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杭狮子山的变迁

 临泉书屋 2017-05-09
余杭狮子山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4-7-13 20:44:34    余杭新闻网

    站在余杭高楼大厦顶楼,向东眺望,映入眼帘的是一头“绿毛雄狮”,静卧前方,人们都叫它“狮子山”。

    据明嘉靖《余杭县志》载:“山高一百五十丈,周回五里,旧名狮子山,以形相似也”。雄狮头部朝南,原有南朝永齐年间(483-493)始建的宝轮寺(原名兴建寺),中间有始于天福三年(938)的庆善寺(后改名安乐寺),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相传吴越王之子,于此筑庵养疾而愈,于是,吴越王在此建塔,名安乐塔,故又名山,为安乐山,其麓为桃源山。

    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桃源山,高二十丈,旁有水源,流五里许,旧通官河,山多桃花,故名。”传说,唐进士陈季卿,青龙寺观寰瀛图心动,遇终南老人,折竹叶为舟,季卿登舟至桃源,倏忽不知所在,盖即此山云。

    安乐寺前有个狮子池,泉水涌出,清澈晶莹,池水冬夏不盈不涸。每当农历四五月蚕事动,都要考虑用狮子池的水制作余杭清水丝绵。清水丝绵,关健是水。余杭有得天独厚的天目苕溪之水,还利用狮子山岙狮子池之水,取水后都要经过沉淀,过滤后,用纯净水来漂洗。据《杭州府志》载:“钱塘、仁和、余杭……以同宫茧与出蛾之茧,不任缫丝者, 湅为绵。以余杭所出为佳。”宋、元、明各朝列为贡品。余杭清水丝绵以光亮、洁白、无绵块、无绵筯、无杂质、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厚薄均匀而驰名中外。

    相传明代宫庭画师戴进,画技出众,名气很大。因受同行的嫉妒、诬陷、排挤而搁起画笔,隐姓埋名,来到了余杭风景美丽的桃源山,住进了安乐寺,与老方丈谈论书画,交流心得,还弈棋休闲。戴进在寺内生活,老方丈热情款待。戴进深表感激,在此期间,他精心画了一副雄狮图,离开前,将这副画赠送给老方丈,以作留念。戴进临行时,向方丈千交代,此画一时不能打开,要我走远了,见不到我了,方能把此画打开看。老方丈点点头。可是,戴进走后不久,老方丈实在心急,欲先睹为快,见见到底画的什么?便将此画摊开,想挂于中堂。此画不摊不知道,一摊吓一跳。忽然画中的一头雄狮,张牙舞爪跳了出来。戴进在途中大惊,知道老方丈把画已打开了,狮子跳出来了,心中万分焦急,唯恐狮子伤及余杭老百姓,急忙返回。幸好,有仙童相助,控制住了狮子,之后变成了一座形如雄狮的小山,这就是狮子山的由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害中国领土,在狮子山筑碉堡,挖战壕,在安乐寺设大队部,滥伐山林,惨无人道地杀害百姓。这段惨痛的历史,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建国后,余杭人民建设自己的家园,绿化山林,建长青林,重建安乐寺,重修安乐塔。1984年起,在狮子山辟为“安乐公园”,修筑登山石阶,铺设花纹卵石游步道,新建安乐亭、狮松亭、登高亭、望溪亭,移建慧定坟塔(即小白菜墓)等景点。1984年10月,在狮子山南端建立电视差转台,在整座山安装了一批景观灯,到了晚上灯火通明,山间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成了余杭百姓理想的保健山。

    2008年,政府在山麓兴建塔山文化广场,占地面积40余亩,2009年11月14日竣工。入口处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塔山公园文化广场”隶书,十二块大理石生肖碑古色古香。整个广场还植有70余种花卉树木,广场外围是沥青路面,内铺设大理石路面,中心设有喷水池24处,涌泉如同24朵绽放的白牡丹。一块浮雕景观墙上刻余杭古城的简介,浮雕人物栩栩如生,古塔、古寺、古道相映成辉,成为余杭风景旅游点。清晨,人们在空旷的场地上健身、跑步、打太极拳,节庆假日,这里又是余杭人民举办文化活动的好场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