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测测你的信用值多少钱

 写字达标 2017-05-10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  

报名加入鸿学院

更有机会向宋鸿兵提问交流



鸿观察

测测你的信用值多少钱


■ 文 | 鸿观察 张洪平

 

随着这些年听说的诈骗案例越来越多,人们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比如你出门逛街,路边有个年轻小伙子摆了张小桌子,笑眯眯地对你说只要办个会员,提供个手机号,立马送一个保温杯或移动电源之类的纪念品,你脑子里的警铃立刻响了起来,“想套我的个人信息?没门!”


不过,我们对电话、身份证以外的信息,保护意识就没这么强了。比如你在淘宝浏览过的商品,都会被记录下来,等你去别的网站看新闻,广告区向你推荐的商品类别也都是你刚刚看过的,这些是精准营销、数据挖掘业务的最浅显的形式。



我国目前还没有个人数据(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对搜集并使用个人信息的机构也缺乏监管,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律。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在网络上裸奔,个人信息被收集起来,然后被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利用我们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心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相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征信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通俗地讲,个人征信即是把用户个人过去的行为进行统计,把信用相关的部分用一定的算法进行处理,最后得出一个人的信用(值、额度等)。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信用如何如何重要,但到了这个一切皆可量化的时代,如何量度一个人的信用,以及这有什么作用,我们仍没有一个概念。


不过央行征信局认为,无论未来的应用前景如何,首先要保证的是,不能再像个人信息保护一样,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是要从源头上作好顶层设计。


在4月21日举行的“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首次公布了八家民营个人征信机构开业准备的结果:“八家机构实际开业准备的情况,离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差距很大,没有一家合格,这让我们始料不及。”


2015年央行放行民营机构涉足个人征信市场,首批试点共有八家机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北京华道征信。


万局长在会后解释了不合格的具体理由:“在达不到监管标准的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个人征信市场绝不能走‘先乱后治’的道路。”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也指出,在个人征信市场准入和业务开展活动方面,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三方征信公正性、独立性、个人隐私权益保护,这也是国际征信行业的通行原则。



试点的八家机构在这三条原则上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每家机构都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形成了信息孤岛,评分结果有效性不足,不具有公正性。

2.各自依托一个企业(集团),业务或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独立性,有严重利益冲突。

3.对征信基本理念和规则不够了解,缺乏合规意识。对各自的评分对外使用,存在信息误采、误用。


银行反映八家机构普遍存在不准确的问题,“比如某一个消费者,根据大数据收集的信息得出的信用评分高,但在征信中心查询发现这个消费者信用情况并不好,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这种现象也好理解,假如我在淘宝上一直及时确认收货、给好评,那我在淘宝平台上的信用记录就比较好。但如果我骑共享单车后,还车总是停到自家小区里,那按照规则这方面我的信用就会不好,用不同视角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这个角度讲,征信中心的数据维度也不够全面,他怎么知道我上公厕有没有多拿纸呢?(当然并没有)


多家机构看重个人征信这块业务,主要是为了背后潜在的延伸金融服务。想象一个场景,你浏览网页时弹出一个新款的iphone8的提示,你随手点击转到了京东的购物界面,看了一下,中等配置的要6599元,你刚觉得有点贵打算离开,突然京东提示“您的信用良好,可免息办理18期分期付款,每月只要XX元,每天少喝一杯咖啡,最新款iphone8立刻送到家!”


想想还挺带感的,不过个人信用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的应用前景还可以更有想象力。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查询难度的下降,个人信用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早期只在银行为你办理房贷车贷引用卡的时候才用得上,但现在如果你的支付宝芝麻分够高,骑共享单车都可以免押金了,未来很有可能出现让我们更加目瞪口呆的玩法。

 

央行的担忧很有道理,归根结底就是在征信过程中,信息是分散好还是聚合好?



征信需要大量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当事人自己提供的,有些是机构根据用户行为收集来的,两种都不能保证100%的真实性。前者有可能是出于某些目的刻意提供的虚假信息,后者可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不经意的偶然行为。当数据量不够大、维度不够多时,这种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误导作用就会被放大。


大数据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数据的维度多,而不是简单的数据量大。这也是大数据的英文为什么不叫“large data”而叫“big data”的原因。


另一方面,数据泛滥也不行,那等于无数据可用,有时甚至更糟。因为你可能被错误的数据误导,而且还有居心不良的人会有意利用这一点浑水摸鱼,比如莆田系医院及其帮凶。这时最好能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人的细微行为模式的变化,甚至专业风控人员都会忽略的细微变化,也可以被人工智能捕捉到,及时进行警示。


银行、法院、公安系统各自有各自的系统,企业收集的信息更是严防死守,生怕竞争对手得去。比如前述机构使用的都是各自收集的数据信息,芝麻分的数据来自淘宝和天猫,腾讯征信来自微信。这两家企业都可说是“独木成林”的大企业,但要做到覆盖全社会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恐怕仍然很难,难道一开始我们就不应该如此要求?


以征信联盟的形式把信息共享会不会更好?这当然会触及各家企业的核心秘密,即使在法律和个人信息保护层面突破了障碍,企业之间出于商业竞争的原因,能否提供敏感信息仍然值得怀疑,即使是有所保留的提供,阿里巴巴和京东能查看彼此客户信息吗?蚂蚁金服和陆金所能查看彼此客户信息吗?不用想也知道很困难。


但如果是由第三方来综合各家的信息,然后以“黑箱”的形式输出呢?即只输出最基本的个人信息和征信结果,不显示原始数据的细节。我们可以考虑两种方式:


1.小综合。给予各家征信平台一个权重比例,乘以其得出的分数,最后汇总得到一个人的信用总分。

2.大综合。将各家收集的原始数据汇集到一个中立第三方(有央行背景更好),由其按照一定算法,比如借助人工智能,得出一个维度更多、更“立体”、更全面的“个人信用画像”,最后输出一个综合的信用评价,类似足球游戏里常见的球员属性图。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小综合简单易行,不必提供原始数据,避免了复杂的利益牵扯,但信用计算的结果准确性有所损失,取决于权重的设置是否合理,需要不断调整。大综合正好相反,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而且要克服各方利益的博弈,但实现后的数据在准确性上将有极大地优越性,适用的范围也更广,泛用性更好。

 

中国改革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些方法到今天仍然有效。央行保护民众的出发点必须点个赞,不过因噎废食也不好,我们的建议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让各家机构继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另一方面着手建立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在严格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试点个人信用综合评估,对加盟机构开放结果,为进一步拓宽应用方向开展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