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诊丨经典病例22】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WHO I级) 1例,附诊断分析思路及专家点评!...

 panyunbo 2017-05-08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1岁8个月


主诉:左下肢乏力3+月,左上肢乏力1+月。


现病史: 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侧下肢乏力,行走时跛行;1+月开始出现左上肢乏力,无意识丧失,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 既往体键,否认疾病史。


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检查无异常。


超声: 神志清楚,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张力较低,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右侧上下肢肌力5级,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征阴性。


CT/MRI扫描: 无特殊。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A


该病例在MRI扫描表现为右侧丘脑、脑干见不规则状异常信号,呈长T1长T2信号,其内见一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而其他部分增强后不强化。故正确答案为选项A。






征象问题2:该病例继续行MRI脑功能成像,下面对病灶邻近结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单选)


----------------------------------


A.右侧内囊后肢受压、移位


B.右侧内囊后肢受压、移位,纤维束断裂


C.右侧丘脑、脑干纤维束断裂


D.以上都有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D


从图2-7所示的DTI及图2-8所示的DTI纤维示踪中不难看出:右侧丘脑、脑干纤维束断裂,右侧内囊后肢受压、移位,纤维束断裂。



印象诊断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MRI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


A.节细胞胶质瘤


B.血管母细胞瘤


C.促纤维增生小神经节细胞瘤


D.毛细胞型行行胶质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C


手术所见:

深部丘脑脑干其内见一巨大占位病变,一部分质软,一部分质韧,边界不清,血供丰富,深部与动眼神经粘连明显。


病理所见:

术中冰冻:梭形细胞瘤免疫组化:GFAP(+),Oligo2(+),IDHI(R132H)(-),CD34(-),bc1-2(+/-),NeuN(-),Syn(-)S-100(+).EMA(-),Calretinin(+/-),desmin(-),SMA(-),NF(-),INII(+)。


病理诊断:

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WHO  I级)(desmoplastic infantile astrocytoma, DIA )。



三、诊断分析思路


1
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普通MRI+增强MRI:右侧丘脑、脑干见不规则囊实性占位,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内见小结节囊状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FLAIR呈高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2长T1信号,FLAIR呈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强化。


其他征象:中脑受压变形,导水管受压变窄。


MRI 脑功能成像:右侧丘脑、脑干纤维束断裂,右侧内囊后肢受压、移位,纤维束断裂。


2
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从MRI普通扫描及增强扫描不难看出,该病灶位于右侧丘脑及脑干;而对于病灶的可能来源尚不能明确。


(2)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为1岁8个月男性,左侧肢体无力、行走时跛行,MRI扫描可见右侧丘脑、脑干不规则囊实性占位,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合患儿年龄及MRI表现该病例应考虑为来自丘脑、脑干的肿瘤,如节细胞胶质瘤、血管母细胞瘤、促纤维增生性神经节细胞瘤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1岁8个月男性患者,左侧肢体乏力、行走时跛行,MRI扫描可见右侧丘脑、脑干不规则囊实性占位,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合患儿年龄及MRI表现该病例应考虑为来自丘脑、脑干的肿瘤,如节细胞胶质瘤、血管母细胞瘤、促纤维增生性神经节细胞瘤及毛细胞型星形胶质瘤等。因该病例发于2岁之前的儿童,故应需仔细斟酌以作出诊断。


2
鉴别诊断

(1)节细胞胶质瘤:位于皮层或皮层下,浅表者可压迫侵蚀颅骨。为实性或囊性强化肿块,钙化较为常见。


(2)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成人男性,典型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增扫结节明显强化,以及病灶周围或者肿块内有粗大的蛇形血管引入。


(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也是WHO I 级肿瘤,儿童多见,好发于视交叉、小脑及脑干,典型表现为有壁结节的小脑囊性肿块,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强化。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

河南省人民医院  王梅云  教授


婴幼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DIA)是位于幕上大脑皮质和软脑膜的罕见肿瘤,发病年龄为1~24个月,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50%~1.00%。一般经手术全切除肿瘤可以治愈;生物学行为呈良性,为WHOⅠ级肿瘤。


本例病例的特点为1岁8个月男性患儿,右侧丘脑、脑干不规则囊实性占位,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成分小而少。结合患儿年龄及MRI表现,可以考虑婴幼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DIA)、婴幼儿促纤维增生性神经节细胞瘤、粘液性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等。


婴幼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DIA)通常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幼儿,多位于额、颞、枕部,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国内报道较少。此肿瘤由质硬的区域和一个或多个囊腔组成,瘤体直径大者可达6—12 cm,生长缓慢。影像学检查具有相对的特异表现。通常发病部位较表浅,常表现为附着在脑膜上的额顶叶或颞叶结节状或斑片状囊实性占位,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本例影像学表现比较符合此病。


婴幼儿促纤维增生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DIG)。与DIA相比,DIG同时有明确的神经元成分,二者在组织学发生上可能非常相近,就发病率而言,已报道的DIA较DIG要少得多。DIG目前被WHO定为Ⅰ级,手术切除效果良好,但肿块和脑膜粘连紧密,全切往往比较困难。DIG绝大多数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但也有小儿乃至成人的病例报道。肿瘤呈斑块样巨大质硬肿块,常伴大囊腔形成。肿瘤由囊性和实性部分构成,实性部分与软脑膜相连,一般囊性成分很大,多个脑叶受累,好发于额叶和顶叶。通常可见周边实性成分,实性部分常累及软脑膜,T1WI/T2WI呈等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壁不强化。本例未见脑膜增厚强化,囊性部分不是很大,可能是鉴别诊断的要点。


粘液性毛细胞星形细胞(PMA)由于开始所发现PMA病例好发于婴幼儿,因而又称其为“婴幼儿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2007年WHO分类将PMA归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一种特殊亚型。PMA多见于儿童和幼儿,但也可见于青少年和成人。肿瘤的部位靠中线区域,多在下丘脑、视交叉、鞍区和丘脑,但也可见于其它位置,包括小脑半球、大脑半球和脊髓。PMA瘤体常常呈囊实性,T2信号稍偏低,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而ADC并无弥散受限表现,可能与肿瘤富含粘液和T2透过效应所致,这一表现可能是一个鉴别点,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本例没有提供DWI及ADC图像有些遗憾。


快扫码关注医侃(yikantime),就差你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