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论黄宾虹七墨法研究的若干问题

 活着活着活着活 2017-05-10

不少黄宾虹研究者。往往把一个七墨法的使用。特别是积墨法和它的另一别称渍墨法,搞得议论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拙著《画家黄宾虹年谱》附录中曾有所剖析,特再详申其说。以求正于诸方家及读者之前。

何为”七墨法”,宾老生前在多数场合都称七墨为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七种。这是1934年在上海撰写的《画法要旨》中首次提出来的。不过。后来到1940年在北平时,又撰写了一篇比《画法要旨》简略一点文章《画谈》,其中也谈到”五笔七墨”,这次关于积墨法则称为渍墨法,仍为七墨法没有变。根据宾翁后来使用这两个术语情况看,他有时用积墨法,有时也用渍墨法。凡提七种墨法,用积墨时,不提渍墨。如用渍墨时,就不会提到积墨,总的情况看。两者是互换关系,不是取代关系,更不是并列关系。更具体点讲渍墨是积墨的别名。亦如泼墨还有别名叫王墨一样。不过王墨即泼墨,流传至今,大家叫惯了;积墨即渍墨,好像别人没这样叫过。只是宾翁熟悉这种墨法,认为这种叫法是可以的。所以他从不分彼此。叫积墨也行。叫渍墨也可。而事实上他已这样做了。

为什么宾老要把积墨看作渍墨呢?积墨和渍墨,本质上有没有区别呢?于是有人就提出这两者的内含问题。我们先查阅了邵洛洋先生参加编辑的《辞海》就有个“积墨”条目说明:“积墨。中国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深。逐渐渍染的一种技法。北宋郭熙云:“用淡墨六七加而咸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见《林泉高致》)元黄公望云:“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见《写山水决》)看了这段话。也明白原来积墨的技法。本来就是用渍染方法而成的。我们一般所说的积染,就是渍染的意思。这不是为什么宾老不把积墨、渍墨两者互用。而又不加说明的原因么?

所谓的”八墨法”又从何说起呢?有些人误认为黄宾虹的“七墨法”已加进了渍墨法,同积墨法并驾齐驱。然而又不好改变原来人所共知的”七墨法“,所以就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悄悄把浓墨法排除了。这样一来,七墨法表面上虽保住,骨于里却名存实亡。变成“八墨法”了。

例如1981年《西泠艺丛》第4期,一篇题为《黄宾虹的用墨与用水》的文章就这样写道:

“黄宾虹在画论中提出墨法有七种,即所谓“七墨”:泼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等”。

这里。浓墨法没有了,而以泼墨法居首,中间在积墨法后新插了渍墨法。这还算什么“七墨法”。

但此作者在《黄宾虹》一书第42页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关于“积(渍)墨法”的记载,却另有说法:

“黄宾虹的论画中谈到笔墨技法时,有‘五笔七墨·之说。……所谓·七墨‘,即是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凡从他学画,或请教他画法,他对这些总是反复地讲”。

原来这位作者撰写此书时,也早已认为积墨即渍墨了。可能当时他还记得,是因为黄宾虹对这些曾反复地讲过?但此后这位作者却说法不一。是记性不好,还是自以为是?

但也还有人。觉得该作者将渍墨与积墨的”分开说”不无道理。实则宾老在《画法要旨》和《画谈》对积墨与渍墨的解释,行文虽不尽相同。其要点基本是一致的。朱金楼先生早在1957年《美术研究》二月号撰写的《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按:此文比1961年编辑出版的《黄宾虹画语录》早四年)。记录着关于宾老讲积墨的一段话,就更能说明积墨即渍墨: “积墨之法。用笔用墨,尤当着意于‘落’,则墨泽浓丽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圆晕,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如此层层积染。物象表现可以浑厚滋润,且墨华鲜美。亦如永远不见其干”。是”七墨法”而不是“八墨法”这就完全清楚了。

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时候。西湖里忽有一、二顽童以石投之,则波澜顿起。而余波不尽。“墨海”之水,亦同此理。亦有不少余波,波及的范围亦不小。先后有两位先生所谓的对”七墨法”研究中。说成黄宾虹已经“把积墨法改为渍墨法,完成了七字墨法”,而且还说是宾老“经过艰苦的劳动演变、发展的”(见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裘柱常编《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第76页)。这可谓是以渍取代积的“发展说”。继之又有人提出了一个积、渍并存的“分开说”。从此以后,“七墨法”更加众说纷纭了。

或曰:”黄宾虹的山水画,应划分三个时期来探讨“。第一为“五笔时期”,二为“积墨时期”,三为”渍墨时期”。这种把积墨与渍墨分为两期的方法。是“分开说”的误导。或有人认为七墨法已易为:“浓、淡,破、积、渍、焦、宿”。这也是“分开说”稍加改变,保存了浓墨,却丢了泼墨。如加上泼墨,还是“八墨法”,不是“七墨法”。

也有人受“发展说”的影响,认为“黄先生先用‘积墨’。晚年始改为‘渍墨’。梅清和龚半千,可称‘积墨’法。黄先生之画。笔笔有交代。点上加点,虽混而清。用‘渍墨’最当。”这里又否定了”积墨法”的时限。但是同在《墨海烟云》一书中也有一篇《宾虹先生画法管窥》的文章,其中有几句话可为积墨法过时的说法下一针砭:”宾虹画法是从大自然来,积墨点染皆是从大自然领悟得之。古人虽有积墨之法。但宾虹积墨。实迈古人之上。发古人所未及者”。

还有好心者为调和渍、积二者不能并存于”七墨法”之中。就把积墨高到七墨之外,说“画中积墨。乃聚七墨之法而呈浑厚华滋”。这还是跳不出”分开说”的圈子。

也有聪明者为区别“渍与积”而”说文解字“:“渍字是水渍的渍。污渍的渍,诸如衣衫上染上的油渍、酱油渍;积字是积少成多。聚集的积”。这是概念的混淆。渍墨有水,积墨也非水不行。渍墨因水的“浓墨蘸水而四边淡开”,积墨也会因水的浓淡而四边淡开的。墨上加墨:必须有墨水的浓淡才能在纸上加上去,认为积墨不用水。而用干墨锭就可堆集起来,那是小儿玩积木,谈不上在纸上画画了。

有人或问:《墨海烟云》里曾刊有一幅宾老的《墨法课徒稿》。其中对渍墨法有图示,也有文字说明。是不是表明渍墨与积墨仍然有别呢?我以为,这正是积墨即渍墨的见证。因为图中例举了七种墨法,用了渍墨。即不用积墨。这是给初学者示范用的示意图,图中文字说明:“渍墨须见用笔痕,如中浓边淡。浓处是笔。淡处是墨。今以胡椒点为树叶”。这里主要讲的是用墨须见笔痕的问题。所以在此图中同时也对泼墨加以说明:“泼墨亦须见笔”。至于“中浓边谈”,讲的是渍墨见笔的方法。即用胡椒点来画树叶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并非包括渍墨法全部画法。宾老说积墨法用点要注意于“落”,也是讲的渍墨的用法。课徒稿所示。仅为一次点,即“落”一次,这种一次渍墨点在黄老正式作成的山水画上,是很难见到的。有人就是把示意图上一次点成的胡椒点(包括其点法)来界定渍墨法。根本没有真正了解渍墨法,或者有意识地为”分开说”制造借口。假若果真按一次点出的胡椒点就是渍墨法。那么黄宾虹的山水画都成了这种课徒画稿了。黄老的山水画追求的是浑厚华滋。这种一次点上的胡椒点或其他一次点咸的点,都是浑厚不起来的,所以渍墨也必须用浓淡墨点上加点,一层层点上去才能浑厚。

最后还是让我们重读黄宾老于八十九岁自题《蜀中山水图》中。关于北宋法(积墨)和渍墨法合论的表述吧。“北宋入画积点而咸,层层深厚。云间、娄东用兼皴带染法,凄迷琐碎。去古已远。兹以渍墨写蜀中山水为之。”这里先论的是“北宋人画”的画法。结尾则“以渍墨写”之。前者与后者是完全连贯的,而老人也一向把北宋入画称之为积墨。这也表明了渍墨与积墨的等同关系。还是他的那句老话:“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既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

但愿当今“解人”能够逐渐多起来,“不解”少一点。则幸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