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明朝为何有东西两京制的存在?

 冬竹456 2017-05-07
  •  谈及两京制,其实一个很好解答的问题,当然是根据政权能否长存考虑的,毕竟当时对于明朝统治者而言,想要让政权更加的稳固,考虑可不少!地处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成了南北竞争中最重要的据点:汉族政权失去它,必然只能偏安南方;游牧民族占有它,则可挥鞭南下。

    •     朱元璋知道目前的都城南京并不十分合适:南京距离北部边疆千里之遥,难以敏锐察觉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南京附近的吴越之地太过富饶,容易使皇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视边患为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历鉴前朝,凡定都金陵者,多偏安一隅,且国作不久。
    •      朱元璋曾派太子巡查长安、洛阳和开封,想选择汉、唐、宋的故都为首都。然而经过一次次战乱,关中已经残破,丧失了作为一个大帝国都城的条件,洛阳也是如此。开封处在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最易受敌,战略位置很不适宜。北京做都城最具战略价值,然而当时明朝军队刚刚从元朝手里收复北京,北京城和周边州县还欠繁华和富裕,且北京被胡化了四百余年,与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隔膜,对主要生在江淮、浙西的明朝开国功臣集团来说,定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心里总是不踏实的。
    •      朱元璋在位31年内,定都问题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不料朱元璋死后,这道难题因叔侄阋墙而得到了解决--朱棣胜出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北京是朱棣的封藩地,他起兵之前,已在此经营二十多年,个人图书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政治、军事、经济体系。因此等他当皇帝后,北京及周边地区已不再是“生地”而是“熟地”,迁都于此乃是瓜熟蒂落之事。
    •        此前,北京一直被称为“行在”,即皇帝率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而南京,则称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南京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主要管理南京周边14个府、州的相应事务。这些地区乃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明之区,天下赋税三成出自于此。“两京制”形成后,北京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南京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使帝国的南北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       “两京制”也有不利之处。其一便是使统治成本剧增:明朝的经济是南重北轻,北京周边的经济欠发达,朝廷须从南方富庶地区运来粮食及其他物品供养京师。数千里漕运,损耗巨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崇祯十七年(1 6 44年),又有一支劲旅突破居庸关,包围了北京城,这次进犯的是李自成的军队。明朝君臣这次没有逃过劫难,崇祯自杀殉国。之后,众臣拥立福王称帝于南京。然而留都南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弘光朝支撑了短短的一年便亡于清兵的铁蹄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