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呼唤野性思维

 天道酬勤YXJ1 2017-05-10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1908-2009)是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法国人类学家,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呼唤野性思维

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野性的思维》中认为,未开化人的具体性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性思维不是分属“原始”与“现代”或“初级”与“高级”这两种等级不同在时间上处于先后的思维方式,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

他断言人类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分别与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符:正如植物有“野生”和“园植”两大类一样,思维方式也可分为“野性的”(或“野生的”)和“文明的”两大类。

“野性的思维”既不被看成是野蛮人的思维,也不被看成是原始人或远古人的思维,而是被看成是未驯化状态的思维,以有别于为了生产一种效益而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维。野性思维作为思维中与理性相对应的一侧一直存在直至永恒。

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呼唤野性思维

目前,通常把人的思维方式区分为三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野性思维大致对应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前者主要见于文学艺术,如“疑是银河落九天”,科学研究中也有不少涉及,如类比和模型方法;后者在各行各业中都会遇到。

近代以降,随着逻辑思维越发强势,野性思维日渐退避三舍,思维的“教化”和“驯化”在科学领域尤甚。记得有一篇博文中说及,科学知识的指数增长伴随着无知(对于在抽象过程中丧失了的理解力的无知)的指数增长,在某种意义上说的就是这一点。

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呼唤野性思维

笔者多年学术生涯的感悟之一是思维要紧绷,思维要“松弛”;前者对应于逻辑思维,后者即对应于野性思维。没有“紧绷”,会流于荒诞;没有“松弛”,会走向僵化。

在中国,思维的“教化”或被“驯服”还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服从权势,包括上级、权威、权力,以及资本,其二是守旧,尽量与常理、常态保持一致而落于巢穴之中。这是中国之所以难出“大师”的原因之一。

科技创新,呼唤野性思维。

作者简介

吕乃基, 二级教授,博士导师,东南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哲学研究》、《中国软科学》、《艺术百家》和《高科技与产业化》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和《科技知识论》等6部。

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呼唤野性思维

稿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cfi@crisp.org.cn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您的每一次关注和转发,都是对科学事业最大的支持!

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呼唤野性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