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写爱国忧民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江山携手 2017-05-08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爱国忧民,报国,牺牲

 

【名句】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处】

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注】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说明】

  戴叔伦的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诗篇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这两首《塞上曲》,表达的是报国立业的雄心。

 

【赏析】    

  诗的前两句充满战斗必胜的昂扬斗志,写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汉家”即唐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如唐代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更多有关爱国忧民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两句直抒胸臆,表达甘愿为国牺牲的壮志豪情。“玉门关”,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为重要的屯兵之地,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生入玉门关”句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意谓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念故土,上疏请求放归,希望在未死前,能活着回到家乡。但戴叔纶在诗中说到“何须生入玉门关”,对班超的做法稍有批判,他认为作为戍国将士,不应该有“生入玉门关”的想法,应该一心想着报国杀敌。这正是清人徐锡麟所说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之气,表达了诗人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来保卫国家安宁的坚定信念。

 

  (责任编辑:夏素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