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络丛乳头状瘤

 水哥哥哥哥 2020-01-05
脉络丛乳头状瘤

(一)病例1


【病史摘要】

男,5岁,头痛20天。

1脉络丛乳头状瘤MRI检查


【影像所见】

图1A、B,横断面T1WI及T2WI显示第三脑室内异常信号,呈等T1长T2混杂信号, 边界尚清楚,双侧侧脑室扩张。图1C,矢状面T1WI可见第三脑室内异常信号。图1D、E、F,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呈颗粒状,边界清楚。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第三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脉络丛乳头状瘤常见部位为侧脑室及第四脑室,偶尔可发生在第三脑室及桥小脑角区(10%以下);②病灶呈类圆形,边缘呈颗粒状;③CT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钙化多见,MRI 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其内可见颗粒状混杂信号;④强化明显;⑤脑积水常较明显。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

发生在第三脑室的脉络丛乳头状瘤需与第三脑室的颅咽管瘤、胶样囊肿等鉴别。

1.第三脑室的颅咽管瘤

(1)第三脑室的颅咽管瘤少见。

(2)肿瘤较大。

(3)钙化(局限于第三脑室前部者,多为乳头型,可以不钙化)、囊变常见。

(4)实质部分强化。

2.胶样囊肿

(1)多见于25~40岁,少数也可见于儿童和婴幼儿。

(2)位于第三脑室前部,靠近室间孔。

(3)CT平扫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囊肿,边界清楚光滑,高密度可能与囊肿内含有较多角蛋白、脱落上皮、出血有关,MRI上囊肿信号变异大,典型信号特征为T1WI呈高信号,T2WI 为低信号或高信号。

(4)钙化少见,增强扫描一般不强化。


【检查方法及选择】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及MRI。CT一般可见高密度,MRI多方位检查可以准确判断病灶的位置。

【临床病理和随访】

脉络丛乳头状瘤属WHO 2级。大体标本肿瘤为红色分叶状、表面颗粒状凹凸不平,血供丰富。镜下观可见柱状上皮围绕纤维血管,成乳头状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脑积水所致的高颅压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呕吐、视盘水肿。

【评述】

脉络丛乳头状瘤常见于儿童,儿童以侧脑室多见,成人以第四脑室较多见,结合肿瘤发生的部位和年龄情况不难诊断。脉络丛乳头状瘤由于刺激脑脊液分泌,常可见交通性脑积水,当然也可以同时存在梗阻性脑积水。


(二)病例2


【病史摘要】

女,36岁,间断性头痛数月。

2脉络丛乳头状瘤MRI检查

【影像所见】

图2A、B,横断面T1WI及T2WI显示第四脑室内稍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图2C,矢状面T1WI可见第四脑室被异常信号肿物充填。图2D、E、F,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表面呈颗粒状分叶,肿瘤边界清楚。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第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

发生在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乳头状瘤需与室管膜瘤鉴别,第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常发生于成人,肿瘤边界清楚,通常不会通过侧孔及中孔向外生长;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常发生于儿童,肿瘤有向外生长的趋势。

其余同前述。


(三)病例3


【病史摘要】

女,50岁,头痛1个月,右侧周围性面瘫1周。

3脉络丛乳头状瘤MRI检查

【影像所见】

图3A、B,横断面T1WI及T2WI显示右侧桥小脑角区稍长T1稍长T2信号肿块,边界较清楚。图3C,冠状面T2WI可见右侧桥小脑角区肿瘤。图3D、E,增强扫描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囊变区域,肿瘤边界清楚。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桥小脑角区脉络丛乳头状瘤。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

发生在桥小脑角区的脉络丛乳头状瘤很少见,需与脑膜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脑膜瘤通常为均匀等信号,强化明显且均匀,并以宽基底与脑膜相连,鉴别不难。神经源性肿瘤信号不均匀,囊变常见,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其发生率远高于桥小脑角区脉络丛乳头状瘤,如果肿瘤累及听神经则诊断容易。

其余同前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