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书和纬书”

 神仙湾老宋 2017-05-07

“经书和纬书”
什么叫“经书”?

经,《说文解字》解释道:“织从(纵)丝也。”,也就是说,所谓“经”,就是织布时的纵线(也就是经线),所以它的偏旁是丝字旁。

织布时,必须要先布置好经线,然后以它为依托,才能穿引纬线,织成布匹,正如《文心雕龙》所谓的“经正而后纬成”。

正因为经线是织布的前提和依托,所以“经”就引申出了另外的意思,即“法则”或者“原则”,比如我们到现在还常说的一个词叫“经权”,经就是原则,权就是变通。还有一个常用词叫做“经常”,这里的“经”就是常的意思,也是从“原则”、“法则”这个意思中引申出来的。

因为“经”是原则,所以我们古人把那些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对社会和国家具有指导性的书籍就称作“经书”,或者称作“经典”。典就是书的意思。

每个学派或者宗教都有自己认为的原则性的典籍,譬如儒家有所谓“六经”、“五经”、乃至“十三经”,墨家有《墨经》,道家把《老子》称作《道德经》,把《庄子》称作《南华经》,佛教有佛经,道教有道经,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凡是被称作“×经”的著作,对该学派或教派而言,都是它们存在的基石。

不过我觉得题主所问的,肯定是儒家的经典。所以我就单独讲一讲儒经。

儒家最早有六部经典,即所谓六经,分别是诗经、书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经。

《诗经》不用说了,是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总汇,据说孔子对其进行过删编,选定了305首,编订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

《尚书》是夏商西周三代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汇编。主要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及会议纪要。据说也有百篇,但秦始皇焚书后失传。后来到汉朝时,幸亏有个儒生叫伏胜(史称伏生,东汉末年被曹操杀害的那个伏皇后,就是他的后代),他会背诵,于是就默写了出来。但年代太过久远(伏生默写尚书时,已经92岁了),只记得了28篇。因为伏生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出来的,所以这28篇就叫做《今文尚书》。

后来汉景帝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拆迁了孔子的故居,结果在墙壁夹层中发现了一大批先秦经典,其中有《尚书》、《孝经》等等,但都使用战国时的古文字书写,没有人认识。后来西汉末年,大学者刘向、刘歆父子进行了大量研究整理,得到的尚书比伏生的《今文尚书》多了16篇,这就是《古文尚书》。

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五胡乱华,古文尚书在战火中湮灭,从此失传。到东晋时,有个叫梅赜的人献上了58篇《古文尚书》,大家都以为是真的,于是就一直流传了下来。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学者阎若璩写了《古文尚书疏证》,以大量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梅赜的《古文尚书》实乃伪造。就这样,梅版《古文尚书》在通行了一千多年后,才被识破。现在一般将梅版《古文尚书》称作《伪古文尚书》。

——所以,《尚书》是儒家经典中最为复杂的,不但有今古之分,还有真伪之别。

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2008年,有清华校友自香港购得战国竹简2000余枚,把它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世称“清华简”。这其中就包括了《今文尚书》、《逸周书》(所谓逸周书,就是怀疑是《尚书》内的章,但书经体系中没有记载的文章。)现在还在破译整理之中。

《礼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本经书。因为儒经中,有三部经典以“礼”为名,成为“三礼”,分别是《仪礼》、《礼记》、《周礼》。很多人都以为《礼经》是《礼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礼经》是《仪礼》。《礼经》经历秦始皇焚书之后,只剩余17篇得以留存,到汉朝时,人们将这17篇残存了篇章整理,就是《仪礼》。

至于《礼记》,那是汉朝人为学习《礼经》而编写的教辅资料,《礼记》有两种,是叔侄两人分别写的。叔叔叫戴德,人称大戴,他写的礼记就被叫做《大戴礼记》,侄子叫戴胜,人称小戴,他写得礼记就被称作《小戴礼记》。后来《大戴礼记》渐渐失传,而《小戴礼记》学者众多,现在所称的《礼记》,就是《小戴礼记》。

《周礼》又名《周官书》,是战国时儒生们设计的理想中的官职体系,原有6卷,经过秦始皇焚书,少了一卷,西汉这书被发现时,就用《考工记》来补了缺。后来王莽很看重这书,他称帝后,改称《周礼》。

《易经》大家都知道,是一本算卦的书。据说上古三代,各自有各自的算卦书,夏代的叫《连山》,商代的叫《归藏》,周朝的叫《周易》,这三本书合称《三易》。当然,《连山》、《归藏》早就失传了,从来没人见过。

《周易》本质是算卦的书,但后来被人们附会上了种种哲理,于是就成为了哲学书。儒家把它当作经典之一,因此又叫《易经》。

因为《周易》是算卦书,秦始皇焚书时不焚卜筮类书籍,所以得以完整保存。

《乐经》完全失传,没人见过,不说了。

《春秋经》本来是鲁国的史书,据说被孔子笔削之后,成为了经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12代国君、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春秋经》在儒学中有特殊地位,因为其他经书是早已存在的,只有《春秋经》是孔子亲笔写成的,所以里面字词句之中处处包含着孔子的思想,这就叫做“微言大义”。为了解释这种“微言大义”,就有许多《春秋经》的教辅材料出现,这就叫做“传”,据说一共有五种,分别是夹氏传、邹氏传、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其中夹氏、邹氏都失传了,没人见过,只有三种流传到了汉朝,就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世称“春秋三传”。

以上这六本经书,就是儒家的根基,史称“六经”。但因为乐经失传,后世只有五种,所以称为“五经”。

六经顺序也是有讲究的。我们知道汉朝有今古文之争,这说的是儒家的两个学派互相打架。今文学派认为六经顺序是:诗经、乐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因为今文学家认为孔子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素王”(也就是无冕之王),这六经是他教授世人、开启民智的六本教科书,其中自有深意存焉,所以排序是从浅到深的顺序排的,诗经、乐经是文章方面的教材,所以最为浅显,排在前面。书经、礼经是社会生活方面的教材,所以排在其次。易经、春秋经已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问,是孔子思想的最终体现,所以排在最后。

但古文学家的六经顺序是: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经。因为古文学家认为孔子就是一个历史学家,因此排序也按照各经产生的顺序来排,易经是伏羲所创,故此排第一,尚书中最早篇章是尧舜,所以排第二,诗经最早篇章是商颂,所以排第三,礼经和乐经是周公所做,所以排第四、第五,春秋经是孔子自己写的,所以排第六。

这就是五经(六经)。

但到后来,经书的数量不断增加。汉朝时,儒家经书就这五部。但到唐朝时,又把“三礼”中的另外两礼《礼记》、《周礼》升格成经,同时把《春秋经》分成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此共有九经。到晚唐时,又加入了《尔雅》、《孝经》和《论语》,共成十二经。到南宋时,最终加上了《孟子》,是为“十三经”。

所以,儒家经书就这十三部。

“”纬书“”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汉代儒家宗教化的结果。

我们平常都会说“儒家不是宗教”,其实在汉朝时,儒学差一点变成了宗教。而《纬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儒生对儒家神异的一种描述,是一种将儒学神秘化的工具。

为什么叫“纬书”呢?我们前面说了,经书的“经”就是织布时的纵线,但织布只有纵线是不成的啊,你还得要有横的纬线,所以汉儒们说了:只有《经书》是不成的,我们必须要有《纬书》。于是就有了纬书。

纬书有多少呢?据《后汉书》李贤注称,是“河洛五九,六艺四九”,所谓“河洛”,就是指河图、洛书,纬书中关于河图的有9篇,洛书的有6篇,再加上从伏羲到孔子演绎的有30篇,共45篇,是为“河洛五九”。六艺就是六经,六艺四九是只关于六经的纬书有36篇,共计81篇。——其实远远不止。

纬书都是什么内容呢?举个例子:

比如《春秋纬·演孔图》中说,孔子他妈颜徵在一个大湖里游玩,忽然梦到黑帝请她过去,去了以后,就和黑帝发生了性关系,嗯,纬书原文叫做“梦交”,梦里交配了,醒来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孔子(叔梁纥在角落哭死)。

这本《演孔图》是怎么来的呢,里面说,获麟之后(鲁哀公十四年,鲁国捕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很哀伤,就停止了《春秋》的书写),天上有一个血书落在了鲁国端门内,上面写着:“趋作法,孔圣没。周姬亡,彗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纪散,孔不绝”,第二天子夏去看,血书化为赤鸟,又化为白书,这本书就是《演孔图》。

纬书大致就都是这么样子的。

纬书神神怪怪,从一诞生就和装神弄鬼的谶语搞在一起,往往合称“谶纬”。王莽篡位,得了谶纬很大的力气,据说有人挖井得到一块石头,上面刻字,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就悍然居摄。后来又有人造铜匮,内有两题签,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一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言王莽当为天子,王莽于是就以此为依据登基称帝了。

而紧接着出场的刘秀,更是和谶纬接下来不解之缘。王莽末年,社会上就流传着一篇《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据说王莽的国师刘歆于是就改名刘秀,想应谶。刘秀年轻时和哥哥刘縯、姐夫邓晨一起去宛城,吃饭时,桌子上有个叫蔡少公的人提起了这条谶语,刘秀开玩笑,说“莫非这说的是我吗?”一桌人皆大笑。谁也没有想到,最后这条谶语真的应在了刘秀身上,因此刘秀对谶纬非常推崇。东汉一代,纬学称为了显学,甚至超过了经学,哪个读书人要是不懂纬书,那就是非常无知的表现。

但纬书毕竟是怪力乱神,从南朝开始,朝廷就发现了这种神怪之说对政权的危害,所以开始禁止。到隋朝时,隋炀帝收集天下的纬书,都一把火给烧了,现在纬书基本上只有断简残篇流传。

纬书是书名都很玄幻,举几个栗子看看:

《易》纬: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稽览图、辩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是类谋、坤灵图、中孚传、天人应、通统图、运期、内传、萌气枢、内篇、太初篇、九戹谶、礼观书、易纬记、纪表、决象、通卦验玄图、河图数、易纬。


《尚书》 纬: 尚书考灵曜、 帝命验、 璇玑钤、 刑德放、 运期授、 帝验期、 洪范记、 尚书纬。

《诗》纬:诗含神雾、推度灾、泛历枢、诗纬。

《礼》纬:礼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礼纬。

《乐》纬:乐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征、乐纬。

《春秋》纬:春秋演孔图、元命苞、文曜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命历序、内事、录图、录运法、孔录法、璇玑枢、揆命篇、河图揆命篇、玉版谶、瑞应传、感应图、考灵曜、圣洽符、甄燿度、春秋纬、春秋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