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逸之谈玉(一)

 鹤玉轩 2017-05-10

景逸之谈玉(一)


玉器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独秀一枝。是研究历史和人文,艺术与政治的重要考据。在古代社会,玉器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古人祭祀天地鬼神的圣物。中国是玉石之国,中国的玉文化从七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传承至今,从未间断。从远古时期的“神玉”“巫玉”文化发展到后期的“王玉”“官玉”,乃至今天的“民玉”文化,无不蕴含着中华儿女深刻的文化人格和人生理想。

景逸之谈玉(一)

从古至今,我们常常习惯于用玉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不惜以十五座城池相易,民间更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由此可见玉器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何等的贵重。古人治玉时精湛的工艺,典雅的艺术审美,崇高的道德追求,互为一体而成的玉器文化,她冰清玉洁,温婉尔雅,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光华,承载了中华民族对美好与和平的崇尚。

景逸之谈玉(一)

从玉器的发展来看,早期玉器的特点是宽泛的,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是人类由美石而获得的精神满足。史前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鬼神文化。在远古神话中,女娲补天所用的五彩石,反映出了早期人类主观意识中的美学诉求。唐朝诗人王昌龄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气弘高,典雅纯洁。中国人常说:“化干戈为玉帛” ,玉帛即为国礼,也可见玉器在中国历史当中的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章就是古老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的杰出作品,也是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玉文化的有力见证。因而,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形成最早,蕴含也最为丰富的,从未间断的一种民族文化。它的冰凉与坚硬,柔美与温润,没有任何物质比它更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也没有任何物质,能比它承载更多的民族情感和深邃理念。

景逸之谈玉(一)

本文拟从四个时期,简述玉器文化的形成,发展,兴盛衰落,直至乾隆时期的巅峰盛况。

一,质朴原始的萌芽阶段 (新旧时期时代)

二,早期的形成与发展 (夏商周奴隶制社会的产生)

三,系统化的完善与成熟 (秦汉时期)

四,走下神坛,历经沧桑 (汉唐之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我们对玉器的很多认知,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所以该时期对后世玉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

景逸之谈玉(一)

我们想到,早期人类在生产生活当中,将石器打磨圆润,磨制锋利,由此带来的原始质朴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给予他们精神的愉悦。从今天的出土来看,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玉器: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

景逸之谈玉(一)

研究红山玉,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或许他的姓名即以昭示,红山玉将由他来揭开帷幕,以鸟类,龙造型为主的红山文化,也表明了中华民族原始的动物图腾。今天华夏银行以其代表“C型龙”为标志,这五千的跨度,就是中华玉文化的一个缩影。红山文化以狩猎经济为主,兼种植,距今5000—10000年。重要代表玉器有玦、匕、勾云形器、圜形边刃器、龙等。在工艺鉴定上,呈现出凹状,无平面,形不规正,具有大写意、粗犷雄奇的风格。大量带孔的红山玉,表明其曾置悬挂,如大型龙悬挂某处用于祭祀。红山玉于1951年定名,年代久远,玉质细腻,造型有致,工艺传神。

景逸之谈玉(一)

整体来看,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反观其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我们发现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精确把握题材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所以说“传神”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盖以精巧见长。

景逸之谈玉(一)

红山玉动物造型居多,而良渚玉则以礼器为主。以瑶琨琢磨玉器,重要器形如璧、琮、钺、璜、梳背、串饰等。工艺精致,器形规整,纹饰细如发丝,风格俊秀隽永。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彰显了东方古典美学。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个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望尘莫及的高度。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良渚玉硬度相对较小,又经火烧,大大降低了其硬度,今天我们常说的“鸡骨白”就是玉器经过火烧,埋藏,最终钙化而成。

景逸之谈玉(一)

我们知道古人的生存环境单一恶劣,且自然灾害频发,面对未知的恐惧,古人从温润精美的玉器中寻求安定,给予自身极大的精神安慰。一件玉器,一定是古人多年心血的结晶。以之事神,祈福平安,死后也要入殓同葬。中国玉器从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景逸之谈玉(一)

(本文连载,下一篇《夏商周玉器杂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