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春风里,细细品尝豆沙的细腻与糯米的甜香,不由记起韦庄的词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此生何其有幸,不辞长作山塘人。
印象山塘
于丽艳
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在姑苏山塘。
跨过虎丘山脚下的“左达”门,就踏进了山塘,突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它太宁静了。 阳春时节,虽然已至正午,艳阳高照。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山塘河水波光粼粼,泛着细浪,无声地向前流动。河里偶尔经过摆渡的船只,只听得哗哗的水声,橹歌船响悠悠然的意境就这样在河面上荡漾开来。河畔的绵柳不经意间泄露了暗藏一冬的绿意,依水照影,梳理着飘逸的长发;间隔而种的竹丛愈见挺拔,抽叶吐翠,绿意葱茏。于是一路行来,绵柳劲竹,劲竹绵柳,亦刚亦柔,山塘的春意就显得格外意趣盎然。 有水,桥是最常见的。每隔一小段路就会有一座青砖石桥,桥虽小,却有着好听的名字,青山桥,绿水桥,月影桥,脑海随之幻化出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普济桥是下山塘最大的一座石桥,结构最为复杂,“普济”二字还带着些佛家深奥的禅机和博大的宽容。既是普渡众生,那便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无怨的。信步走上桥去,摩挲凹凸不平中泛着点点金光的石栏杆,迎着山塘带着些微春意的河风,颇有沉醉之感。 走在青石板路上,街边是粉墙黛瓦,高门深院,斑驳的印记和绿融融的青苔使这些旧宅注定和沧桑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鸿章祠、张志敏祠、李氏诋谲义庄、鲍传德庄祠、五人墓、丁公祠,让人沉醉于历史长河中,在古往今来的时空变换中,触摸当时的风起云涌,心潮澎湃。虽然今天有些已然荒废,有些仅存门楼,有些成为民用建筑,还是可以从它的规模和气势,想见它当年的风发意气和主人永载史册的历史作为。 如今,山塘人家依然过着最传统的苏式生活。阿爹往墙上糊着浆过的蓝花布,阿婆在山塘河边漂洗衣服,女人在自家门前用木块生煤球炉,点点滴滴,都勾起怀旧的情愫。许多人家门口的竹架上晒着腌好的咸肉咸鱼,几只馋嘴的巴狗儿在架下转来转去,不时换个角度抬头注视,眼里透出期盼的目光,不停地舔着嘴边的口水,让人忍俊不禁。家门前坐着的,多是上了点年纪的老人。他们晒着午后慵懒的阳光,旁若无人地闲谈着,脸上是恬淡而满足的神色。他们的脚下一两只睡眼朦胧的猫狗,也选个最舒适的姿势躺着,享受立春以来难得的温暖,这一切都定格成一幅静谧的画面。 “糖粥来哉──”,长长的一声吆喝,打破了这宁静。循声望去,一位年逾半百的老人推着一辆铁皮车迎面走来。那吴韵绵长的叫卖声,在幽深的山塘巷中回荡。买上一碗,坐在春风里,细细品尝豆沙的细腻与糯米的甜香,不由记起韦庄的词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此生何其有幸,不辞长作山塘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