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时养生

 众木成林0909 2017-05-10

物可伤人,情可伤人。世间事事、时时、处处可伤人者太多,人被物伤,人被人伤,人被己伤,然而,如何才能不被伤?顺事、顺时、顺情、顺物,保持平和,把握好度。《黄帝内经》第二篇叫《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就是指要按照时令规律来调养,要顺应天时变化来养生,这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1. 调和阴阳

 

“天时”是什么?人们最容易理解的莫过于一年当中的四个季节——春温、夏热(暑)、秋凉(燥)、冬寒;一天当中的白天和黑夜。然而,阴阳才是最大的、最重要的“天时”。故而《黄帝内经》说养生要“法于阴阳”,又说:“殊不知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以平为和,偏为疾。万物皆负阴抱阳而生,故孤阴不长,孤阳不成。”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中更明确地指出:“命之所系,惟阴与阳。不识阴阳,焉知医理。”可见,阴阳才是根本的“天时”,中医养生的基础也是建立在通过调和阴阳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理论之上的。

为什么阴阳平衡这么重要呢?这还得从我们的传统医学谈起。《庄子》里有一句话,叫做:《易》以道阴阳,就是说《易经》它是谈论阴阳的。我们的中医学,可以说立法方药,都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而阴阳则根于《易经》,我们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又发展了《易经》的阴阳,把《易经》的阴阳文化、阴阳哲理,运用到我们人的生理病理,运用到我们医学里来。在这方面,它对《易经》的阴阳理论,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生之本于阴阳,就是我们生的本理病理,都是本于阴阳的。张介宾也说过一句话,他说,阴阳在《黄帝内经》已经很完备了,但是要了解它的变化无穷,我们还得要研究《易经》。他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把《黄帝内经》和《易经》不断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医学的道理。其中,阴阳平衡原理就是最重要的道理。

如何维护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呢?我觉得关键是注意三个方面的平衡:

首先,就是要注意寒热的平衡。

为什么呢?寒伤阳,热伤阴。举个例子,你看,现在的不少男青年,虽说清秀白皙、文质彬彬,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可总是缺少了些什么,缺的就是“阳刚之气”。白皙可能是寒气较重造成的,声音低、语速慢往往是中气不足。前面也说到,我们许多女性,宫寒、经痛、经期异常等也多是寒气所为。而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头屑、粉刺……多是实热(或虚热)伤害阴血所致。你看,我们要是不能够很好地维持寒热的平衡,当然就要影响到阴阳平衡,也就是要影响到健康了。

平衡寒热,重点在防寒。如今影响“防寒”的关键是观念,比如,为了外在形象,少穿衣已经成为少男少女们的挚爱,甚至上了一定年龄的女性对此依然情有独钟;贪食寒凉也是人们的普遍喜好,更有许多人辨不清虚实,错把虚热当真热(如长痘痘本是虚热,不是体质偏热;皮肤干燥、头皮瘙痒本是阴虚,也不是体质偏热),总是喜食寒凉瓜果蔬菜,喜食冷饮,即使在冬季里也一样;一年四季、室内室外,空调从不停下来,这也容易造成人体寒热的失衡,使用空调也要注意节制。时下有一句广告词叫“怕上火,喝***(凉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害人的,因为“虚火”是不能喝凉茶的。

第二个就是要注意气血的平衡。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济生方》就这样说过:“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之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阴阳偏胜,则为痼冷积热之患也。”《黄帝内经》也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血则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气虚可导致血虚,血虚无以载气。所以我们要维持阴阳平衡,平衡气血就显得尤为重要。你看,现在连有些小孩子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大人就更不要说了,为什么啊?气虚啊!有些人,坐在那里好好的,忽然,心慌、气短、胸闷起来,为什么啊?血虚啊!尤其是有些女性,年纪轻轻,经期到来时,却是色淡量少,这是血虚到了亮红灯的地步了。

就气和血的平衡而言,中医养生一般采用气血同补的方法,效果甚好。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从中医角度说,补气就是补血,补血就是补气,人们口头上所说的“滋阴壮阳”就是既补气又补血。而最好的滋补气血的方法则是食补,其次是药补,这些内容可以结合后面的“饮食养生”、“药物养生”来理解。

第三个平衡就是要注意虚实平衡。

其实,寒热、气血都具有虚实的性质,比如,气虚、血虚,实热、虚热。用阴阳消长的理论来分析,实以阴阳偏盛为主,虚以阴阳偏衰为主。比如,面红、汗出、口渴、尿黄等,尤其是口渴,一定要喝水,而且要喝冷水,喝很多水,这就是实热——实邪致热(主要是阳邪亢盛耗伤阴液阴血);面红(多为颧红)、汗出(多为盗汗)、口舌干燥(但不想饮水,或饮少量温水)等,也是热,虚热——虚邪致热(主要是阴液阴血虚衰亏损)。因此,维持虚实的平衡,也是维持阴阳的平衡。

人到中年后,十人九虚,故而中年之后的人应该以补虚为主。虚主要是人的正气不足,补虚就是提升人体正气。传统医学认为,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孩子,一息真阳在身,很少有虚衰者,长大后,由于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因素影响,人渐渐虚弱了,各种问题也出现了。所以养生护养正气,应该从年轻时候开始。万万不可年轻时用身体换金钱,等年长后用金钱换身体,到那时候是换不回来的。

总之,我们要通过寒热平衡,通过气血的平衡,通过虚实的平衡,来维持我们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了,保养好了,我们就会健康一些。

 

2.顺应四时

 

人生存于自然界中,其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所以养生延年当然要“顺四时而适寒暑”,《黄帝内经》就曾明确指出,“人与天地相应”,“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根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显然是在暗示人们要顺应天时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调养方法,从而健康快乐。

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顺应自然呢?

《黄帝内经》把一年四季概括为春温、夏热(暑)、秋凉(燥)、冬寒,并说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成为中医养生理论的经典语言。

什么叫“养阳”,什么叫“养阴”,你理解它的意思吗?表面看起来,“养阳”、“养阴”的意思似乎很简单。“养阳”不就是养阳气、“养阴”不就是养阴气吗!古时郑玄就说:“养,犹治也。”治,理也。阳,指生长之气(即少阳、太阳之气);阴,指收藏之气(即少阴、太阴之气)。即春夏养生养长,秋冬养收养藏。高世栻《素问直解·卷一》注:“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此作少阴)之气收,少阴(此作太阴)之气藏。”马莳《注证发微》: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以养阳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以养阴气,“所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从古人的意思看,“养阳”就是养阳气,生长之气(即少阳、太阳之气);“养阴”就是养阴气,收藏之气(即少阴、太阴之气)。现在的很多养生学家也大都是这么说的。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全面、不明了的。

试想:什么是阳气、生长之气(少阳、太阳之气)?什么又是阴气、收藏之气(少阴、太阴之气)呢?

 我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的就是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可是自古以来,无论医家还是养生者不少人没有完全弄懂这个意思。《黄帝内经》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段话:“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据丹波元简《素问识》云:“以太阳、少阳例推之,……太阴、少阴疑是互误”;据四时阴阳盛衰,亦当如此。)很多人没有理解这段话的意思的原因,就是对此段话中的“太少阴阳”没有理解,只是就字面解字,得出养阴阳生长收藏之气的结论。实际上,《黄帝内经》的“太少阴阳”是有实指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皆为阳。”然《灵枢·阴阳系日月》中又说:“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这段话,清楚明白地指出了“太少阴阳”与肝心肺肾的对应关系。

根据藏象学说的五脏养生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准确理解应该是:春天养肝、夏天养心、长夏养脾、秋天养肺、冬天养肾。中医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只有认真领会其实质,才能学以致用,促进健康。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或者说春天养肝、夏天养心、长夏养脾、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又如何落到实处呢?

 

春季养生:“春三月(注:正、二、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大家想一想,这段话是否是这样的意思:春天到了,你看,春天多美啊,“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花红柳绿、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生机盎然,阳气开始复苏了,一天当中白天阳气来得比冬天要早,夜晚却来得要晚,所以我们要早一点起床,晚一点睡觉;早起后,一定要记得到庭院里面散散步,要把头发披散开来(不要束住它,古人不论男女,都束着头发),舒展舒展筋骨,适度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春天是绝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季节,农民知道播种、渔民也懂得放生,古人云“劝君莫打春来鸟,子在窝中盼母归”,这时候我们就更要乐善好施,保持一种仁爱、慈悲的精神状态,顺应春天万物生发的特性,人就会乐观开朗。这样的养生,最有利于肝脏的护养。

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当然病毒细菌也一样会复苏的,所以,“春季多温病”,即感冒(特别是流感)、病毒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等等,都一起给人们找麻烦来了。特别要提醒的是,春天虽然阳气升发,然而,寒流总是时不时地要来打扰一下,再加上人们经历了整个冬天的寒气侵袭,身体机能有所下降,所以古人才会说“春捂秋冻”,告诫人们春天要多穿衣服,这也有利于提升阳气,而抵御寒冷和疾患的根本,就在于升举阳气。由于肝主血,养肝的生气,还在于生血气,因为生血是肝的主要作用,养肝的生气就要振奋肝的生机。为了更好地升阳扶正(提升阳气、护养正气)、护养肝气、肝血,增强人体素质,我有以下几条建议:

        葛根泡茶(葛根分柴葛根和粉葛根,糖尿病患者一般用柴葛根):“千年人参”葛根是上帝赐给您好运的“幸运草”,立春后,早上或上午喝一杯,大增阳气,如果用早餐时泡一杯葛根粉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

        桌边养肝操:A.站或坐皆可,两臂交叉,上臂压下臂,下臂用力挺上臂,拉伸两肋间肌肉,时间23分钟;B.完成上一个动作后,两手抱脖子,向后仰,时间23分钟;

        饮食细节:常吃时鲜瓜果、蔬菜,多喝鸡汤,因为五禽中,鸡应于肝,鸡汤滋养肝血、肝气最好;

        避寒就温,多晒太阳;

        少熬夜,少劳累,舒肝顺气,避免抑郁,以保肝阴。

常听说古来女子多“怀春”,也有说古来女子多“伤春”的,为何春天总能让女子怀恋或伤心的呢?我想,这与春天生机勃发、万物苏醒不无关系,人的生理、情感也和万事万物一样,同样处于生发季节,这不禁让我想起西方的“情人节”,二月十四日,中国传统节日立春刚刚到来不久的日子。如果说,中国的“情人节”真的是“七月七日”(农历),除了传说中的“鹊桥相会”外,还真是不如西方这个节日更符合人体心理、生理规律。后来,我又在书上看到,古时候还有一个节日,“三月三”,那时称上巳节。这一天男女是可以合法私奔的,后来演变成三月三男女相会的节日,男女聚会,谈情说爱。这和西方的“情人节”可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还发现一个问题,一些精神性疾病患者,平时好好的,到了春天会莫名其妙地发作。我想,此病与春天一定有不解之缘。春天属木,肝也属木。木喜条达、舒展,肝也一样,喜舒展不喜抑郁。而精神性疾病患者平时大多数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精神抑郁,虽然现在也不明确其发病机理,但此病与肝气郁结有必然关系,所以,在传统医学里,疏肝成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有这方面疾患的人,不妨试试上面的养生方法。

 

夏季养长:“夏三月(注:四、五、六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注:容色秀丽,神气外现之象),使气得泄(注:疏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夏天,阳气最盛,万物蕃秀,“蕃秀”就是指万物繁荣秀丽,也就是说阳气更加旺盛了。天地之气开始上下交合,万物开花结果。夏天是炎热的,赤日炎炎似火烧。这个季节,白天时间最长,晚上时间更短,所以,人的养生也要与阳气的变化相呼应,夏天就应比春天睡得还要晚一些,白天起得还要早一些,当然,中午最好还得睡一个午觉,以补充睡眠不足;这个时候,阳光最强烈,天气最热,也是人的阳气升得最快的时候,千万不要讨厌夏天的太阳,不要讨厌天热,害怕阳光,夏天是比较热,但老呆在空调房里,呆在那种人工营造出来的冷环境中,大量地吹着冷风,喝着冷饮,这种阴寒之气就会伤害阳气,把汗都闷回去,体内的浊气发泄不出来,这样毛病就出来了,反而对人体不好,最好还是使用比较自然的避暑方法,比如,可以到树荫下面、小河旁边,在这种自然的环境下出点汗,对人体是有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夏天是辛苦的,所以,古人有一个词叫“苦夏”, 意思是说夏天的时候很苦,苦的原因就是阳气太盛,天气太热,天气的炎热使人容易激动、火气大,故夏天人也最容易发火,虽然我们应该适量地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得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发泄出来,而不是把心中的阳气憋在身体之内,但是也不能太过分,如果过分的话,气息就会泄掉,这时的养生就是适应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夏天生病,一般与暑热有关,比如中暑、热泻,再就是与吹空调有关,寒气闭在体内出不来,所以身体各处经常酸痛。大家一定要注意,万不可过多使用空调,一定要让身体出点汗,夏天出汗就是在排毒,还能够起到减肥的作用。夏天属火,心也属火,心之志为喜,如果心气不畅会导致心火过于亢奋,表现出一些过分的行为,如大喜或者大悲,都是太过的表现。情绪太过往往容易导致心脏病、脑卒中(中风)、高血压等与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作,严重的会危及生命,《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就是大喜(过喜)伤心的最好说明。心本是人体最累的器官,人体所有器官所需的气血,都要由心的工作才能推动,故一年四季都应养心,夏天尤其要着重养心,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夏季养心重在泻除多余的心火,或补足心气

        姜糖水:鸡蛋大小的生姜剁碎,加2杯水煮10分钟,放红糖即成,暖胃肠、散寒气,治腹泻时可加10石榴皮粉;

        葡萄膏:葡萄5斤,水泡1-2小时,晾干,戴上无菌手套将葡萄抓碎,去皮、核,放锅里熬到很稠时倒进杯子里,将蜂蜜500放锅中,煮开后倒进杯中,与葡萄汁拌匀,装罐,冷藏备用,每天2次,每次2勺;

        药膏贴:用医用的凡士林调3冰片粉(随调随用,冰片易挥发)临睡前贴心经上的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四穴(除心烦、易怒),贴肝经上的太冲穴(降血压);

        桌边养心操:坐椅上,用力向一侧倾斜身体,好像一侧有一排山压过来,左右交替10次,然后站起来,一手按臀部,一手用力向上托,左右交替10次;

        要注意休息、减少劳累,睡眠要充足;

        夏季瓜果、蔬菜丰富,要常吃时鲜瓜果、蔬菜。

另外,古人称夏秋之际(时间跨度约为公历七月底~九月初,相当于学生放暑假的时间)为长夏,并说长夏多湿气,湿气重浊,比较容易伤脾,脾伤后常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且湿气进入人体后,有很多人还会积聚到脚上,所以,湿疹、脚气此时的发病率最高。此时,备一份自制的“藿香正气水”(藿香分广藿香和土藿香,前者效果更好。买100分成15份,一次一份,加水煎15分钟即成,还可加些冰糖。新鲜藿香叶也可以,每次20。治疗湿气、脚气,保养脾胃);练一练“拉弓健脾操”(用左右手做出拉弓的姿势,不断用力、做拉满弓的动作,想象自己在田野山间,拉弓吸气,松手呼气,每次520分钟)。

 

秋季养收:“秋三月(注:七、八、九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秋天,万物平定,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肃杀之气降临,万物慢慢萧条,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应随之收敛,以保持安定平静;由于白天的时间渐渐变短,所以不能像春夏那样晚睡,而是要早点睡,“与鸡俱兴”;秋天的温度下降,是慢慢下降的,不像春天那样乍暖还寒,温度剧烈变化,人也要不断地添加衣服,但是,由于秋天之后是寒冷的冬天,故加衣不宜太多,让身体适应寒凉,这就是前面说的“春捂秋冻”的缘故。秋天凉、燥,“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故燥邪易伤肺气,尤其易伤肺阴,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养阴,养肺阴。

        知母粥:10知母(分酒知母和盐知母,酒知母适合初期燥热肺咳,盐知母适合干咳日久者,治疗伤阴效果好,特别适合老人,小孩减半)放在早晨熬的粥中;对日久体虚或免疫力较差的人,服用知母时,要辅以太子参才行,太子参以黄白色、半透明为真,每次用5,希望自己年轻、健康的人,还可以单用太子参熬粥;

        桌边养肺操:双手抱头,先左右转身,再前后俯仰,仰身深深吸气,俯身长长吐气,可补肺气;双手抱拳撞膻中(两乳正中),像扩胸运动,坐、站皆可,鼻子吸气时扩胸,嘴呼气时收回双臂,收的时候一手拳一手掌,呈抱拳状,然后撞击膻中穴,反复练习;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瓜果名目繁多,时鲜蔬菜也非常丰富,因此,要适当多食;

        服养阴生津之品:如藕或藕粉(藕有养肺阴、通肺气的双重作用)、杏仁、百合、燕窝、银耳、荸荠、秋梨、蜂蜜、香蕉、猕猴桃、秋菊花……或用麦冬、桔梗(或荷叶)、甘草适量泡水饮,川贝母粉胶囊,每天2次,每次2,小孩减半,主要对肺热引起的咳嗽疗效好,还可治疗哮喘,补肺气

肺主气,肺和呼吸的关系最大,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所以养肺还要学会呼吸。呼吸的原则:平衡阴阳,呼吸精气。

        胸式呼吸:胸式呼吸的目的是练习有氧呼吸,可以加强有氧代谢,方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廓,然后大口吸气,大口吐气;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也属于深呼吸,是对胸式呼吸的辅助,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在没有站立起来行走之前,也就是说在爬行阶段,是以腹式呼吸为主,自从人类能站起来之后,胸式呼吸取而代之,腹式呼吸就退化了,方法,把气深吸到腹部,鼓起小腹,最后引气沉于下丹田(在脐下3),停顿几秒钟后,再把气从鼻孔呼出;

        闭气呼吸:主要练肺活量,方法,把气深吸人肺后,尽量闭气,然后大喘气,闭气呼吸,古代养生家称之为胎息功,就是闭气后在意念的指引下,把气从千千万万个皮肤腠窍(小毛孔)透出,就像胎儿呼吸一样,目的在于打开皮肤气孔,开放微循环。

 

冬季养藏:“冬三月(注:十、十一、十二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冬天,阳气潜藏,阴气最旺,寒气凛冽,万物生机闭藏,夜晚的时间是一年当中最长的了,人都应该早点睡,然后晚点起,但与秋天的早睡比较,则睡得更早,晚点起,等太阳出来就暖和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亦要顺其闭藏之气,内伏而不外露;冬天养生,重点是保暖、养肾气,肾乃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喜暖怕冷,我们说要谨防寒气袭人,主要就是防止寒气伤害肾脏;人们常说的冬令进补,就是以补肾为主。

现在不少女性为了追求身段美、展示傲人的身材,不管冬天是否寒冷,总是喜欢少穿衣、穿短衣裙,真的很损害身体的,不仅损害自己,对未婚育者,还要损害下一代。据现代医学证明,女性之卵子(可理解为“先天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不可再造,出生时大约40万个,到青春期约16-35万个,但是女性一生排出的卵子不过约500个,其余的过了更年期后就慢慢消失了,其实,卵子的成熟与否可由身体状况决定,身体寒凉,经常痛经或经期提前与推后,都将影响自身生理功能,切记!男性也一样,其“先天生殖之精”虽然不是不可再生的,但也经不起寒冷的冲击。过于经受寒冷,容易使人早衰。所以古人说“养藏”,就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免受寒冷之苦。

        牛膝泡茶:每天2次,每次10,可煎服,亦可当茶饮,补肝肾、强筋骨;

        首乌固精膏:何首乌+蜂蜜(比例为12.5100何首乌加250蜂蜜),何首乌加工成粉,自制何首乌方法是干何首乌切片加豆汁拌匀,上锅蒸透,内外呈棕褐色,再晒干即成。密封罐装,放冰箱。也可服用阿胶、人参等补品。注意:无论吃什么补品,吃完后都要来回走几步,以利药力发散;

        桌边补肾操:A.坐椅上,上身挺直,双手十指交叉,抱住左(右)膝盖,手往上使劲,膝盖往下使劲,着力点在腰部,左右交替做10次;B.坐椅上,左手放右膝盖下方,右手放后脑勺轻轻推头往左扭,腰部挺直,左右交替各做10次;C. 提肾功,第一步,站立,两脚与肩同宽,舌头抵住上腭,挺胸,注意力集中到腰部,踮起脚尖的同时,两手伸直,快速抬向头顶后方,掌心向前,同时吸气,第二步,两手慢慢向前平伸,掌心向下,闭气,第三步,两手缓缓向下落,并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搓其余四指,同时呼气;

        常吃时鲜蔬菜,如豆类、栗子、核桃、红薯等;羊肉火锅生白萝卜,养阴又不上火,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药方”就是这个道理;

        灵芝、茯苓、蜂王浆、冬虫夏草、燕窝等能够补肾并增强免疫力,枸杞炖肉,山药、何首乌片炖肉,桑椹子、龟、鳖、墨鱼、黑枣、黑芝麻、黑豆、黑米等可养肾阴,核桃、熟地、人参等可固肾气;

        做到三多( 多穿衣服多晒太阳多吃温补)、三少( 少出汗少过度劳累包括过度运动少吃寒凉)

冬天太冷,不少人睡觉整晚上都睡不热,另外,此时的人最易患腰痛、腿痛、膝关节炎、肩周炎之类的关节病,这都是肾阳虚衰的原因,还有人早上睡醒后结果手脚出汗,汗后手脚马上就冰凉,这是肾阴虚衰的缘故。对待这些肾阴肾阳虚衰的人,普通西药不仅作用不大,而且伤害肝肾。对此,建议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注意,每次不得少于15分钟,要泡到身体微微发热为止,如果是阳虚者,还可在热水中加一点艾叶(艾叶要煮出汁,每周1次),睡觉时在身体痛处用热水袋热敷10分钟左右,可缓解疼痛。而要完全治好关节疼痛,最好的办法还是中医的针灸,不仅效果好,而且没有毒副作用(可参见后文“常见疾病与治疗”)。

 

3.谨守生命节律

 

宋代有一首禅诗写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看上去是写四季景色的,其实却是借自然现象来类比人生各阶段的心境。如果一个人心态平和,是非成败全不放在心头,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将快乐无比。

“藏象学说”是传统医学的核心内涵之一,“藏象”就是运用哲学的思维,以自然现象来类比脏腑的功能,乃至于类比人体生命现象。一年五季(包括长夏),其规律是“生长化收藏”,人类生命规律也是这样,“生长壮老已”。养生当然离不开这一生命节律。

人类生命节律也可称之为寿命,通常是以年龄来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是否就是这样划分:少年儿童(生)、青年(长)、壮年(壮)、老(老年)、已(暮年,即高龄老人或临近死亡阶段)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命节律?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人从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他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律等。

其实,体力、情绪和智力"三节律"只是人体生物节律的一个部分,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古圣先贤就发现了人体一生的生命周期,即发现了人体一生五脏气血的盛衰和肾气盛衰、生命力、生殖力盛衰的周期。《黄帝内经》这样说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坚,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可见,我们的古圣先贤们是分男女来划分的:女子014岁为发育阶段,1435岁为壮盛阶段,3556岁为渐衰阶段,56岁以后为衰老阶段;男子016岁为发育阶段,1640岁为壮盛阶段,4064岁为渐衰阶段,64岁以后为衰老阶段。这种划分是以肾藏精主生殖作为依据的(即从肾气和“天癸”的盛衰观察出来的人的生命周期)。

关于生命周期,《黄帝内经》还有一种观点,就是以“十岁”为周期,这是从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观察出来的人的生命周期,“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跑)。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快步走)。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行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如果从动作上看,人体从小到大再到老,表现出来的是“走"快趋"""卧”,即从跑到快步走,然后到普通的行走,直至喜欢坐,最后是卧,这整个过程就是人体机能慢慢衰老的过程。50岁以后的衰落期,从五脏六腑功能衰落的顺序上看,是按肝、心、脾、肺、肾顺序衰落的。这个顺序刚好是五行相生的顺序。也就是说,“生我者”(母)已衰,“所生者”(子)接着就要衰败了。

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节律,无论是从生殖功能的成熟与衰竭而划分的女七男八节律,还是从气血五脏盛衰的十年节律,都揭示了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人体生命规律都是渐渐成熟长盛又慢慢衰竭退化的。这不但是生命过程的写照,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的含义。我们的先祖们早就发现地球上的事物都是从下往上长的,《周易》六十四卦都是从下往上长的,《黄帝内经》说人五十岁以前的成长也是从下往上长的,气血由下往上,而人体的衰落则又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逐渐衰落的。《论语》有一段话是记载孔子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73岁去世的。在孔子的一生中,基本上也是以十岁为人生的一个阶段。其养生之道何其合符生命节律啊!

弄清楚了生命节律,那就来谈谈养生“节律”。

孔子有一个人生“三戒”很知名,他说的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少时血气还没有长成,《黄帝内经》说二十岁血气才开始充盛,三十岁才盛满,所以要戒色;等到成年了,大约相当于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二十岁血气开始充盛,五十岁肝气开始衰败)不要争强好胜,不要名啊利啊什么都去争,不要动不动就发怒,因为发怒容易伤肝,肝是五脏之中最先衰退的器官,所以,壮年时候就要注意养肝,肝衰退得早,其它各脏就跟着提前衰退了。老年的时候,大概相当于快退休的年龄吧,“心气始衰……气懈惰”,就是说血气开始衰落,你看,这个时候的人最容易得什么病?心脑血管疾病,多与气血有关,所以要戒贪得无厌,要控制心里的欲望,要注重养心、养气血。

想想孔子的“三戒”, 看看现代人的所为,对照对照《黄帝内经》揭示的人体生命节律,你就会感觉到,古圣先贤们真的太有远见了,你看他们说的,“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今天,无论是现代医学技术,还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比起过去来说,真的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早衰的人,与过去相比,恐怕也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吧!

从孔子的“三戒”,再联系到《黄帝内经》所揭示的生命节律,我们就能知道,谨守生命节律养生,关键就是养好“气血”,护好“天癸”。

“气血”一词容易理解明白,前面也说了很多,然而,“天癸”是什么呢?“天癸” 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字面而言,“天癸”的“天”,意思是先天的,天然的,“癸”在天干当中是最后一个,和前一个天干“壬”都是属水的。《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五脏中肾属水,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基础。“天癸”就是先天肾水(精),是具有生殖能力的一种特殊物质,男女只有有了“天癸”这种东西才可以生孩子。女子二七“天癸”至,男子二八“天癸”至,也就是说,女子14岁,男子16岁,就具备生孩子的“天癸”了。此时,“太冲脉盛”,奇经八脉里面有一条经脉叫冲脉,太冲脉就叫冲脉,它是十二经脉之海,从少腹内起于肾下,进入胞中,女子的子宫,男子的精室,沿着大腿内侧的根部,然后往上行,经过肚脐两旁,上到胸部就发散开来,散开以后还继续往上行,可以绕到嘴唇。冲脉上行到胸部时,女子乳房开始隆起,男子开始长胡子,第二性征就凸显出来了。所以男女性征都跟太冲脉的盛衰有关系。女子“七七”49岁时,任脉开始虚弱了,太冲脉也衰微了,此时“天癸”没有了,没有"天癸"就不能怀孕生孩子,所以,女子到49岁时一般就是绝经期、更年期,就开始衰老了。男子“八八”64岁时,牙齿、头发一般也都开始脱落,“天癸就彻底尽了,也没有了生殖能力。当然,如果一个人养生得法,虽然超过49岁(女子)或64岁(男子),形态衰落,但精气神还在,“天癸”还没有完全断绝,照样可以有生殖能力,尤其是男子。

是不是到了14岁或16岁就适合生孩子呢?不是,因为“天癸”虽至,但身体并未发育平衡。只有到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也就是说,女子21岁,男子24岁,这时男女才发育到了较好的水平,结婚生子比较适中,这和我国的《婚姻法》规定女子20周岁结婚、男子22周岁结婚是非常吻合的。不过,如果从“女七男八”的生命节律看,也许男比女大715岁更有利于家庭和谐稳定。

少儿期养生(“天癸至”以前,约为女子14岁前,男子16岁前):

这个时期正是小孩五脏六腑血气不断长成的时期,孩子的特点是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比较虚弱,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发育当中,因此,主要的工作在父母亲。

孩子从出生到渐成大人,身体变化极大,父母亲关注的重点是吃、穿与运动。从饮食上看,从喂奶到细食再到粗食,不管过程如何变化,营养始终摆在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孩子提前进入青春期,可能与饮食中的物品多属于化肥、饲料等种养、喂养(如反季节大棚蔬菜、牛奶、鸡蛋、猪羊牛肉、鱼等)出来有关,实际上,提前进入下一年龄段的人,自然也提前进入衰老年龄段。穿衣是另一个问题,小孩子阳气足,不愿意多穿衣,还喜食生冷,千万不要让孩子过食寒凉,也不要让孩子因不注意穿衣而使体质变得寒凉。小孩子人人好动——好活动,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就是“其气在下,故好走”,这就要顺其自然,如果一个小孩子不好动,才是父母要注意的问题。

青春期养生(“天癸至”到30岁左右):

这是人生中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明显发育,生殖系统逐渐成熟,其他脏腑功能亦逐渐成熟和健全。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育,心理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变化。这个时期的人精神饱满,记忆力强,思想活跃,充满幻想,追求异性,充满了逆反心理,感情容易激动,处于人生之旅的十字路口,但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首先是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从积极方面启发他们的兴趣与爱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刻苦奋斗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独立自觉、坚强稳定、直爽开朗、亲切活泼的个性,同时还要培养经受挫折的能力。

其次要接受科学的性教育。这个时期的人性意识处于朦胧状态,情绪易于波动,自制力差,所以要加强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充分了解两性关系中的行为规范,破除性神秘感,正确处理友谊、恋爱、婚育的关系,最应该戒色。

青年人活泼,热爱运动,所以要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壮年期养生30岁左右~更年期女子约50岁,男子约60岁):

壮年是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也是心理成熟阶段,但随着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心理也有相应的变化。此时还是“多事之秋”,要承担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和重任,心理负担沉重。所以这时养生保健至关重要。如果调理得当,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

一要善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态的平和,不要强求名利,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这个时期,是人生事业的关键时期,也是许多人积劳成疾、各种问题的多发时期,人们特别容易陷入抑郁、焦虑、紧张的状态,这时候,就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戒之在斗”,不去争强好胜,多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保持畅达乐观。

二要注意饮食调养,护养脾肾,充养肾气,节制房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必然要慢慢下降,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到了“天癸绝”的时候,无论男女,都将进入“更年期”。进入更年期的早晚,主要取决于二个因素,一是营养,二是心理,有时候心理因素比营养因素更重要。

为了使自己的更年期推后,建议:第一,在整个的中年时期都要适当节制房事(所谓节制就是防止超过身体极限,使用药物提升性能力),切不可“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凡事皆物极必反,年轻时不知节制,那么,身体就会过早的衰败;第二,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要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心理和无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因为这时候最容易发生心理上的毛病,尤其是家庭问题,要坐下来沟通,切忌相互指责,你看,如今离婚的都是什么年龄的人,大多数是中年人,这时的心理因素对更年期的到来影响巨大;第三是注意营养的补充,“黑五类”是补肾的好东西,但关键还是平衡饮食,适当补偏;第四是注意运动锻炼。

更年期疾病较多,一定要注意治疗和调养。比如,女性更年期常发生月经紊乱,这个时期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好发年龄,最好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早期治疗。

老年期养生(更年期以后)

更年期后便进入了人生的老年时期。这个时期,机体各部分的功能都普遍衰退,性功能也不断衰退直到完全消失,此时即进入了后老年期。这时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头发变白,出现老年斑,皮肤皱纹多,骨质疏松,冠状动脉硬化,前列腺增生肥大等等。

老年养生要注意什么呢?孔子说:“戒之在得。”也就是不要太在乎你得到了多少,要戒贪得无厌,要控制欲望,注重护养气血。为什么啊?老年人老在那儿,主要就是老在气血亏虚不足,《黄帝内经》说: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有一首诗叫“好了歌”写得好: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人年龄大了,在精神、心理上要知足常乐,怡情悦志,常听人说“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如能在晚年写字走棋、观鱼听鸟、静坐清谈,都是很好的选择;在饮食上,则应该以农家菜蔬、果品为主,注意清淡、多维(维生素、纤维素),少糖、少脂,必将有益于脏腑健康;在生活习惯上,享受阳光、趋暖避寒、早起早睡、小劳勿疲,病则早治、无病健体。无大喜无大悲,定能“度百岁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