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高邮——古镇无语

 海陵子 2017-05-09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前半阕写的是隋唐时期古运河水道全程。这条水道从洛阳向东经汴水(通济渠)、泗水,入淮河到山阳(淮安),向东南进入古邗沟西道。高邮地处江淮古邗沟中段,是古运河水道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水陆码头。
  不过,隋唐时通航的邗沟,并非今日傍城而过的大运河。当年邗沟是利用扬州北冈南麓冲击平原上众多小湖泊,如武广、陆阳、樊梁、博支、射阳、白马等湖水向北延伸达淮安入淮河,经泗水和通济渠抵达洛阳。
  最早的邗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进军中原与齐鲁争霸而开通的,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进一步拓展邗沟。当年他征发河南、淮北民工百万,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通黄河,再从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渠进淮河;同时他又征发淮南十万民工拓邗沟,从山阳引淮水至扬子江。通济渠的修筑和邗沟的拓展,便利了朝廷的漕运,沟通了南北经济,为唐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个必要的交通条件。
  但是,纵观古运河的变化历史,它流淌得并不从容,经常是满目疮痍灾难重重,祸根是黄河水不断入侵。元朝中期一次黄河南泛,途中大量泥沙淤积,以至北从山东济宁、南到徐州一段泗水被分割数段,形成微山湖、骆马湖等南四湖;到明朝中后期黄泛事件愈演愈烈,黄河水先掠泗入淮,继而夺淮入海,明隆庆《高邮州志》载:“黄河之道频年淤塞,而淮水不得入海,千流万派毕会于邮,而高邮遂成巨浸矣。”
  在北方,黄河入侵将泗水分割出“南四湖”,使泗水流域的汉皇遗迹湮没殆尽,而在江淮之间因黄水夺淮,淮水入海不畅,以致形成一个有760多平方公里的高邮湖。“累累相连如贯珠”的众多小湖连成一片,那片土地上原有的乡村集市和江淮文化古迹全被淹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樊梁古镇。
  沉入湖底的樊梁镇大约位于今邮城西北20多公里处湖中,据说原有一条樊梁溪从天长流来,下游积水成樊梁湖,古镇依湖而生而长,故名樊梁镇。隋唐时期该镇同三阿镇、临泽镇、丰谷乡的樊汊镇为高邮四大镇。据《高邮县志》载:隋大业中至唐永徽二年(651)高邮县治(县政府)曾设在樊梁镇。大约唐中期樊梁湖改称甓社湖,武广湖改称武安湖,而樊梁镇名未变。
  樊梁镇曾建有运河上最早“船闸”。当年所有船只皆在邵伯、武广、樊梁等湖中行驶,因邗沟水位高于淮水,为防止邗水下泄,东晋末年在邗沟筑秦梁埭、三枚埭、镜梁埭(即拦水坝),以便分段保持水位。埭的两侧各有斜坡敷泥浆,过往船只用人或畜力和绞关牵引过埭继续前行。这种“埭”的出现,水利专家认为是运河中最早的“船闸”。
  樊梁镇和众多的古代江淮文化遗迹沉没了,但也留下了许多人文佳话,“甓社珠光”的故事便是其一。《高邮县志》记载,北宋时高邮人孙觉(1025-1090)家住甓社湖南岸。皇祐元年(1049)的一天,他临窗夜读时,忽见湖面上有颗迅速移动极明亮的大珠。这一年秋他中了进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这个故事。宋代另一位高邮学者崔旸(公度),他不仅也见过会流动的湖上大珠,还写过美文《明珠赋》。当年樊梁镇是明珠往来处,许多行人到此停船数日待观,以图交好运,因此建有“玩珠亭”和“还珠亭”各一处,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程节分别写有《还珠亭》和《玩珠亭》绝句各一首。当年高邮知军杨蟠不仅赋《明珠亭》诗一首,还在邮城众乐园建明珠亭一处以供游人玩赏。直到今日“秦邮八景”中的“甓社珠光”仍在口口相传。
  到了南宋有位进士叫陈造(1133-1175)也是高邮人,退出官场后,隐居甓社湖畔樊梁镇,时称淮南夫子,留有大量诗作传世。这些诗作真实记录了他隐居樊梁镇的人文交往和生活情趣。
  同樊梁镇同时沉入湖底的,还有武广湖畔的武安墩集市及与神居山悟空寺齐名的河苑寺等。
  樊梁镇的诞生和发展同邗沟经济息息相关。从吴王夫差开邗沟利军事、隋炀帝拓邗沟利漕运,到明中期开始扬州里运河堤形成,实现河湖分开,再到明末古镇沉没,樊梁镇存世约有一千八百年,只是明末那场黄河夺淮入海的洪水,不仅成就了一个浩瀚的高邮湖,湮没了大量江淮文化古迹和众多乡村集市,也使这个千年古镇沉没失忆,空留一个默默无语的樊梁镇的名字在古籍中躲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