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国际不打小孩日” 呼唤爱子“七不责”回想童年,你有没有因为不听话挨过爸爸妈妈打呢?说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应该都有几段“辛酸”的往事。尤其是儿时比较淘气的那些男孩子,问到这个问题他们大概会说:谁小时候没挨过打呀?没几顿胖揍怎么能长大?不过,在4月30日,没有人可以任性地对小朋友们动手了,因为这一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5月1日的央广网) 1998年设立“国际不打小孩日”,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也就是说要尊重孩子,关爱孩子,体谅孩子、宽容孩子,莫实施“棍棒教育”;要用理智取代冲动,要用智慧取代粗暴,要用爱取代打;学会用爱的办法教育孩子,让孩子人格豁达、心理阳光,健康成长。 问题是,时下,不少家长似乎不明白“国际不打小孩日”的用意与提醒,仍然奉行“打是疼,骂是爱”,特别是一些年轻父母很急躁,没有耐心,甚至粗暴,动辄就喜欢打骂孩子,以致这种打逐渐演变成了“棍棒教育”,甚至是“犯罪教育”。如杭州一男子因3岁儿子不肯认字失手打死孩子;西安一男子刘世奎打死9岁儿子称打孩子是因为爱;浙江嘉善县因女儿不会念“床前明月光”被母亲打死。等等这些,令人心痛。殊不知,父母打孩子,不仅是不道德行为,还是家庭暴力。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也将家庭暴力纳入“110”出警工作范围。现实是,不仅家长如此,老师也如此,动辄喜欢体罚学生。不仅难以为人师表,还违背了《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反,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对打骂孩子说不。电影票法律规定,暴行罪将被处以两年以下徒刑或者是3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孩子身上如果出现被家长打的伤痕,严重的,可被判处15年以下徒刑。在韩国学校里,不仅不能体罚孩子,连语言暴力也不能使用。其实,在美国,一旦发现有父母打孩子的事,左邻右舍都会立即报警。警方一旦查实,将依法严惩打孩子的父母。这些足见国外对儿童权益的尊重与保护是多么重视啊,设立“国际不打小孩日”更是证明了世界对待儿童权益保护与维护的大势所趋。毕竟,设立“国际不打小孩日”,是在提醒家长要树立尊重意识、平等意识,遇到问题时,要通过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实施“棍棒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其实,我国是个崇尚不打孩子的国家。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了爱子“七不责”。即“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看到这种爱子“七不责”的教诲,应该让那些动辄打骂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感到内疚,对不起老祖宗的教诲。毕竟,对众不责防肝郁,愧悔不责防伤脾,暮夜不责防夜惊,饮食不责防伤胃,欢庆不责防伤心,悲忧不责防伤肺,疾病不责防难愈。只有学会这爱子“七不责”,并让其成为教子的行为守则上,才能做一个理性而有智慧的家长和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