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诊丨经典病例27】伴菊形团形成的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WHO I级)1例,附诊断分析思路及专家点...

 panyunbo 2017-05-09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18岁


主诉:视物模糊4天。


现病史: 因“视物模糊伴头痛2天”,病史为2天前,患者起床时感视物不清,模糊,有从影,同时感头晕、头痛,为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无恶心呕吐及意识改变,也无四肢抽搐,口服止痛药物无明显好转(具体药物不详)。患者目前精神尚可,体力正常,食欲正常,睡眠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


既往史: 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病”等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进行。


实验室检查: 阴性。


超声: 无特殊。


CT/MRI扫描: 检查设备为Siemens MagnetomVerio 3.0T 磁共振,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听眦线水平至枕骨大孔水平。扫描序列包括:GR-T1WI、SE-T2WI、SE/IR-flair、EP-DWI、GR-SWI、1H-MRS、PWI。病灶行增强扫描:肘静脉4.5ml/s流率,高压注射器团注GDPA 80ml。详见图像1~12。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B 


从矢状位T1WI可以看出病变完全位于第四脑室内,四脑室呈扩张改变。从T2WI看出病变内的信号欠均匀,实质部分在脑脊液的衬托下呈稍高信号影,Flair病变实质部分呈高信号。如图1~4。




征象问题 2:在青少年第四脑室最好发的肿瘤,以下正确的是(单选)


----------------------------------


A.室管膜瘤


B.髓母细胞瘤


C.脉络丛乳头状瘤


D.星形细胞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A


室管膜瘤发生于脑室壁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的神经上皮肿瘤,在小儿颅内肿瘤中,室管膜瘤所占比例达13%。



印象诊断: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MRI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


A.室管膜瘤


B.星形细胞瘤


C.菊形团形成的胶质神经元肿瘤


D.髓母细胞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C


手术所见:切开小脑皮层后,可见灰白色肿瘤组织,质软,血供较丰富,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肿瘤大小约3×4×3.5cm。


病理所见:GFAP(+) 、Nestin (+) 、NeuN (-) 、p53(-) 、CD34 (血管+) 、Ki-67 (约20%) 、Syn (+) 。MAP-2 (+) 、olig-2 (灶+) 。


病理诊断:符合伴菊形团形成的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WHO I级)。




三、诊断分析思路


诊断要点

肿瘤多位于第四脑室,可向小脑蚓部、脑干和中脑导水管延伸,常引起阻塞性脑积水MRI 表现主要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肿块,大小1~5  cm(平均3cm),T1WI 呈等或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常呈局灶性结节状、线状或环状增强。肿瘤内钙化偶见,且多广泛,瘤周可见轻度水肿。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室管膜瘤:

起源于脑室内室管膜上皮,生长缓慢,50% 发生于5 岁以下儿童,以第四脑室最为常见,肿瘤坏死囊变多见,MR 常表现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呈中度强化,有时可见到迂曲血管影,此外,肿瘤可沿室管膜向四脑室正中孔和(或)侧孔生长,形成脑室“铸型状”结构。






(2)髓母细胞瘤:

起源于第四脑室顶部神经胚胎性细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75% 在15 岁以下,4~8 岁为高发年龄段,肿瘤多发生于小脑蚓部,容易突入第四脑室,肿瘤边界较清楚,囊变较少、较小,MR 表现为长T1 等或长T2 信号,信号一般较均匀,增强扫描后常呈较均匀强化。PWI呈高灌注,DWI上因肿瘤细胞密度大因此呈较明显弥散受限。





(3)脉络丛乳头状瘤:

起源于脑室内脉络丛上皮细胞,生长缓慢。儿童较常见,是2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四脑室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次为侧脑室。本病可沿蛛网膜下腔种植播散。肿瘤边缘常为颗粒状或凹凸不平,呈羽毛状,肿瘤内部信号虽基本均匀,但仍可分辨出细小的颗粒样混杂信号。肿瘤常位于扩大的脑室内,并与脉络丛组织相连。T1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






病例提供者: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方靖琴  医生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姚振威  教授


四脑室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作为一种少见的肿瘤,由Komori等在2002年首先报道11例。由于具有特定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的特点,该肿瘤于2007年被WHO单独归类为一种新的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WHOⅠ级。因为该肿瘤多发生在四脑室区域,因此2007版本命名该疾病为“四脑室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但是随着近几年该病变的报道逐渐增多,特别是幕上及脊髓内发现该肿瘤,因此有学者提出去掉“四脑室”,只称为“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


RGNT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华山医院总结已经报道的病例发现,该肿瘤好发成年女性,年龄在20-40岁左右。绝大多数发生在幕下,多位于以四脑室为中心的小脑中线部位,特别是四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向周围可累及脑干、小脑蚓部、松果体区及丘脑。多为实性或囊实性,增强后多为结节强化、结节伴环形强化、环形强化(本病例为环形强化),该肿瘤的瘤周水肿较轻,部分有卫星灶(有学者认为卫星灶是其特征性表现,虽然出现的几率不高,卫星灶不切除,随访多无变化)


快扫码关注医侃(yikantime),就差你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