隐说,自从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和教诲后,便再也不羡慕王祥能够拥有那把刀了。因为他觉得他才是世上最好运的那个人。

 

李商隐把一颗懵懂的真心托付给了令狐楚,就像他当初相信这个时代的美好,相信那位族叔的全部才学。然而事实呢?事实上,令狐楚待李商隐的好是真的,但他为自己的培养朋党力量、为儿子将来扶植政治助手,也是真的。

 

5

 

朋党之争始于中唐时期。举人牛僧儒和李宗闵在考卷上批评了朝政而获考官推荐,宰相李吉甫认为两人批评的朝政对自己不利,便在皇帝面前说牛李二人与考官有私人关系,于是考官被贬,牛僧儒和李闵宗也双双落榜。很快事情有了反转,朝臣们纷纷为牛李二人喊冤,指责李吉甫嫉贤妒能,宪宗皇帝迫于压力又只好贬李任牛。没过多久,牛党人又牵涉进一桩科场舞弊案,被李党人抓住了把柄,双方再一次交换了主客场。之后,两党相互倾扎,此起彼伏,绵延近四十年。这就是唐朝时有名的“牛李党争”。至于令狐楚,他与牛僧儒是要好的朋友,自然是牛党中人。

 

令狐楚是牛党中人,李商隐作为他的幕僚,在外人眼里,自然也是。但李商隐自己浑然不知。他真的这么木讷吗?不,他只是单纯。他当然知道牛李党争这回事,但他单纯地认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只求日后在考场上答出一份满意的试卷,再谋一个过得去的工作,这就行了。至于什么党争,他无心参与。可事实上,从他走进令狐楚家大门的那天开始,这一切就不像他想象得那么简单了。

 

从公元829年到公元833年,李商隐数次走进考场,都铩羽而归,那个学识不如他的令狐绹却顺利地金榜题名。直到公元837年,已经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令狐绹听说李商隐又去参加考试了,便向考官稍加示意,那一年,李商隐就考中了进士。

 

我不想恶毒地猜忌李商隐那几年的屡试不中是令狐父子在让他尝尝政治的厉害,但这前前后后的一切,总是说明了一些问题的。官场的潜规则就在那里,李商隐依然选择视而不见。他把那几年的落败归结为命运,然后去学道,试图在黄老之术中认识人生:后来的中第,他又认为是才学,因为在学道那段时间里他不忘苦读。他就这样坚持着自己的“真”,不顾这个世界的“假”。

 

公元837年年末,令狐楚去世了。恩师已然作古,与令狐绹又走在了两个社会阶层,李商隐在为自己的伯乐做了最后一件事——撰写墓志铭后,便离开了这个家庭。

 

6

 

就在李商隐人生第二次无所寄托时,又一位贵人向他走来。随之而来的,还有爱情。

 

不知是人为刻意的安排,还是冥冥的偶然,李商隐从令狐家出来不久便接到一封赴宴的邀请函。这封邀请函的发出者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又是一位军区司令,他要请那一年所有的进士们吃饭。“节度使”这几个字李商隐并不陌生,他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就曾是一位节度使。这个饭局李商隐要去,对于此时还没有官职的他,也许那里有机会。

 

这个饭局没有辜负李商隐,王茂元看中了这个满腹才学的年轻人。不仅如此,王茂元的女儿也对这个文采斐然的青年诗人一见钟情。李商隐结婚了。

 

这是命运再一次眷顾了李商隐吗?不,是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因为这个王茂元与李党的领袖人物,也就是当年那个宰相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交好,不管他自己这么想,也不管李商隐怎么看,世人是都把王茂元看作李党中人的。迈出这一步,李商隐便再也无法在“牛李党争”这个政治漩涡中脱身了。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不会立即被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公务员考试的复试。李商隐婚后不久就去参加复试,可这时,李商隐幕王茂元并娶王氏女这一事早已传到了令狐绹的耳朵里,令狐绹咬着牙根,冷冷地说了一句话:“忘家恩,放利偷合。”果然,那一次考试,李商隐被直接除名。

 

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整整推迟了一年,直到公元839年,李商隐才获得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但是不久,他又被调到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做了一个县尉。校书郎和县尉表面上看起来官位差别不大,但校书郎毕竟是朝廷职位,宋代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这是一个地方小小县尉所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调任这一件事,是既考试除名之后李商隐再一次被排挤。

 

来到弘农,李商隐并没有痛定思痛,他还是执着地做他自己。既然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李商隐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蒙冤的死刑犯减刑,伸张正义,明辨是非。可这一举动,他救了蒙冤的百姓,却害了单纯的自己。案子是上一任长官孙简审理的,现在的孙简,已经是陕虢观察使,成了李商隐的上司。李商隐傻乎乎地质疑领导、挑战上司,换来的,必定是没完没了的责难。李商隐觉得自己没错却要受责难,毅然决定辞职。幸好此时孙简被调离,而同为诗人的姚合接替了孙简的位置。在姚合的劝说和运作下,李商隐才勉强留在弘农。但这件事给李商隐单纯的内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伤痕,之后不久,他还是辞职了。

 

7

 

很快,李党得势,李商隐被重新召回朝廷任校书郎,但就在这时,李商隐的母亲去世了,他不得不回乡为母守孝。第二年,岳父王茂元也去世了,李商隐远离工作机会的时间又被拉长。这一时期,李商隐的内心非常复杂。有时,他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甚至模仿陶渊明写作田园诗歌,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有时,想起自己少年理想,又不甘于拙守田园。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菊花》

 

菊花,暗暗淡淡的紫色,光润亮丽的金黄,既是陶渊明篱边的明媚,又是罗含家里的芬芳。它不怕清晨露水的沾湿,却害怕夕阳的来临,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别人写菊花,都是写它淡泊、隐逸的一面,而在李商隐的这首诗里,菊花破天荒第一次那样地积极、入世。

 

公元845年,李商隐守孝期结束,回到朝廷,可他已经错过了唐武宗与李党关系密切的最佳时期。朝廷里神秘的气氛与李党的萧条和牛党的跃跃欲试纠缠在一起,让李商隐不寒而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

 

这首诗著名的诗便是写在这一时期。次年三月,唐武宗去世,唐宣宗即为,天下,又成了牛党的天下。李商隐的人生走势,又必然呈现下滑的状态。无奈且无助的李商隐又想起了他与令狐绹少年意气的友情,作诗渴望令狐绹给予他帮助。

 

尽管后世有许多人对李商隐后来投靠王茂元一事持与令狐楚相似的看法,但我始终还是不相信李商隐是那样一个人。如果他是存心要忘恩负义,那他必定知道自己得罪了令狐楚无疑,又怎么还会在失意时再度给令狐楚作诗示好呢?这一首诗,又把他那颗单纯的心展露得一览无余。但是令狐楚并不这么想。

 

第二年,三十四岁的李商隐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儿子。还记得白居易说过的那句话吗?李商隐真的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从他给这个儿子的小名取为“白老”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李商隐没有忘记当初白居易的那句话给他人生带来的影响。可是老天啊,你怎么就那么跟李商隐过不去呢?随着这个孩子慢慢长大,人们越发觉得他呆呆笨笨,半点没有白居易的模样。白居易的那句话,竟在十七年后让李商隐成了世人的笑柄。直到小儿子出生,聪颖可爱,人们才说如果真有白居易投胎,小儿子才是。

 

8

 

李商隐又在长安城守着一个比校书郎还低的“正字”小官蹉跎两载,没有人帮助,也没有人排挤他。是的,他已经卑微到惹不起别人的排挤了。

 

公元847年,李商隐接到了一位朋友的来信,桂林观察使郑亚邀请李商隐到桂林任职。对仕途失望、对政治失望的李商隐,此时早已厌倦了长安城里的一切。这封信,正好像桂林的山水,李商隐把消愁的希望寄托在了它的身上,他再一次不多考虑也不计后果地远赴桂林。到了桂林,远离政治漩涡,李商隐的心的确轻松了许多。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晚晴》

 

一个人简简单单地生活,春去夏来。小草饱经风雨,如今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登上高阁远眺,夕阳余晖也显得暖而明亮。窝巢被晒干了,小鸟的体态越发轻盈。在桂林,李商隐写下了如此惬意的诗句。

 

可他哪里知道,这是令狐绹对他的又一次考验。郑亚是李党落败后的被贬官员,李商隐跟他南下,在牛党人的眼里,这是同情李德裕的表现,更坐实了“放利偷合”的本性。仅仅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

 

他真的不是忘恩背义,他只是傻的可以。回京之后,李商隐竟然来到令狐府去拜访老友,怀念恩师。令狐绹怎么可能见他?李商隐只好在那个空空的客厅里的墙壁上写下一首追忆往昔岁月的诗。据说,李商隐走后令狐绹就下令把客厅的门锁上,之后再也没打开过,也更没移步过。

 

9

 

李商隐再度回到京城,孤立无援,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再次获得一个小小县尉的职位。十年前他就是一个小小县尉,十年之后,没有任何变化。

 

公元851年,他人生中唯一一个贴心的人,他的妻子王氏撒手人寰了。李商隐与妻子的感情非常好。在婚前,李商隐就曾为妻子写过这样一首诗。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荷花》

 

在他心里,妻子是美丽且芬芳的荷花,是洛水河畔的仙子,而他对这位“女神”,李商隐更多的是愧疚。婚后的十余年中,李商隐郁郁不得志,又四处颠沛,与妻子聚少离多。如今妻子离去,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痛楚和怀念。

 

长安,再也没有他的牵挂,这一年的十一月,李商隐受朋友柳仲郢之邀远赴四川任职。在四川的几年,可以说是李商隐一生中最安稳太平的日子。官场与他无关,党争也与他无关,李商隐这个名字已经彻底被政治遗忘了。这一时期,他向往佛教,醉情山水,忽然而至的宁静开始让他反思人生。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忆梅》

 

李商隐在春日里外出踏青,看不到梅花,这不由得让他对梅花产生了“恨”:明明是先春而开,却往往被当做去年的花。就像他自己,十六岁蜚声文坛,如今呢,依然怀才不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在一个秋雨滂沱的夜晚,李商隐想起妻子,他当然知道妻子此时已不在人世,却仍然提起笔来写一封家书,畅想他日归乡时与妻子“共剪西窗烛”温馨画面。他的爱,他的恨,他的心酸与苦楚,都留在了那一场巴山夜雨当中了。

 

10

 

公元855年,柳仲郢回京,出于情分,帮李商隐安排了一个收入还算不错的闲职。天知道长安对于李商隐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勉强自己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还算罢职归乡了。

 

李商隐最后在郑州病故,约为公元858年。是的,没有人知道李商隐确切卒于哪一年的哪一天。

 

11

 

李商隐猜这世界猜了一辈子,都猜错了。谁让这个世界是“假”的,而他却活得那么真呢!难道李商隐这辈子真的活得那么单纯而没有伪装吗?不,他有,他把所有的难以言喻都写进诗里,留一个迷,让后世去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让他感叹艰难的是爱情还是人生?让他“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去怀念的是妻子还是少年时代的美好?我们不知道。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

 

因为一句空话,李商隐在哪里痴痴地等,等了一辈子,他所期待的“蓬山”却越来越遥远。那个对他许下诺言的人是谁?是一位女子?还是某位恩师?我们不知道。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爱情的心啊,你不要与春花一同绽放,所有的相思,都注定要化为灰烬。如此的绝望,难道真只是说爱情?我们不知道。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

 

即便苦苦的相思全然无益,也抱着抱痴情而惆怅终身。这样的执着有是为了什么?我们还是不知道。

 

其实李商隐早已在另一首诗中告诉世人了,无论是他试探这个世界,还是世人对他的争论,一切“猜”,都没有意义。因为“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谁又知道谁呢?







子聿

简书作者

一个不太着调但非常靠谱的语文老师

文艺与搞笑并存,一直很有意思




责任编辑:老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