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60年代考古十大发现

 玉稻筱麦坊米 2017-05-08

一,50年代考古十大发现:


1, 白沙宋墓:宋代家族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禹州市白沙。它的发现,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重要资料。 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1951年12月发掘,报告由宿白编写,题名《白沙宋墓》,白沙宋墓是北宋末期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处。宿白编写的《白沙宋墓》一书也是我国田野考古纪实的奠基之作。

2,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

3, 丁村人: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发现的3 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距今二十多万年,属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旧石器中期遗址。

4, 侯马晋城:位于东周时期晋国晚期都城,现在的山西省侯马市,古城址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1200米。春秋时代的晋国,从晋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晋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共经历了208年。在这208年里,都城新田(今侯马一带)为晋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时正是我国奴隶制度崩溃、封建社会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晋国故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及其都城形制提供了重要资料。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后经多次勘查发掘,主要有:1956~1957年发掘、勘探,发现古城。

5, 郑州商城:是商代中期的都城遗址,位于郑州市管城区内,即今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郑州商城外城墙始筑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冈期下层一期,使用到二里冈期上层二期,总面积达25平方千米,是先周时期仅次于殷墟的庞大都城遗址,最新数据显示,郑州商城外城墙的始建年代为前1500年左右,可以推算内城和宫城的时间年代要不晚于前1500年,少部分学者认为此是“汤始居亳”的亳都。1952年,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郑州二里冈和洛阳东郊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开始了郑州商城遗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1954年春,郑州市城市基本建设工程全面开展,考古学家安金槐带领郑州市文管会的工作人员在二里岗一带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1955年发现城墙遗址确定此为商代城市。可以断定郑州商城东北部,就是商代二里岗时期王室贵族的宫殿区。

6, 明定陵: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7, 洛阳烧沟汉墓: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村的汉墓群。墓葬的时代从西汉中期延续至东汉晚期。墓主人的身份,除东汉晚期几座较大型的墓可能属于当时的豪门贵族外,多数墓葬的墓主应为一般官吏及其眷属。发掘年代:1952~1953年。是一处自西汉中期延续至东汉晚期的大型墓葬群,现已发掘汉代墓葬225座。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铜钱、铜镜、青铜礼器、金银器、陶器、铁器、丝织品等随葬品。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些出土物对汉墓进行了分期,从而找到了汉墓断代的可靠标尺。

8,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1957年建成博物馆。

9, 三门峡虢国墓地:1956年,在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被发现以来,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己探明各类遗迹800余处,发掘清理了252座墓葬、7座车马坑和3座马坑,出土文物近3万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己发掘的260多座墓葬中出土文物近3万件。

10,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遗址发现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




二,60年代:


1, 满城汉墓:保定市满城区,1968年发掘,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2, 冯素弗墓,位于北票市西官营镇馒头沟村将军山,是冯素弗及其妻的墓葬,为同坟异葬。冯素弗墓中出土的金步摇冠饰,经专家研究认为是十六国时期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一种流行冠饰,两墓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漆器、玉器、玻璃器、铁器等470余件,对于研究北燕的政治制度和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是探讨鲜卑族在辽西地区的发展、三燕社会面貌以及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密切交往的重要资料。1965年发掘。

3, 元谋人: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4, 侯马盟书为1965年-1966年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数量共有5000余片。因为该玉片上文字刊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于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因此称作“盟书”或“载书”。该文字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出现约在西元前550年。书写于玉石的这些文字不但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有其艺术价值。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

5, 蓝田人:蓝田人在1963年中国陕西省在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化石为一30多岁女性的头骨。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调查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

6, 司马金龙墓: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1965~1966年大同市博物馆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姬辰死於延兴四年(474)﹐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是降附于北魏的西晋皇族﹐深受宠信﹐墓室用特制的铭文砖砌筑﹐砖铭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全墓由甬道﹑前室﹑东耳室及後室(主室)构成﹐总长度近18米﹐加上墓道全长超过45米。前﹑後两室均为四角攒尖顶﹐後室高4.2米。在墓门券顶上部﹐出土有碑形石墓表。墓早年被盗﹐但发掘时尚存陶俑及动物模型约400件﹐其中半数以上是披有铠甲的步兵和骑兵﹐骑兵的战马亦披有铠甲﹐还有驮粮的马匹及骆驼等。

7, 雷台汉墓:是1969年由当地农民在雷台老槐树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国宝级文物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一尊和铸造精致的铜车马铁骑(一说是车马武士仪仗)九十九尊,组成了一支东汉装备精良的铜车马骑兵方阵而驰名中外。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是“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2]  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铜钱三千多枚。铜车马仪仗俑99匹。 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之极品。



8, 象山王氏墓地:是东晋尚书、左仆射王彬的家族墓葬群,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西南的象山上。1965~1970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先后发掘了7座,除2号墓系南朝墓外,余均为东晋墓。据墓志,1号墓是王彬的第4子、征西大将军行参军、赣令王兴之夫妇墓,王兴之卒于咸康六年(340),其妻宋和之卒于永和四年(348)。均系砖结构。 7号墓为平面呈凸字形的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墓,由棺室和甬道两部分构成,全长5.3米,宽3.22米,高3.42米。左右壁呈弧形稍向外鼓,左、右、后3壁中间各砌直棂假窗,其上又各砌一个凸字形的小壁龛,内各置一青瓷小碗。甬道为券顶,以门槽为界分内外两进。以砖封门。

9, 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遗址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昭示这已经学会用火。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世界上其他国家还发现的烧骨所处时期均在西侯度之后,西侯度遗址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一百几十万年前。1961年至1962年,山西省博物馆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人类文化遗物和脊椎动物化石。

10,永泰公主墓,在乾县北部。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名仙蕙,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时年仅17岁。后与她丈夫武延基合葬在一起,陪葬乾陵。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 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 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 放着彩绘陶俑、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这是建国以来发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墓的四周有围墙,围墙南北长275米,东西长220米。墓区总面积为6050平方米。墓冢为覆斗形,高14米,每边长56米。墓道全长87.5米,宽3.9米,墓室深16.7米,墓为斜坡土洞砖室墓,全墓由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甬道、8个便房、前后墓室组成,象征着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