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物养生

 众木成林0909 2017-05-11


中国人常常讲“药食同源”,可是,中国医学的主流价值观深受西医价值观的影响,“药食同源”这一宝贵财富也就被质疑甚至摒弃了,实在令人惋惜。“药食同源”是我国传统医学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就应该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用性偏凉的食品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那是我们常说的“食疗”。

药膳和食疗并非同一概念。后者使用食品进行调理,药膳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的东西变成可口的食品,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西方医学则不然——凡药就不能是食品,食品则不准说疗效。

我们说药物养生,就是指运用药物促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旺盛、脏腑功能协调,以保健强身、抗病防衰的养生方法。

 

一、药物养生符合现代医学机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以揭开人类寿命之奥秘。比如:

化学研究。微量元素的抗衰老作用,研究发现,在20多种微量元素中只有铬、钇、钯延长了小鼠的寿命,锰在一定条件下可延长果蝇的寿命;抗氧化剂的抗老化作用,根据自由基学说,试验证实了一些抗老化剂的抗老作用,如维生素E、乙氧喹、丁化经基甲苯等。

生物学研究。发现用抗老药物或其他药物,增加细胞分裂次数或延长细胞分裂周期,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试验研究。“益气健脾,涤痰散结”具有减轻自由基对抗机体的损伤作用,能够对抗生物氧化作用,延缓衰老;活血化瘀法(益气化瘀、补肾化瘀、补肾健脾化瘀等)治疗与衰老有关的老年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老年痴呆、中风、前列腺肥大),可对自由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对血液流变性、微循环等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延缓衰老。

 

二、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人类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利用天然疗法来治疗许多病症,而且效果还非常好呢!洋地黄剂是极有效的强心剂,是用洋地黄这种植物提炼出来的;阿司匹林是仿白柳树皮的水杨酸而制成的化学药品;蛇根碱是降压药,本是印第安人的古老疗法,是从亚洲灌木中提炼出来的;奎宁和奎宁丁是从金鸡纳树皮中提炼出来的;长春新碱和长春碱都是抗癌最有效的药,是从马达加斯加岛南部的红色长春花中提炼出来的,它挽救了无数患白血病的小孩;青霉素是从霉菌中提取的……

时至今日,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已经大行其道,我们国家几乎人人都在应用。不过,你知道谁最早进行预防免疫吗?虽然记载不全,但是,我国至少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黄帝内经》说:“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在十六世纪,我国已发明用人痘接种法进行人工免疫,以预防天花。具有补益功效的药物,运用得当,绝大多数可收到提高抗病功能,并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

可是,怎么运用方能达到这一效果呢?

      虚者宜补,补无过偏。“虚则补之”是中医补虚的基本准则,然虚有五脏之别、气血阴阳之辨,故不宜盲目进补,应该辨证施补。平衡是我国传统医学养生一向强调的准绳,“虚”补“过”了就会“实”,“实”也是问题,也要纠偏。

      实则当泻,泻勿伤正。“实则泻之” 则是中医泻实的基本准则,然药物祛邪,不宜攻泻太过,太过则伤正。“伤正”也不符合平衡这一准绳。

      老年药养,宜缓图之(我们一般不主张年轻人药养,除非这个年轻人已经生病了)。衰老是个复杂的过程,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衰老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是脏腑虚衰,其二是阴阳失调,其三是精气血虚损。衰老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在对老年人进行药养时,就要本着这样的原则,即药物扶正祛邪,非朝夕之功,不可重剂骤补,宜缓图其功。

 

三、药物养生的临床应用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食疗能够解决问题的,绝不用药膳。一定要用药膳的,那就说明身体状况的确不是很好,已经到了非用药物不可的地步了。而药物养生虽然也涉及泻实(“实则泻之”),但重点还是补虚(“虚则补之”)。

“虚”是指什么呢?从中医学的角度看,“虚”通常是指“虚证”。 我国古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把“虚证”划分为表虚、里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五脏虚几个方面,“表虚者或为汗多,或为肉战,或为怯寒,或为目暗羞明,或为耳聋眩晕,或肢体多见麻木,或举动不胜劳烦,或为毛槁而肌肉削,或为颜色憔悴而神色索然”,“里虚者,为心怯心跳,为惊惶,为神魂不宁,为津液不足,或为饥不能食,或为渴不喜冷,或畏张目而视,或闻人声而惊。上虚则饮食不能运化,或多呕噁而气虚中满;下虚则二阴不能流利,或便尿失禁,肛门脱出,而泄泻遗精”,“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气虚者,声音微而气短似喘,血虚者,肌肤干涩而筋脉拘挛”。

在前面体质养生部分,我们说到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而无论里虚、表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都涉及到五脏,五脏虚才是根本的虚。可是,五脏虚也比较复杂啊,比如心就有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由此看来,“虚”对于一个中医的门外汉来说,已经是很复杂的问题了。不过,删繁就简,我们就能够了解大概。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而虚的病机主要表现为伤阴或伤阳两个方面,故讲五脏虚时,重点抓住肾阴虚、肾阳虚;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辨别胃寒胃热(寒为阴,热为阳);至于肝心肺等脏器的阴阳气血问题,做一个基本了解即可。

肾虚与养生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的问题远不止是其主二便和实质脏器的病变,更涉及到人体多系统功能的病变,这些病变可直接影响到人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生命活动。其重要性,远在它脏之上。通常情况下,男人40岁以后,女人35岁以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肾虚问题。而经常熬夜的人、精神长期紧张的人、抽烟酗酒的人、久坐不动的人、先天不足的人、老年人、久病之人、性生活频繁的人、身体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早婚的人、虽然没有进行性生活但色欲过旺的人,都特别容易肾虚。

肾的功能出了问题,即会形成肾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肾精不足而导致的肾虚(含肾阴虚和肾阳虚)。

告诉大家一个辨别肾阴虚、肾阳虚的简便办法:

首先从“证”上鉴别:

         肾虚共证【具备3项以上】:腰痠(酸)、肢软、发脱、齿摇、二尺脉弱。

         肾阴虚  【具备2项主要指标+1项次要指标】:

        主要指标:五心(两手心、两脚心、心口)烦热升火;舌红苔少或裂或剥。

        次要指标:口干、舌面干不多饮;头晕目眩耳鸣;面色憔悴;盗汗;失眠;遗精;便干溺赤;脉细数。

         肾阳虚  2项主要指标+1项次要指标】:

        主要指标:畏寒(常畏寒,冬为甚);水肿。

        次要指标:面色晄白;便溏、溺清长;气虚;阳痿;舌胖润;脉沉迟。

其次,从经验上鉴别:

         看年龄。一般来说,中青年人容易肾阴虚,中老年人容易肾阳虚。道理很简单,上文也提到过,就是中青年人负担重,身体物质消耗多,很容易出现物质匮乏的状况,所以多出现阴虚;中老年人就不同,他们身体物质消耗小多了,但他们身体器官逐渐衰老,“零部件”的性能已经大不如前,功能往往不好,所以往往出现功能性肾虚,就是肾阳虚。

         看冷热。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是阳虚;五心烦热、容易盗汗(睡后汗出醒后汗止的非正常出汗为盗汗;未睡眠状态下的非正常出汗为自汗)的是阴虚。

         看性功能。阴虚者,男人遗精、女子梦交的比较多;阳虚者,男人早泄或阳痿、女子宫寒的比较多。

         看二便。小便发黄、便秘的人多属于阴虚;小便清长、大便溏稀的人多属于阳虚。

肾虚患者如何药物养生呢?

药店中可以买到的滋补肾阴的药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滋补肾阳的药有右归丸之类,金匮肾气丸则是阴中求阳,既可滋补肾阴,又能温补肾阳。

再补充几个滋补肾虚的方剂。

方剂一:熟地30,山萸肉15,茯苓15,丹皮15,泽泻15,山药20,知母15,黄檗15,龙胆草10,女贞子20,菟丝子20,枸杞子20,仙茅15,羊藿叶15。水煎服,常服一个月左右。本方滋补肝肾之阴,并清热利湿。

方剂二:云茯苓15,川桂枝5-12,生白术9-12,炙甘草6,熟附片10-15,淡干姜3-6,葶苈子10-15,大枣6-10(枚)。服2-3剂后去葶苈子,再服30剂。本方为肾阳虚治方,并对肾阳虚型慢性肾炎疗效显著。

方剂三(药酒)黄芪12、茯神12、白术6、熟地8、当归8、生地8、党参6、麦冬6、茯苓6、广陈皮6、山萸肉6、枸杞6、川芎6、防风6、龟胶6、五味子5、羌活5、肉桂4,以上18味药外加红枣200,冰糖200,高粱酒4斤,密封12个月即可饮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15毫升,中老年人皆可饮用。

我建议大家,如果想壮腰健肾,最简单的方法是,取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各30,泡在500毫升的白酒里边,中老年人皆可饮用,一天饮12次,一次1015毫升。

中年是人生中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压力最大、精力耗损最严重的阶段,很多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下出现了健康危机。为了恢复身体活力,有些人长期服用一些滋补药物,补药不是万能的,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见功效,否则就会南辕北辙,损害身体健康。补益的方剂大体可以概括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四大类,其中补气的方剂多由黄芪、人参(或党参加量)、白术、甘草等组成;补血的方剂多由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组成;补阳的方剂多由鹿茸(或鹿角)、肉桂、苁蓉、枸杞子等组成;补阴的方剂多由龟板、白芍、天冬、麦冬等组成。

脾虚与养生

脾居腹中,经脉连胃,故互为表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精微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传输。因此,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其中,脾主“运化”,即传输精微,上输心肺,变化为营血。故脾出现问题,主要是运化、升清、统血方面的问题。古人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说胃以实证常见,脾以虚证常见,但不可过于拘泥于此说而否定例外。

平素常听人说,“这人脾气咋这么大”,其实,这里的“脾气”指的却不是真的“脾”气,而是肝火大。“脾”气出问题,大都少气懒言,谁还跟你吵吵嚷嚷,这才是气虚。

气虚最常出现的是中气虚,也就是脾气虚。如果还不注意,发展下去就会出现脾阳虚。还有,就是小时候脾胃护理不当因而受寒,将来长大了,也可能会出现脾阳虚。

如何判断脾虚及其脾气虚脾阳虚呢?只要看到少气懒言、腹胀、便溏、浮肿、面色萎黄等症状,尤其是食少懒言、一吃就腹胀、食后腹胀更甚即可断定。脾气虚的人除了上证外,还有可能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脾阳虚的人除了上证外,还呈现肢冷、喜暖喜按等一派寒象,女性还可能带下清稀。

脾虚者中气不足,多由饮食不节、习惯不良造成。药物养生应当温中健脾、补气和营。

四君子汤:人参12(或党参24),炙甘草5,茯苓9,白术9。本方具有益气、健脾、和中的功效。本方加陈皮、制半夏、木香、砂仁、生姜,便是香砂六君子汤(丸),既有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的作用,还有开胃理气的功能,为补气健胃的成药,市面上有香砂六君子丸成药出售。

归脾汤:人参9(或党参18),黄芪9,白术9,茯神9,酸枣仁9,桂圆肉9,木香6,炙甘草5,当归9,远志6,生姜3片,红枣5枚。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市面上有归脾丸成药出售。本方具有补血养心、健脾益气的功效。

理中汤: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12克。市面上有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本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增加附子,药力更猛,偏温热)成药出售。本方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对脾气虚、脾阳虚皆有补益。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10、芍药20、炙甘草7、生姜10、大枣12枚。本方温中健脾散寒,可用于脾阳虚。

当然,如果脾虚情况不严重,建议用食疗即可,方法参见“饮食养生”。

胃病与养生

胃是人体极重要的脏器,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帮助消化吸收,《黄帝内经》说,“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生死存亡。现实中,胃病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疾病,既可因饮食不节、偏食偏嗜而引起,也可因七情内伤、外邪侵入等而发生。胃出了问题,如果不是太厉害,通常是以食疗为主,或者在食物中添加一点中药材,以提升食物的药用价值。

如何辨别胃寒、胃热?

胃寒(习惯上叫寒胃)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胃病,容易辨别。其特点是,胃脘部(上腹部)冷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肢凉喜暖),用手摸能感觉到温度比四周低,饭后更明显,吐清水,口淡不渴,便溏;

胃热(习惯上叫热胃)者胃脘部也疼痛,但为灼痛,痛处灼热发烧,用手摸能感觉到温度比四周高,吐酸水,口渴喜冷饮,便秘,这是“实则阳明”的典型症状。

有一种与胃热类似的胃病,这就是胃阴虚,它也痛,但不是灼痛,而是隐隐的痛,不吐酸而是干呕,口有点渴却不喜冷饮,而且口咽干燥像冒烟,便结而干。和其它阴虚证有共同特点(阴虚则内热,这热是虚热,乃胃阴亏损失润所致,非实热、真热)。

治寒胃方1:吴茱萸20,人参9,生姜18,大枣12枚。水煎服,本方温中补虚和胃,散寒降逆止呕。

治寒胃方2人参9,白术9,茯苓9,炙甘草6,陈皮3,半夏5。上药研为细末(一剂量),加大枣3枚,生姜3片,用刚打来的井水煎服。本方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症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治热胃方1:知母12,碎石膏30,炙甘草6,粳米25,水煎服。本方辛寒清热,益气和中。

治热胃方2:炒白芍9,炙甘草3,苏梗5,制香附9,生白术9,平地木15,旋覆花9,代赭石15,八月札15,炒黄芩5。水煎服。本方调气清热和胃,并适用于慢性胃炎。

治胃阴虚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碎滑石各912克,水煎服。本方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散剂:把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后内服,例如用延胡索(辛;苦;温)、广木香(辛;苦;温)、白芍(苦、酸、凉)、甘草(甘,平)、肉桂(辛、甘、热)、乌贼骨(咸、涩,温)、贝母(苦、甘,微寒)、白芨(苦、甘、涩、寒)、参三七(甘、微苦、温)、黄连(大苦大寒)、琥珀(甘,平)等药分别研细,置于瓶中盖密,根据病情(即按照寒热选择)选用3味左右,随时调配,临时1次或1日数次,用开水送服,是治疗胃病的良好剂型。

其他脏腑与养生。

除上面说到的肾、脾、胃外,大家有必要知道的其他虚证主要有,肝血虚、肝阴虚,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肺气虚、肺阴虚。不过,无论肝、心,或是肺,虚只是说明这些脏腑正气不足,不管造成虚的原因是先天的、后天的,还是疾病耗损等,虚的内容无外乎气、血、阴、阳四字。关于气、血、阴、阳虚证的特征在“体质养生”中有详细的说明,无需细说。由于“虚则补之”,故本篇仅提供相关补益药物或方剂,以供参考。

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甘草等,这些药不仅可以与其他药配合使用,以达到补气的效果,也可单独使用,并且可以泡茶饮用,大枣配桂圆肉泡茶,补气又补血,可常年饮用;

补血药:当归、白芍、桂圆肉、熟地、阿胶、何首乌、紫河车等,当归配丹参、川芎、白芍、益母草就是补血调经的良药;

补阴药:麦冬、百合、玉竹、枸杞子、女贞子、桑葚子、龟板、鳖甲等,百合、玉竹补肺阴,枸杞子、女贞子、桑葚子补肝、肾阴,麦冬、龟板补心阴;

补阳药:鹿茸、鹿角、肉苁蓉、列当、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杜仲、狗脊等,菟丝子配党参、白术、莲须有很好的滋补肝肾功能。

 

1.观察皮肤等变化预测各种维生素的缺

         缺乏维生素A:干燥、皱纹、脓疮;

         缺乏维生素B1:脚气病、心悸、气短;

         缺乏维生素B2:口、唇、舌炎,皮肤粗糙、头发脱落;

         缺乏维生素B6:湿疹、瘙痒等;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牙龈出血、牙齿脱落、脱屑等;

          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贫血、口角炎、皮肤脆弱等。

 

2.艾灸温肾助阳【具体运用:把艾条(炷)直接放在施灸部位的皮肤上面施灸;在艾条(炷)和皮肤之间隔垫某些物品,以增强某些特殊功能】

         隔姜灸:生姜切片,用针刺孔,有灼烫感时,将姜片略提起,稍停后再灸,治腹痛、受寒腹泻等症;

         隔盐灸:适用于脐窝部,故称“神阙灸”,先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姜片或药饼(也有不用的),多由于急性吐泻、腹痛等症,如用大炷连续施灸,有回阳救逆之功;

         隔蒜灸:大蒜切片刺孔,置于肿疡之上,适用于瘰疬、痈疽肿毒等症;

         附子饼灸:附子切细研末,黄酒调和作饼刺孔,或附子切片厚1分,或附子(三份)、肉桂(二份)、丁香(一份)研末炼蜜调制,置于关元穴上,治阳痿、早泄等命门火衰的疾病;

         陈皮灸:陈皮研末,加生姜汁调作糊状,置于中脘、神阙穴,治胃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等症;

         温阳灸:五灵脂、白芷、青盐各6,麝香一份研末敷脐部,艾灸温阳祛邪,治不育症。

 

3.按摩命门、肾俞穴

在传统医学看来,命门、肾俞事关人(特别是男性)的盛衰强弱,尤其是生殖功能,因此,按摩命门、肾俞部位,可以防治肾虚腰痛、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颜面晦暗、前列腺炎等。但是,按摩必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