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对话老板,和大成者对话! 来源:雾满拦江,后e视野|编辑:Angela 对话老板 可以认识自己,但永远不要给别人贴标签。要怀有一腔赤诚,用平静的心、温和的态度,唤醒心中的柔和与善意。 人是群居动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都与他人悉悉相连。 所以,无论是远古还是现在,有一件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知人识人,但不评人。 知人识人,第一步就要明确人的分类,从人性的角度可以将人简单分为四类:知人且自知者;知人却不自知者;既不知人也不自知者;不知人仅自知者。 这些分类看似区别很小,却将每个人导向不同的人生轨迹。 知人识人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不断进阶对自己认知的阶梯,从幼年的无明无智到青春的自我苏醒,从模糊的定位到清晰的逻辑,你会慢慢发现——比观察人更重要的,是观察自己。 但人性是不可测的,不要给别人贴标签。要怀有一腔赤诚,用平静的心、温和的态度唤醒心中的柔和与善意。 1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块土块,陆地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 上面这句话,是海明威引用过的名句。 意思是说,人是群居动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与他人悉悉相连。 所以,无论是远古还是现在,有一件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知人识人——但不评人! 2 人,有许多种分类方法,高矮肥瘦,男女壮弱,但从人性的角度,无非不过是四个类型: 第一类型:即知道别人,也了解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这是所有人都渴望成就的类型,是好孩子。每个人都是好孩子,但他们大多还在路上。 第二类型:知道别人,但不了解自己——知人者智,不自知者无明。这是让所有人痛恨的熊孩子,他们小时候无法无天,长大了狂妄作妖。他们多是新闻事件的主角,还有相当数量蹲在监狱里。 第三类型:不知道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无明、无智。这类人是傻孩子,小时候他们蠢萌无限,长大了不知分寸、不懂进退。他们最擅长的是别人偷驴,他拨撅子。他们不是坏人,却最容易干出坏事来。 第四类型:不知道别人,但对自己有所了解——自知,但无智。这类人是乖孩子,别人说什么都赶紧去做,一味遭受压制,内心凄苦难言,却不敢述说。 3 先说第三类型:无明无智。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个蠢字。 之所以蠢,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不是没有能力了解,而是现代教育是技术性取向,先天认为你不蠢,只是需要一项技术安身立命。即或你蠢,但如果有门吃饭的技术,也可以蠢萌一生。 但是,由于教育缺少了开蒙这个过程,这类人即使进了学校,也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碰巧考个好成绩,再得老师夸奖,形成路径依赖,也有可能成为学霸。这类孩子最好呆在国内,一旦出国,就有可能露出无明无智的原形。 去年5月,网络上的妈妈们有过一场“伯克利大讨论”,讨论什么呢?说有个中国孩子被伯克利大学所录取,妈妈爸爸好生炫耀了一番——可没想到,孩子读了一段时间,被学校劝退了。 为什么呢? 这件事,孩子的妈妈曾解释过:孩子出国前,父母请了纽约大学的教授,预先给孩子上课,先熟悉一下美国的教育方式。教授一来,当场开出30多本的文学书单——把这些书,一本本读过来! 那可怜的孩子,当场就傻了。 他理解的学习,就是刷题死背,居然还要读书,学习还要读书吗? 没办法,硬着头皮读吧。 结果,他居然读不懂小说。孩子理解的世界,只有好人坏人,而最好的小说,是深度反映人性的晦涩与复杂。无法弄明白好人坏人,孩子就抓狂了。 小说都读不懂,还怎么混社会?但此前的分数取向教育,掩盖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4 无明无智之人,如果未能侥幸形成分数路径依赖,就会流落社会,成为新闻的热门题材。 有一则新闻,长沙男邓某,与网友吴先生约在一家餐馆见面。途中,邓借了吴先生的苹果手机,边打电话边上厕所。回来时不小心把吴先生的手机,落在厕所的马桶盖上了。两人急忙回去找,马桶盖上空空如也。 吴先生立即带着邓,去派出所报案。警察听了报案后,笑咪咪叫过来邓,问他衣兜里是什么,邓死命捂住,不给大家看。最后警察按住他,从他衣兜里把吴先生失踪的手机,掏了出来。 这位邓某,就是典型的无明之人——自己蠢,就以为天下人都蠢。古人说掩耳盗铃者,说的就是这种人。 台湾作家吴九箴先生,也曾举过一个例子,他的邻居是个失业男,每天向老婆要钱赌博,终于连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也输光了。老婆再也拿不出钱来,失业男大吵大闹,还叫来左邻右舍评理。 无明之人,正如古人所言,即不能令,又不能命。这类人即没能力保护自己,也没能力照料别人。如果不能开窍醒悟,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被淘汰。 5 再说第二种类型,无明有智之人。 熊孩子,不了解自己,但却学会了对付别人。 熊孩子在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中挑衅禁规,意外地发现别人不敢拿他怎么样,就顺着天性飞奔到了熊路上。 美国人有个故事,有位老人,带着熊孩子去超市。熊孩子疯狂得熊起来,老人满脸无奈,不停地劝说:威廉,一会儿我们就回家了,威廉,再坚持十分钟,我们就没有烦恼了。 收银小妹看着孩子闹,心想这老爷爷好可怜,就微笑道:老人家,你的冷静和好脾气,真让人惊讶。无论你淘气的小孙子威廉,怎样闹,你总是和颜悦色。 却没想到,老人家回答说:谢谢赞美。但是,我才是威廉,我一直在安慰自己,不要发火动怒。这个孩子,他叫杰克! 一个孩子成为熊孩子,是因为他摸到了成年人的底线。知道父母再愤怒也不能宰了他,知道老师终究不能拿他怎么样。如果这时候的孩子,有明确的荣辱感,就会成为优秀的好孩子;但如果孩子失去耻辱感,他就成为社会还需要监狱的理由。 6 美剧《冰与火之歌》有个形象特别鲜明的人物:年轻的国王乔佛里。 这位小国王,是剧情中唯一的坏人——剧情中,有许多人干坏事,但他们或是为了求生,或是迫不得已,都有自己的苦衷。唯有乔佛里,他是发自内心得喜欢伤害别人。 因为他身为王子,从小锦衣玉食。名不符实的老国王终日酗酒,与妻子只是政治联姻,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事实上,老国王根本不是乔佛里的亲生父亲。所以这孩子,从小缺少父爱,再加上乔佛里的母亲,是剧情中三观最扭曲的,导致了他一落地就跑偏,成为了个标准的坏人。 他知道人心中的恐惧,而且善于运用恐惧折磨别人、羞辱他人。由于他过度地沉溺于伤害别人,无心治理国家,导致政敌都看不下去,联手毒杀了他。 无明之人,已是个大麻烦。无明之人再诡诈多端,那就是祸害了。 7 再来说说第四个类型:自知,但无智。 略知自己,仅限于知道自己的软弱,知道自己的无能为力。却对别人一无所知。 这是沉默的大多数,职场的失语者,江湖上又称乖孩子。 他们真的好乖,特别胆小。如果父母注意不到这一点,教育方式再稍嫌严厉一点点,孩子会陷入极度恐惧,好多年都恢复不过来。 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关于“懂事”的调查显示,65.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从小就是那个“懂事”的孩子。他们坦承,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事的家长——只为自己省心,压抑了孩子天性。 实际上这里的懂事,只是假懂事,真恐惧。因为恐惧,父母随意一句玩笑,就成为笼罩在孩子心里的巨大阴影。 8 无智的乖孩子,自我认知极低,习惯性退缩。 说到底,是对他人缺乏理解与认知,以为全世界都是喜羊羊,一旦遭遇灰太狼,就会陷入茫然困惑。 比如说,一个搞设计的孩子,有个朋友总是找他帮忙,今天要求给设计个 LOGO,明天弄个标志,只是不停地要求干活,却从来不提报酬。 终于有一天,朋友发过来一个文件夹,要求当天做好,马上要用。 年轻的设计师,打开文件夹一看,顿时懵圈了。文件夹里,居然有70多张图片,每张图片要修的地方都不少。 于是设计师就吭吭哧哧的告诉对方:这东西,不可能两三天做完的,至少要一个星期。 朋友勃然大怒:我是拿你当朋友,才让你做。你说这话是啥意思?想要钱还是怎么着? 设计师被弄得满脸痛红。她委屈得眼泪汪汪:难道我好心帮忙,还错了不成? 当然错了! 无智之人,不识人性,不知世间险恶。他们越是好心待人,越容易喂肥对方心里的恶兽。而当他们哭诉,还被骂为“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他们好委屈,却找不到说理儿的地方。 9 把前面几个类型看明白,就会进入无惧阶段。 与其总多心,不如少根筋。这个阶段,就俩字——死撑! 曾有位朋友听人说:如果于荒野中遇到狼,不要逃、不要躲,就站得笔直,两眼炯炯有神地盯着狼。只要狼从你的眼神中,看到哪怕一点点恐惧,都会扑上来开饭,但如果,你挺住了,没有流露出恐惧的神情,狼就会很诧异,自己走开。 听了这个故事后,这位朋友就去参加象棋比赛,对手是上届冠军。他就拿冠军当了狼,一边下棋,一边死死盯着人家的眼睛,冠军被盯得毛骨悚然,惊慌失措,昏招不断。结果,这位朋友赢了这盘棋。 冠军输掉之后,委屈地哭了,说:那人好恐怖,眼睛直勾勾盯着人,我好怕他下棋时突然神经病发作,扑过来咬我。 他怕了,你就赢了——熊孩子们,都是这样想的。 熊孩子心里少了点乖,乖孩子心里少了点熊,蠢孩子需要心智开蒙。如果一定要做熊孩子,那应该是有荣辱感的熊孩子,与事业熊,与人温和。如果一定要做乖孩子,那就应该是克制了恐惧的乖,勇敢地面对人生事业,乖巧地面对家人朋友。唯独是不知人不知己的混沌孩子,要带出来多多走动,历人阅事。 10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与他人悉悉相连。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需要一步一个阶梯,幼年的无明无智,青春的自我苏醒,认知别人同时认知自我,直到认知普遍的人性。 可以认识自己,但永远不要给别人贴标签,人性是不可测的,不贴标签的判断或许沾点边儿,贴上标签必是错的。 知人识人,但不评人。 比观察人更重要的,是观察自己——永远不要小视任何一个人,我们这里所说的好孩子乖孩子熊孩子傻孩子,都是指对建设性的事业而言。 一个人的建设能力越弱,破坏能力就越强。因为他们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总是想要控制别人。如果他们感觉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再屡遭挫折,就会陷入崩溃的激愤爆发。 永远要怀有一腔赤诚,善待人,关护人,不可激起对方心中的怨恨。以平静的心、温和的态度、微笑的脸、还有关切凝视的目光,唤醒朋友们心中的柔和与善意。 朋友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伙伴,多个朋友,不过是多点关护责任。但多一个怨恨者,就等于在身边放置了枚不定时炸弹。 只有俯瞰人性的视角,才能够赋予我们慈悲的智慧,让我们于这七彩世界,邂逅所有的美丽。 延伸阅读 认识人性 人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人具有两面性,俗称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所谓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又都是相对的,相对于某特定人、某个特定局部和某个社会而言的。 从某个特定人来说,人性要受到本身的遗传基因、生长环境、教育过程、社会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相貌、思维方式、借力方式、处事方式等。这就决定了这个个体在社会活的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这个特定的行为方式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他(她)判定是好是坏。 人的生存必须具备团体性,所以说人又是群居类动物,单独的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就决定了局部社会和整体社会对其评价。 什么是好?什么坏?当你的社会行为和自身行为和他(她)的社会行为和自身行为相同或相近时,你就会感觉其特别适合你,或者其行为有利于你,这时你就会感觉其很好;反之你就会觉得其不适合你,或者从某种角度伤害到你,从而感觉其很坏。 其好其坏,只是某人对其特定看法,并不完全代表整体的认同。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由。所以从公平的角度来讲:无论任何人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坏的一面,既不能把他(她)看的无限好,也不能把他(她)看得绝对坏。 对于社会属性而言,如果当其行为与公众世界观相同或相近,这时大多数人会觉得其融入于社会,有很强的亲和力,大家都会对其产生好感,也就是所谓的人格魅力。即使该人没有什么社会贡献,仍然被公众认为其人不错。反之,就会被认为很个性,很偏激,很孤傲。大家都会对其产生距离感,该人即使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奉献,出现一点问题大家都会堙灭其功绩,并认为其很另类。 人性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首先是个体好坏的转换,当其所做的社会活动或个体活动与你的个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相符时,其原来即使是坏人,此时你也会对其产生好感;反之,当其所做的社会活动或个体活动与你的个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相背时,其原来即使是好人,此时你也会对其产生不悦。人性是有弱点的,即使是先贤也未必能避免,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其次是社会认同的好坏,当其所做的社会活动或个体活动与社会利益相符时,其原来即使是坏人,此时社会也会认为把其已经改变成好人,这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反之,其原来即使是好人,此时社会也会认为其已经成坏人。 人的社会属性将极大影响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
|
来自: 可爱的小羊肖恩 > 《自律、习惯、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