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悲伤和失望来袭时,如何让孩子变得坚强—Facebook COO桑德伯格经验分享

 undi 2017-05-08




写在前面

这几天常爸在美国进修,与一些国内的教育创业者一起到硅谷来参观,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将如何改变教育。闲暇之余,最大的消遣便是去逛周围的书店。不知是否身在硅谷的关系,若问当今这里最火的畅销书,莫过于Facebook 的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新出版的这本《Option B》。




众所周知, 桑德伯格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硅谷女强人,她是美国薪酬最高的女高管,也是Facebook实现盈利的关键性人物,但这本书却无关她身家10亿的女企业家身份。两年前,一场意外夺走了她生命中最爱的人——丈夫Dave的生命。她一度悲伤地无法自拔,但最恐惧的还是“害怕孩子们永远不会快乐”。


所以,她开始和心理学家一起探究人如何才能在创伤后进行复原。他们一起调研了有关培养孩子抗打击能力的最新研究,然后写成了这本《Option B》。


人生漫长,“失去”的悲伤总是出其不意地降临,让我们手忙脚乱,甚至痛不欲生。大到失去亲人,小到输掉一场比赛。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变得更有韧性,让他们强大到足以扛过所有的苦难?


这本《Option B》上月底刚刚在美国出版,中文版尚未引进。在此,常爸想就跟大家回顾一下桑德伯格的故事,并在第一时间分享一些她关于“如何提高孩子抗打击能力”的观点,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


1


2015年5月1日,谢莉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和她的丈夫戴夫·戈德伯格(Dave Goldberg)在墨西哥一个高级度假村里,为好友庆生。


那天下午,Dave到健身房运动。毫无征兆的事情发生了:正在跑步机上的他突发心律不齐,摔倒跌伤了头。这位年仅47岁的硅谷精英被发现时,已经倒在一滩浅浅的血泊里。


Dave立即被送到医院,桑德伯格一路陪同。去医院的那段路漫长得让她难以忍受。在医院,桑德伯格就守在病房外,最终等到了她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


那一刻,商界女强人桑德伯格嚎啕大哭。她的朋友道奇说:“那是我听过的最悲惨的声音。”


桑德伯格有多痛,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就知道了。


桑德伯格,1969年8月28日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眼科专家,母亲曾是大学老师,后来做了全职妈妈。



这样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对桑德伯格的培养,与我们身边的“鸡血”父母其实并无区别:男孩能做的,女孩也必须做到。桑德伯格从小成绩就十分优秀,并且擅长运动。



她顺利拿到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以后,又攻读了哈佛商学院MBA,还在哈佛大学创立了“经济与政府中的女性”组织。



毕业后,桑德伯格就展开了令人瞩目的事业生涯:先是跟着导师萨默斯进了白宫,担任克林顿副财长的首席幕僚,后来又成为谷歌女高管,经常作为会议室里唯一的女性存在。



即使是在美国,当时桑德伯格也常常被人觉得过于强悍和耀眼,况且因为一段短暂且失败的婚姻,她身上还一直背负着另一层标签。



可就在此时,大她2岁的戴维·古德伯格(Dave Goldberg)迷上了她。


戴维也是一个哈佛学霸。本来要读法学院,但因为太爱音乐,又爱搞怪,去创业做了网络音乐公司,后来公司卖给了雅虎,他自己也成为雅虎的音乐高级副总裁。



这位硅谷精英在遇到桑德伯格之前,女朋友曾经一岔接一岔地换,但看到性格虽有点专横但浑身散发着魅力的桑德伯格后,却一见倾心。戴维从来没觉得女强人是外星人,桑德伯格的个性虽然一路吓跑了不少男人,倒正中戴维的心意。


2004年,桑德伯格35岁时,和戴维结婚了。



两个人都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生的挚爱。


戴维为了支持桑德伯格,把家搬到湾区,负责运营美国最大的在线调查公司Survey Money。在硅谷,两人是最有权势的默契拍档。



婚后,这两个硅谷的大忙人,养育了一对儿女。


难得的是,从喂奶换尿布,到送孩子上学,养儿育女的琐碎家务事上,两个人几乎样样都会分工完成。戴维从不缺席家庭活动,他关心自己的女儿穿哪双鞋,他还曾经说:“洗衣服的男人最浪漫。”


桑德伯格也承认老公是个了不起的人,孩子一哭,他会自己想办法应付,而不是扔给妈妈。


桑德伯格终于找到了一生的幸福所在,在Facebook上经常能看到两人开心恩爱的身影:


(以上图片均来自桑德伯格的Facebook主页,至今桑德伯格仍经常发图回忆与丈夫美好的瞬间,最后一张图片发表于4月18日)


每一张和戴维的合影中,桑德伯格都幸福得像朵花儿一样。


桑德伯格的这段婚姻后来成为传播甚广的佳话,在那本《向前一步》(Lean In)中,她写道:结婚的决定以及结婚对象的选择不仅仅是私人生活的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女人“最重要的职业决定”。


她说,大多数处于领导地位的女性不是老一套说法中的那种孤独的单身女性,她们是已婚女人,丈夫支持她们的抱负,承担平等的家庭义务。


她还表示,如果没有丈夫的坚定支持,自己就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功。



这本书迅速风靡全球,桑德伯格的爱情和婚姻也成为无数女性羡慕和追随的对象。


然而,命运总是漫不经心地带走我们最爱的人。毫无征兆的,她以最残酷的方式失去了他。


2


桑德伯格心痛得无法思考和呼吸。


“过去三十天里,有很多时候我陷入了那种空洞之中。我也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我仍然会经历许多被无边的空虚吞噬的时刻。”这是Dave去世30天的时候,桑德伯格写下的句子。


但是,除了令人喘不过气的悲伤之外,更难过的事情还在后面。


她要向孩子们解释所发生的一切,迎接孩子们的所有情绪,并且努力让他们好起来。


Dave去世时,他们的儿子10岁,女儿7岁。


“我有个可怕的消息,”她从墨西哥回家后告诉孩子们。“爸爸死了”。


她和孩子们来到墓地时,孩子们倒在地上,根本无法走到父亲的坟前。



不过,尽管巨大的悲伤笼罩着整个家庭,她还是决定努力从中寻找意义。


她向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倾诉痛苦,这位飞往加利福尼亚参加葬礼的朋友是创伤后复原领域的专家。


桑德伯格后来回忆,丈夫去世后,让她慢慢坚强起来、走出悲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亚当让她意识到抗打击能力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能。


“Adam M. Grant告诉我,我需要掌握三件对培养抗打击能力至关重要的事。”


这三件事就是:


1
不要把“自己”卷入其中(personalization),要对自己说“这不是我的错”。


在丈夫死后,桑德伯格曾一度自责,她查看了丈夫的所有病历想看看自己曾经疏忽了什么关键症状。她觉得如果早点做好预防,丈夫就不会死。


“直到后来我才接受‘我无法阻止他死亡’这一事实。他的医生都没有发现他患有冠状动脉疾病,我是学经济的,怎么可能发现?”桑德伯格说。


2
不要把“永远”卷入其中(permanence),要记住“我不会永远这样痛苦,事情会好起来的”。


桑德伯格说,连续数月,无论如何努力,她都感到压倒性的悲痛一直都存在。但这不是真的。实际上,“要接受你的感受,但知道它们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3
不要让事情无止境扩大(pervasiveness),这件事没有必要影响我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学会抽离才是健康的做法。


“我还记得在Facebook会议上我陷入很深很深的迷茫。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大家都在说什么,这些有什么意义?”桑德伯格说:“但当我努力沉浸到讨论中,仅仅一秒钟,我就忘记了死亡。”

“这区区一秒钟,帮我意识到生活中还有其他事情并不那么糟糕。”


上述personalization(个人化)、permanence(持久化)、pervasiveness(普遍化),正是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提出的3P理论,是人们在面临很多事情时会出现的情感反应,克服这三种反应,对于走出伤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3


在亲友同事的鼓励下,这位Facebook的COO逐渐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来,开始学着适应新的生活,而她最大的忧虑始终是孩子们,她担心孩子们今后永远都无法再次感受到快乐。


戴维死后一个月,女儿的学校举行“父女之夜”舞会。戴维的好友提出代替她的亡夫出席。桑德伯格抗议道:“那不一样。”好友说:“我知道,但是现在A计划不可行,你得有个B计划(Option B)”。


这里还要再次提到这位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



正是受到了他的启发,桑德伯格决定要和他共同完成一本书,就是关于如何帮助孩子扛过伤痛、提高抗打击能力,书名就叫《Option B》。


围绕全书,两位作者用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resilience”, 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有弹性,能迅速复原”,所以在书里,这个词可以解释为“遭受创伤或打击之后能够迅速恢复,重新振作起来”。


桑德伯格指出,这种“Resilience”的抗打击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就好像肌肉一样,可以越来越强,并且一旦掌握了方法,大人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这种重要的能力。


具体怎么做呢?作者提出了三个建议:


1
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很重要”。


英文叫做“they matter”。这个matter,社会学家有个专门的定义,是指其他人能注意到你、关心你,并且依赖你。


我们每个人从幼年起就开始关心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重要,没人在乎我,总是被拒绝、很孤独,就有可能自暴自弃,甚至会出现一些反社会的倾向。


桑德伯格举了个例子:她一个朋友的儿子花了两天时间做了一个机器人,孩子非常自豪和开心。可是第二天早上,他回到学校发现机器人被弄坏了——他遭遇了校园霸凌,坏孩子们告诉他:“我们弄坏它,就是因为你一文不值!”


那天之后,他的母亲看着他开始陷入焦虑和抑郁之中。当他再回到学校的时候,会用连帽衫把自己裏起来,坐在后排,独自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2
陪伴和倾听。


一天下午,桑德伯格和孩子们坐下来写“家庭规则”(family rules)。他们是这样写的:


我们可以悲伤,可以停下手头的任何事情来哭一会儿;

我们可以快乐和欢笑;可以生气和嫉妒那些仍然有父亲的朋友们;

我们可以对任何人说“不,我们现在不想谈这件事”。

……

这些规则用彩色笔写好,一直挂在客厅里。

“这样我们就可以每天看到它。它提醒着我和孩子们,我们的感情很重要,我们每个人并不孤单。”


3
讨论过去,不妨和孩子谈谈家族史。


不妨和孩子说说他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奋斗的?父母的童年在哪里长大?以前的故事,不管是积极的,还是艰难的,都应该让孩子有一些了解。


这样会让孩子在自己的家族史中建立起存在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意识到在过去艰难或幸福的岁月中,我们的家庭是怎样团结在一起的,从而会让他们感觉到一些比自己更重要的东西(something larger than yourself)。


正所谓,一个人有了历史眼光,眼前的困难会更容易化解


桑德伯格还引用研究结论说,回顾历史的时候,一定要让每个人平等发言,这对女孩特别重要,能培养自尊心;而发言之后要把每个人讲的内容综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说法,这对男孩特别重要,能培养控制力。



桑德伯格在加州伯克利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曾经说过:


“当悲剧或失望来袭时,要知道你们拥有扛过任何事情的能力。我相信你们能做到。我们比我们以为的要脆弱得多,但我们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


我想,这句话永远都值得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反复说给孩子,也说给自己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