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针】学员声话(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乐山有大佛 2017-05-09


曾骞:广西人,家传三代中医。


最初因《九针论》而知道师父。当初曾自研九针,虽时有小效,但终不得要领。筚路蓝缕,遇《九针论》时如久之幽暗而得光明,徘徊迷津而忽晓南北。顺势汲读师之多篇针要之论,心中郁结逐而豁然打开。并敬师于古针之长久热忱与无私分享。升高必以梯,求饱必以饭,如今诸缘际会,有幸可于座下受其教诲,得其所传解惑授业,心有感激。此行入渝,裨益良多。如获真法明径。十五日已过去,而巴南一会俨然未散。

正本清源,本为信心之因。师父的授课,是摘眼镜的课,是换脑课。是让大家能够找回自己的眼睛和头脑,从而重新认识中医的本源和针刺之道。师父语言柔和与幽默,以365个常用字的风格,深入浅出地向大家讲解已经隐没于世间千年的九针,与气血、经络真要,字字句句打扣在心似狮子吼,震聩我等迷茫之徒。并给衰落的中医正本清源,破译了看似深奥的《黄帝内经》诸多要义,这为大家重新认识学习内经医学与针道树立了信心。在我看来,卫气循行路线以及营卫交接系统的破译,其重大价值不亚于当年对于九针的发掘。师父讲课,旁征博引,慧光四射。这应该不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应该是大家共同的体会。同一要义的讲解,每个人听了都会有绝然不同的体会,有人听懂了这句而打开此扇智慧之门,有人听懂了另一句而打开了彼扇智慧之门。启蒙智慧,播撒慧种。破除着人心的无知与谬见,引发求学者们对于智慧之学的热爱。

关于内经医学,需要思考的实在太多。大医徐灵胎曾言:“《内经》以后,支分派别,人自为师,不无偏驳;更有怪僻之论,鄙俚之说,纷陈错立,淆惑百端,一或误信,终身不返,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也。故为此道者,必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屏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若今之学医者,与前数端事事閜反。”如此亦不难明白九针隐没千年的原因了。

而到了今日,《内》之旨,举国之人,几乎已视其为陈腐朽败不经之学,欲尽弃而不论。然而《内》之旨实已须详人身气化之本,经脉血气与天地阴阳盈虚消长之理。寓世人效法以养生,授医者应用以医世。实为造化之典,群医之首。《周易》为占筮之册,已成定论,然而《内》与此类同,但其却实为农家、医家、兵家、阴阳家、天文家、历法家所通用,更为游方与异士视为至宝。固常已惯论《内》为医书,实更为广大深刻之秘:探讨天地人化育的生命科学巨著。其洋洋一百六十二篇,医之理中辅附自然万象,与《周易》相似却更有真章。我始终是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内经的,此次渝行,更是坚信了这一点:内经是生命的宝藏,并且无尽。但以天地人智慧为核心的内经医学,亦不能幸免阴阳盈亏之变化。但是,如果说那些隐没的时光为朔月,那么离满月或许不会太久了吧。

人本万元宝,灵山在汝心。性本与宇宙自然精神相往来。日月运行,寒暑迁改,皆与人有俯仰往来密切关系。人身心本能,其微秘精细,如法则天地造化之奥秘如出一撤。先圣立言无谎,察造化之变化穷通感应天地而立九数真针,实为智慧精妙。更有九宫八卦本显天地生物演变之数理之功。天下万物人生命运无一不在数理之筹。以九之数而互相组合,如八之卦而互变,以变换之阵而应各路万千苛敌。实为推演之巧。临症见病,视人身而为河山天地,以针为兵将,循理出阵,周部要害。合于术数,和于四时而调人之病患。针与真,真与不真,真假只一字之别,应世却南辕北辙。一路走来,拜于师父座下后,更明白了一个道理:针道至大亦至简,针理至邃,至诚之道,方能尽人之道以合天,洁净精微之学,非潜精身心不能深造。虽已千载,内经仍不失光辉,然师之功亦为我等后学之楷模。师之所授,使我更加体会到一个真相:生命宝藏,实证得之。


师之愿应是希望大家重新回归《内经》的智慧实证之路,切勿再徒言空理,要信解行证,从所谓的方法论走向真实方法的求证,从前人的理论走向自己的实践与求证。本身“立新七针”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从最初的河道理论,到现在的卫气思路,标本根结应用等,一切的理与技都是对内经进行着不断破译、临床总结中不断实证立新而日趋成熟。可谓真正履行着信解行证。《黄帝内经》的中心重点,是有关生命的构成,以及生命运行的法则,这是属于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范畴,而此问题,又涉及了形而上的学说理论,所牵动的也就更广泛了。另一个最关键的是生命中精气神的问题,有关此问亦是师此次授课的重点之处。明此理则天下无惑。气在身体中流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但是,气是什么,又如何运转,气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又如何,因此先要认识了气,才能初步了解生命中的能量以及其作用,进一步再了解人的病因,才能进行医治。气血是立命之本,识气血之真相为医者不可忽视的功课与修炼。

师父所言及的有关生命变迁背后隐藏的生命科学道理,养神养气养精的方法,以及诸多有关善察观色的故事等等,在这些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对于内经医学的实证精神,引发着我们对自我学习、求证实践之路的反省,师父的诸多的努力,不过是为让我们清晰清楚地明白,勿再数他人家珍,应背靠着内经这盏无尽雪莲灯,在自己的身心上,在研究与临床践行中去探索和求证。求实学,而返身心,博精微综罗而有所成就。时艰消极,最美丽之中文本在穴位与药材中,我国固有之学,贯澈天人,足以安身立命,保世滋养,师父一画开天,我辈有心者何不刻苦而为。绝续在兹。不愧本空空人生不虚此行。医谓可养,而若医者不穷其医道本元,则徒为术,亦不足言所学。《内》先启人之医明,而持此径行证已是大道。

学无止境,学而不厌。本为治学之本。师父提到道法术器。直指求道求学之顺序。自己亦身心有感,应该先明德明理明法明术明器,搞清楚自己在医学这条道路上,想要得到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那么一切的行为,都应该为这个目的服务。去搞些不相干的事情,若是有兴趣也就罢了,当个游戏,如果连兴趣也没有,荒废了光阴,多么可惜。我们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就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论。如果理论错了,做了一辈子的错事,恐怕终于醒悟的时候,也就晚了。任何事情都可以按照这个顺序,这个思路来理顺和思考追求的过程和取舍。把握了这个大的方向,想来,不论在为医或为人方面,皆不会走入偏谷而陷苦泽。

关于师父在这次“立新七针”中所分享的卫气思路,与标本根结之用,有如寻龙点穴之术。而四海于临床的应用,则犹如已握向龙王借兵之术。明者可谓可行呼风唤雨。亦可在明理之中,打出可属自己的一套迷踪拳。学生们只要明了真正的心法,何必又陷入对一招一式的追求中呢,此种教育,为师之大智慧。而这种智慧概括之,即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是庄子的名言,后来的人因这两句话悟道的也很多。这个“天地一指”的“一指”,并不是一个手指,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体的意思。“万物一马也,”是以宇宙万物不过是一匹马来作比方,整匹的马,有马头、马脚、马尾、马毛……等等。所有天地间的万物,就好象马的头,马的脚,马的毛等等总合起来,才叫一匹马。离开了马的毛,不是完整的马,离开了马的尾巴,也不是完整的马,离开了马的任何一样,都不是完整的马。由众归到一,由一散而为众。人与物是一个来源,一个本髓,只是现象不同,而这本身也是内经医学体系中的核心:天人合一。知者可横行天下。

针之本,诚灵之应。内之证地形乎外技,心气之力之聚而为神,守而锻之则为针,粉而空之则化自在。时已进,君子自当天行健而不停息。我等后辈应在内经医学的道路上与师交光回互,发扬精辟,则可现琉璃清明之光,趋良善,苟日新而日日新,如此亦不负师之愿。亦真不负先圣于《内》中所言:自亲亲,自仁民,而及于爱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