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室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hero17 2019-12-01

脑室解剖结构

脑室被称为端脑的囊泡, 是从头颅到神经管的室管膜外翻而形成的 。


脑室上皮的内层细胞是室管膜细胞(室管膜瘤) ,室管膜内皮下是一层由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室管膜下层 (室管膜下肿瘤)。

透明隔是由胶质细胞和残存的神经前体细胞排列而成(中枢神经细胞瘤)

脉络丛是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 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为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其血供丰富(转移瘤) 。
侧脑室的脉络丛在侧脑室的中央部、三角部、下角部(脉络丛肿瘤、 室管膜瘤)。
蛛网膜帽状细胞主要构成蛛网膜颗粒,胚胎发育过程  中包埋于脉络丛中 (脑膜瘤) 。  

(一)侧脑室 

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左右各一,分为四部分:①中央部central part,位于顶叶内;②前角anterior horn,最大,伸向额叶;③后角posterior horn,伸入枕叶内;④下角inferior horn,最长,伸至颞叶内。两个侧脑室各自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二)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是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前上方经左、右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与相应侧侧脑室相通,向后下经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三)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是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腔,第四脑室向上通中脑水管,向下通脊髓中央管。 
临床症状

依据年龄与肿瘤位置差异,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同:

1.大多因脑脊液循环障碍和颅内压渐进性增高导致
婴儿:大头畸形,食欲不振,烦躁不安
年长儿童和成年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症状,癫痫发作和视觉障碍

√ 后颅窝的肿瘤:脑积水,也出现小脑功能障碍(包括共济失调和辨距困难)

2.部分无临床症状

常见脑室肿瘤

●室管膜瘤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癌)

●脑膜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影像诊断关键思路及依据

(1)脑室内?

(2)年龄+部位+影像特征

影像检查方法

(1)CT

  (2) MRI:MRP MRS SWI

(男,6岁)

1、室管膜瘤(Ependymoma)

● 起源于衬于脑室内壁柱状室管膜上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
● 占脑室内肿瘤的3-5%;
● 好发于第四脑室, 1-5岁儿童多见;
● 成人以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平均18-24岁), (注: 超过一半的幕上室管膜瘤发生在脑实质内, 剩下的则是发生在脑室内);
● 由于肿瘤的粘连和浸润的特点使得外科完全切除非常困难。如果切除的不完全,室管膜瘤可能会复发。

室管膜瘤--影像学表现

▶分叶状,常伴钙化、囊变及中心性坏死,出血少见。

▶可与脑室壁广基相连,沿脑室塑型生长为其特点;肿瘤常浸润邻近脑实质。

平扫:CT 等/低密度,斑点状钙化很常见;MR T1WI等或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注:幕上室管膜瘤囊性成分比较多,可有“囊肿和壁结节”表现)

▶可沿脑脊液播散。

2、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

● 室管膜下瘤最有可能起源于室管膜下的神经胶质母细胞;
● 占颅内肿瘤0.2%-0.7%;
● 第四脑室(50%-60%)和侧脑室(室间孔)( 30%-40% );
● 男性多发,男女比例为2.5:1; 82%的病人在15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
● 大多数小于2cm,但是有症状的病灶可达4cm或者更大;
● 预后较好, 外科切除后复发也比较少见;

室管膜下瘤--影像学表现

▶ 边界清楚,典型表现为一个窄蒂黏附于透明隔或脑室壁。

CT:等低密度病灶;囊变较常见,有时可以看到钙化和瘤内出血。

MRI: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影, T2WI呈高信号, FLAIR 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后扫描室管膜下瘤表现为不强化或者轻度强化。

少数为中度不均匀强化,主要由于肿瘤血供差,血脑屏障完整。(发生于脑实质内室管膜下瘤则可以出现中度程度的强化)。

男,55岁,侧脑室内椭圆形肿块,边缘清晰,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病灶内可见多发较小的长T1长T2的囊变区及条状的低信号流空血管影。增强后肿块内仅有少许血管影强化。

(男,47岁)

 3、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 CNC是一种由分化较好的小圆细胞所构成的肿瘤; 2007年, WH0将其归为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一胶质肿瘤, 分化属于II级, 约占CNS肿瘤的0.25~0.5%。
● 中青年多见,生长缓慢,病史可长达数十年。
● 肿瘤多发生于透明隔及孟氏孔附近; 也可只侵犯第三脑室,常表现为附着于透明隔中隔,以宽基底或细蒂与透明中隔相连。

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表现

▶ CT:高密度
▶ MR: TIWI与灰质等信号, T2WI高信号;常以宽基底或细蒂与透明隔相连,多发囊变,呈现水泡样的外观或“丝瓜瓤”样改变;大多数表现为明显强化

▶ MRS: 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细胞瘤内含有甘氨酸(3.55ppm) ,有助于其与其他脑室内肿瘤鉴别。


4、脉络丛乳头状瘤/癌(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CPP)

●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4%-0.6%,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3%;

● 一般生长缓慢,极少恶变,20%的儿童CPP可恶变成脉络层乳头状癌;

● sv40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E6、 E7癌基因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儿童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绝大多数出现在5岁前,男性多于女性,成人好发于第四脑室,少数发生于第三脑室或桥小脑角池,左侧多见;

● 引起脑脊液分泌过多,表现为整个脑室系统扩大;
● 侵及周围脑实质则提示可能为乳头状癌;

脉络丛乳头状瘤/癌--影像学表现 

▶ 肿瘤边缘清楚,常呈颗粒状、分叶状或凹凸不平,呈桑葚状
▶ CT:为等或高密度,内可见点片状钙化;
▶ MR:TIWI呈混杂或稍低信号, 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肿瘤内常可见颗粒状混杂信号,是脉络丛乳头状瘤的MR表现特点,反映了这种肿瘤的病理特点; 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强化;
脑积水常见,肿瘤周围脑脊液很多,肿瘤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中;
▶ 可沿脑脊液种植播散, 表现为脑室壁及椎管内蛛网膜多发结节样强化灶;

(脉 络 丛 乳 头 状 瘤)

(女,66岁,脉 络 丛 乳 头 状 瘤)

(女,69岁)

5、脑室内脑膜瘤(Meningioma)

● 发生于脑室内者占脑膜瘤的1%;
● 侧脑室三角区是脉络丛集中部位, 故较常见,偶见于第三脑室近孟氏孔区;
● 好发发病高峰为40~70岁,女/男=2:1;
● 大多数脑室内脑膜瘤表现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 但也有不典型或者间变性的病例报道。无论● 肿瘤分级如何都很少发生脑脊液和血行转移;


脑室内脑膜瘤--影像学表现 

▶ CT:边界清楚,等高密度分叶状肿块,50%病人可以见到钙化,囊变也可以见到(坏死、囊性变性、 肿瘤细胞分泌活跃和瘤内出血) 
▶ MRI:TIWI等低信号, T2WI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伴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室扩张及脑室旁水肿

(左侧脑室脑膜瘤)

(脑  膜 瘤)

6、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strogytoma, SGA)
● 本病是伴随结节性硬化(临床以皮脂腺瘤、癫痫及智力低下三联征为特征)的一种肿瘤;
● 结节性硬化人中,约10%-15%室管膜下结节可以转化为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  20岁以下青少年,男性稍多,好发于孟氏孔附近;

S G A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囊变少见,可见钙化,但少见,坏死罕见
▶  MRI:T1WI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这种稍不均质可能是由于肿瘤内钙和铁的沉积,均质性强化。
▶  瘤内钙化伴室管膜下及皮层下的多发结节及钙化

7、脑室内其他肿瘤

较少见的脑室原发肿瘤:脊索样胶质瘤、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


脑室内转移瘤:大约占颅内转移瘤的0.9%-4.6%。成人中肾脏、结肠和肺的转移瘤最常见;儿童中,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最常见; 最常发生在侧脑室。


还有其他肿瘤会累及脑室系统,包括淋巴瘤、低级别或高级别的神经胶质瘤、脑室内的颅咽管瘤和原始神经外胚瘤。

声明:本文案例为全景所有,盗用必究。

公告通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