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沧米: 十年荆庐愿未了!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2011年3月6日晚,我接到朱益的信息:“周沧米先生走了。”周沧米先生终是挣不脱病魔的绳索走了,尽管这对他的苦痛来说是一种解脱。但我知道,周先生是不甘心的,他有太多的留恋,他还有许多心愿未了。 黄柏故道 70cm×47cm 1979年 白龙舞中天 137 cm×69 cm 1995年 夫唱妇随勤墨耕 周沧米先生是我的同乡。钟灵毓秀的雁荡山孕育了周昌谷、周沧米兄弟这两位现代绘画的天才,他们是浙派人物画的代表画家,更是家乡为之自豪的骄子。我自幼喜爱画画,一直仰慕家乡出来的两位大画家。昌谷先生英年早逝,无缘得瞻,有幸得识沧米先生却是在三年前。 。 东风一曲 64 cm×105 cm 1962年 我很幸运接受周沧米先生捐献的任务,当先生知道我是温州人时,拉着我的手说:“我们是老乡呐。”先生的手宽厚,细腻,温暖。 随后的日子,我与周先生有过几次的见面接触,除了协同先生整理捐赠作品的工作外,通过与先生的交谈,逐渐对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先生的艺术追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隆隆春水润新苗 124 cm×71 cm 1964年 遍游山水为创作 1929年,周沧米与堂兄周昌谷同年出生于乐清雁荡之麓大荆镇。那年是荒年,民间讲“土地龟裂,芋头卷叶”,“大虫”都出来吃人了。这一年周沧米的母亲和他的四叔母同时怀了孩子。两妯娌讲,如果生下男孩的话,哥哥叫昌谷,弟弟叫昌米,表达饥荒时期对粮食的向往。 牛犊与狗 27cm×39cm 1979年 1987年初冬,周沧米先生回到家乡,在乐清雁荡山北斗洞养病。家乡美丽的山水风光,勾起他儿时的回忆和描绘家乡山川的冲动。在家乡养疴期间,他接连创作了山水画《铁城障》、《雁云乡里》、《龙西山色》、《梦印苍岩》、《红白梅》等作品。家乡在召唤着游子,同时多年以来对山水画创作的思考,使得他有了从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创作的激情。 兴国歌手 160x89cm 1978年 新世纪以后,周先生从长期执教的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岗位上退休,以雁荡为师,成果迸发。《古樟棲鹭》《行云思故山》《狸狐》《元气混沌》《觉性庵院》《寒潭清梦》《云崖空翠》《山石清音》《山岿然兮亘古》等,有的忆写儿时记忆,有的描绘家乡胜景,达到了他艺术人生的高峰期。“雁云乡里曾眠处,不记归来第几峰”、“搜易佳山水,畅怀画龙湫”。周沧米吟唱的这些诗句,生动表达了他创作饱满的激情。 朱砂冲 35cm×27cm 1976年 受益于四位前贤 总结自己的艺术追求,周沧米先生常自谓:“爱读宾翁浑厚华滋,纵横笔墨写万壑气势。喜观潘老移形写神,计白当黑布奇险格局,悟石壶察物造型之孤诣,领天庐书法入画之艺理。”话中提到的宾翁(黄宾虹)、潘老(潘天寿)、石壶(陈子庄)、天庐(余任天),这四位现代中国画大师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烟峦滴翠 68 cm×68 cm 1993年 重要作品尽捐献 2010年,周先生身体每况愈下。他似乎感到生命无多,在住院期间,要求家人、学生加快对捐献作品的整理。 “十年荆庐愿未了!”周沧米先生临终绝笔,是他的无奈,也是对我们的嘱托。安息吧!周沧米先生,您未竟的事业,我们铭记,我们继承,我们努力! 人物简历: 周沧米(1929—2011),浙江乐清人。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195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留校任教。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周沧米早年从事中国人物画创作,是浙派人物画的重要画家之一。代表作有《在阳光下》、《送儿当红军》等。中年后专攻山水画,遍游祖国各地,结合笔墨修养,创作了一大批山水画佳作。他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还积累了大量人物、山水速写,精彩传神。 2010年,周先生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书画作品504件、速写2119件,这批作品反映了他从艺六十年来艺术追求与探索的轨迹与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