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831大限”以来,房地产调控对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已经是常态,不调都不习惯,调调才有机会让后来者超车。我的印象中,调控历来是从涨的最凶猛的一线城市开始,然后逐级传导,当局者大约是希望分级调控,让水流到希望流向的地方。
作为被驱赶的“洪水”,地产商们的反馈很有意思。开始真的是一线向二线、二线向三四线城市的流动,意外发现一个惊喜,就是品牌的溢价,全国品牌开始形成,地方品牌若走不出去就只好收缩。后来发现人口的流向开始加速向核心城市集中,主流地产商就开始回流,越调就越要回归一二线,当这种声音成为主流,一二线城市的地王也就成了常态。
最近这一轮调控似乎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原来关上了一扇门,总是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地方开一扇窗,这回却突然严密起来,别说一扇窗,一个透气口也不留。当然这说的还是“过热”的一线城市和二线中心城市。以北京为例,打击“商改住”的政策除了对那些“商住公寓”们是灭顶之灾,顺便也消灭了传统商办的散售市场;而严格的限售限贷这回不仅扼杀了投机投资需求,连刚需和刚改也一并打压,“限资格”叠加“去杠杆”带来就是有效需求市场的极度萎缩。调控的决心似乎是不介意市场的消灭,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最先牺牲的只能以交易为生的房地产中介行业。这不,链家关店300家的消息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很多人甚至将此解读为“房地产凛冬的来临”。链家并不是没有做好准备,左晖早就预料租赁时代的到来,自如为代表的中介行业自有经营的租赁产品也早就开始普及。可是,相比交易所带来的佣金收入,靠目前仅仅是微利甚至亏损的租赁收益岂能弥补?比起开发商的“开发转自持”,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轻资产”运营者们面临的困局恐怕就要更大,没有肥羊,哪有盛宴?
据说这回二三线城市真的有因为一线城市的挤出而实现“去库存”的,就连叶檀所论“十大最没前途的城市”(长春、沈阳、洛阳、温州、唐山、兰州、大同、大连、南昌、哈尔滨)据说都在“暴涨”。是叶女侠水平太低,还是资金原本盲目?对于地产商而言,这回是又到了一个轮回,再杀回二三四线,继续销售为王?谁能判断这是一次精彩的捡漏,还不过就是一次垃圾股的狂欢?关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炒的”是要区分为“一线城市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二三四线城市的房子是用来炒的”吗?显然,误判是会要命的。
据说,一线城市的地产商们如今最忙的一件事就是改规划、找出路。据说地产商中心态也开始发生分化,大领导们只想扛过一时就是一时,职业经理人们却都在发慌,很多无事可干的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失业!以商办这个细分市场而言,原来几乎是最好做的一块(看SOHO中国的崛起就知道),原来几乎就是住宅调控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不受调控”是他们最大的卖点,核心地段可以卖小商铺、小办公,边缘地段就可以卖“商住”。这样的产品还有个好处,卖了就可以不用管,省事省心,一切用心只需把故事讲好,抓好消费者心理,能卖多高就多高。如今,商办竟然成了调控的重点,原来一切的好处如今都变成了坏处。看到一个电视采访商住的业主,那个业主很实在的说:既然这么便宜就可以租,现在又纳入限购限贷,谁还会来买?!
据说人生有三大失算:泡妞泡成了老公,炒股炒成了股东,炒房炒成了房东。这些年估计很多人已经经历过前两大失算,现在估计又有很多人在房东的路上勒马不及!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就像婚礼上神父都会问的那个问题:你是否愿意这个男子(女子)成为你的丈夫(妻子)与他缔结婚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他,照顾他,尊重他,接纳他,永远对他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现在是时候去做最坏的打算了,无论是否被套,现在都必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还有什么事情是值得长期去做而不担心会一夜之间成为负担的?
是时候去认真对待我们的人生了,包括房子和与房子有关的那些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