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第一个金刚石原生矿的岁月

 欣然书斋 2017-05-11


摘录自胡家燕《万里长江东流去》一文片段




镇远县从新大桥过舞阳河向西,南面流来的涌溪汇入舞阳河,涌溪上游水系直到洞头、苞谷场、马坪,这里是舞阳河与清水江的分水岭。中国金刚石原生矿的第一产出地。


马坪,当时对外保密,自1966年起对外曾用代号命名,代号为“七一地区”,一切信函均书写“七一地区”。


马坪在1965年前不为人所知晓,地图上没有他的标记,山野一片寂静 ,自1965年7月1日,这里的山野沸腾了,电波传向世界各地,中国首次在这里发现并找到了金刚石原生矿,于是全国各地的地质工作者纷涌踏至,学习取经,亲眼目睹中国金伯利岩的风采。


贵州是中国最早发现金刚石的省份,早在抗日战爭时期李四光在湖南西部地质调查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时,己知水系沉积物中有金刚石、黄金产出,并断言金刚石来源于贵州高原。湖南沅水队(413地质队)在常德丁家港沅水下游发现具有工业开采的金刚石砂矿,为了解丁家港金刚石砂矿的来源,进入了沅水上游的贵州,在清水江、舞阳河、麻阳江(锦江)乌江水系均有金刚石出露,并在天柱、锦屏、台江、凯里、麻江、贵定等地均发现了金刚石砂矿,45处,选获金刚石200余粒。尤其是在清水江的施洞口,亮江支流中最大一粒金刚石重268.1毫克(都柳江也有金刚石出露),1964年地质部指出金刚石砂矿、原生矿并举方针。


1965年7月不知什么道理,说贵阳备战疏散,局将贵州地质局实验室人员疏散,光谱疏散到郊区探矿厂,1965年7月局将1955年建立、发展、壮大的岩矿鉴定室撤消,分完了仪器设备和每人携带自己曾用过的设备,分赴要去的几个野外队,这时我们仍照下了一张难忘的合影,同时,我们也上书地矿部反映撤消岩矿鉴定室是错误的决定,部也复函认为不妥,但木已成舟,这也成为贵州地质鉴定史上伤痛的一页。原本我去105地质队,因那时我的夫人潘根娣正在从实验室借调该队,又由于当时正值101地质队发现金刚石,急需岩矿人员,局总工燕树檀得知我擅长岩浆岩,希望我去101地质队,答应马上将潘根娣也调来,我欣然同意,来到了设在坡上的队部。


炉山原是一个县,后因凯里建州府,炉山也降为一个镇。设在炉山的101地质队实验室,开始了组建岩矿鉴定工种。实验室以选矿为主体,还设有重砂鉴定。主任是党委书记李延俊的夫人张屏,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为人很好,和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打成一片,当时正年富力强,用现在的话来评价,称得上是一个女强人。


作者1965年10月从妒山进入镇远马坪金刚石(钻石)矿这片神奇的土地,沿涌溪逆水前行,沿矿区公路盘山而上,经过风景优美的滴水崖,穿过清凉的洞头苗赛,在洞头的山口处,生长着二株高大的银杏树,树干有一尺半粗,成为以后进入矿山大门的通道,从这里进入了马坪苗族山寨,这里是中国原生金刚石矿的第一个发现地(以后相继在山东省蒙阴县、辽宁省复县发现原生金刚石矿,并成为有工业开采的金刚石矿床,并建立了选矿厂和相应的销售公司,尤其是宝石级的钻石,销往世界各地) ,这里是揭开了中国金刚石原生矿的奥秘的所在地。在中国金刚石找矿史上,具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成就属于征战了二十余年的贵州省101地质队和他的前身湖南413队的一个分队(贵州省地质局于1959年组建金刚石专业地质队―黔东地质队,1960年更名101地质队),属于长年风餐露宿,爬山涉水,披星载月,南征北战二十余载的地质队员们。

   当时贵州省101地质队驻地在炉山县(后归属凯里,炉山成为一镇),一找矿小组,在新寨屯小溪口发现金刚石伴生矿物含铬镁铝榴石后,沿新寨屯小溪流水系追索而上,沿着含铬镁铝榴石出现的“足迹”,不断的向水系源头追击,最终脱离水系,追到了马坪深冲山坡上,这就是中国原生金刚石矿的第一个产地。


金刚石矿的发现,101地质队也成为全局工作的重点,划拨资金,调集精兵强将,作者也投入到这一找矿的热潮中,准备集中力打一个歼灭战,为调集钻探设备和人员给养,从镇远通向马坪的矿山公路马上立项兴建,不久一条20余公里的矿山公路,由舞阳河畔向高山爬行,盘旋于群山之中,公路连接镇远,经芽溪,涌溪、大坳、滴水岩、洞头、苞谷场、马坪,在离马坪苗寨不远的地方,地方政府拨出一块地皮,兴建101地质队队部,101地质队驻地也由炉山县迁往这里,当时这里统称“七一地区”。


忆往昔,当年的党委书记李延俊、队长费华、工会主席解德缙,地质总工程师罗会文,地质科长岳承华他们领导着101地质队,在找矿的日日夜夜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他们已相继离开人世,今日追忆他们,仿佛就在身边,仍在商着金刚石的找矿的蓝图。当年尘战金刚石找矿、勘探的无数地质科技人员和工人们,长年的野外艰苦爬涉和劳累,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今他们己双鬓白发都已退休,有的儿女伴随,过着幸福的晚年,不时也有噩耗传来,熟习的身影一个个过早的相继离开人世,这些地质战友,仿佛仍活跃在为金刚石尘战的当年,现在要告慰他们的亲人节哀!保重!。


101地质队,座落于马坪小溪与老和哨小溪的交汇处,它地处于舞阳河与清水江的分水岭顶端。马坪小溪发源于苞谷场农中后面的山坳间,四周是寒武系的白云岩层,这里真是山高水长,一年四季从不断流,自1965年7月1日发现金伯利岩后,101地质队大队部逐步从凯里炉山镇转移到这里,原来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山寨、荒山,没有公路相连,在世界地质找矿史上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1965-1972年间马坪地区,向地下钻探16500米,机掘坑道553米,挖浅井1009米,挖槽探47300立方米,采采各类试验样品7000件,测绘矿区1:2000地质地形图6平方公里1:10000构造地质调查117平方公里,发现水花、朱老屯、深冲三个岩体带,共有金伯利岩脉334条,其中含金刚石岩体57条,其中东方1号、3号、8号、11号、12号、15号、37号、38号中金刚石达工业要求,1974年探明金刚石储量3774ct(755g)暂难利用而终止。


金刚石原生矿的发现,使全队职工和家属个个欢欣鼓舞,金伯利岩在地表出露颜色都呈褐黄色,极似“水云母粘土页岩”,它夹在灰白色的白云岩中。在“水云母粘土页岩”靠近白云岩的接触处,分布着断断续续的褐铁矿薄层,俗称它为“铁壳”,它是金伯利岩风化淋濾作用的产物,在褐黄色金伯利岩中常常保留着翠绿色扁豆状矿物,俗称它为“绿豆”,它原来是含铬镁铝榴石蚀变的产物,也形成了地表寻找金伯利岩的标记。在东方2号岩脉的西段,岩脉厚度仅0.5米,这种“铁壳”、“绿豆”现象十分普遍,在这里敲打开岩石,常常会发现细小金刚石颗粒。


金伯利岩风化后成黄色土壤,在白云岩发育的地区,一种马桑树,沿着这种黄色土壤扎根生长,成带状分布,构成了植物找矿标志。


马坪地区出现的金伯利岩脉是地球的奥秘的体现,这里地壳厚度有40余公里。金伯利岩浆形成于地壳下面的地幔层,拿鸡蛋作一比喻,鸡蛋壳是地壳厚度,鸡蛋白是上下地幔层,蛋黄是地核,你就知道地球内部的轮廓,金伯利岩浆要冲破地壳盖层到达地表必须要有一通道,那就是触及地幔的深断裂。


马坪地区出现的金伯利岩脉正好在江南古陆的西南缘江南古陆或称江南地轴,它象一根付瓜,东西状横卧在中国的中南部,它东起南京,经安徽、江西、湖南,直到贵州的东部,在玉屏―三穗―镇远―凯里―丹寨―三都―茂兰弧形连线以东地域,江南古陆在6亿年前已隆起成陆,古陆西南边缘沉积了厚厚的5亿年前的白云岩层,地壳运动在古陆轴缘产生轴缘深断裂,构成了金伯利岩浆侵入的通道。


金伯利岩浆沿深断裂侵位于寒武纪地壳盖层中,这种机理至今让人难以理解,岩浆经过漫长的路径,至今侵位于寒武系白云岩的断裂网脉系统中,岩脉厚的2米余,薄的小于1毫米,这类金伯利岩浆需要的内在物理、化学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地幔形成的物质,漫长空间的运移,侵位时呈脉须状产出,这就是地球的奥秘。


1966年在深冲山坡上布置了第一口钻井,准备向下探索金伯利岩在地球内部的规律,向深部钻深100余米,提上岩心,是一段绿色未经风化的金伯利岩,2米余厚,这一消息,象春风般的吹遍马坪,电文又快速的传到了贵阳地矿局,北京地质部,地球上的每一角落,这是中国发现,深部探索第一口钻井中发现原始状态下的金伯利岩,这为金伯利岩的科学试验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101队呈现在无比的兴高采烈的欢乐之中,当天食堂杀猪,全队共庆这一伟大胜利,晚上球场放映露天电影。


钻探的成果有力的证实金伯利岩在地层中的存在,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金伯利岩的含矿性,立及上马坑探,在深冲的半山上,钻机的下方,中国第一条金伯利岩采掘坑道,在掘进机械日夜的轰鸣声中,一米又一米的向地层里深入,很快发现了绿色厚厚的金伯利岩。这时人们期待的是金伯利岩的含矿性,它的内部到底含有多少金刚石,如宝石级的钻石有多少?工业级的金刚石有多少?等等这都有待于深入求索。


世界上凡发现含金刚石原生矿的地质体(岩筒、岩脉),都要对地质体进行命名和编号,世界上第一个金伯利岩岩筒于1888年在南非金伯利城发现,后对此岩筒命名为“金伯利”岩筒,以后在苏联雅库特地区又发现一批含金刚石原生矿的地质体,后又命名为“和平”岩筒“闪光”岩筒等。


中国于1965年7月1日在贵州省镇远县马坪地区(当时命名为七一地区)首次发现含金刚石原生矿的地质体。以后在山东省蒙阴县,辽宁省复县相继发现。


1965年10月地质部在七一地区召开现场会议,来自全国各地同行百余人,都想亲自看一看这种十分稀少而又奇特的,来自上地幔的岩浆,上升后又凝结成岩石的奥秘。


地质部委派了姜石之司长为首的参加会议,并在会上,分别给以后不同地区可能出现的含金刚石原生矿的地质体命名―“东方”“红旗”“胜利”“迎风”“飘扬”与会代表表示赞同。贵州镇远七一地区(当时为保秘原因,并在邮局备案,于是全国所来信函均书写“七一地区”)的金伯利岩没有岩筒产状岩体,均为脉状岩体,命名为“东方”一号、“东方”二号、“东方”三号、“东方”四号、“东方”五号、“东方”六号、“东方”七号、“东方”八号、“东方”九号“东方”十号“东方”十一号。


山东省蒙阴县在贵州后相继发发现,脉状岩体命名为“红旗”一号、“红旗二号、“红旗”三号、“红旗”四号、“红旗”五号。筒状岩体,命名为“胜利”一号、“胜利”二号。


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南起常马庄,北至坡里一带,矿化范围约1 000平方公里。矿田处于华北地台鲁西台背斜中心部位,郯庐断裂带东40-70 公里,次级北西向断裂发育。基底岩层为太古宇变质岩。岩浆岩除超基性浅成岩外,发育有中生代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一些小型脉岩。金伯利岩的侵入时代暂定为古生代晚奥陶世至石炭纪和中生代。在矿化范围内发现百余个金伯利岩体,可划分为3个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矿带。


Ⅰ矿带位于蒙阴矿田南端,蒙阴县城南常马庄一带。带长约14公里,宽约5公里,沿350°方向展布,由9脉1管组成,岩体呈雁行左列式排列。岩体中的红旗1号岩脉和胜利1号岩管具工业价值,已经进行勘探,规模达大型。


Ⅱ矿带位于蒙阴矿田中部,距蒙阴县城15公里的西峪村一带,与Ⅰ矿带相距14公里。带长12公里,宽1.5-1公里,沿5°-20°方向展布。带内共发现12个岩管和15条岩脉,其中红旗5号岩脉具工业意义,已进行勘探。


Ⅲ矿带位于矿田北部,蒙阴县城东北35公里的坡里一带,距Ⅱ矿带约16公里。矿带由30条岩脉组成,沿30°-40°方向展布。部分岩脉含金刚石,但品位低,不具工业价值。


蒙阴矿田的金刚石含矿性自南向北由富渐贫,Ⅰ矿带富,Ⅱ矿带中富,Ⅲ矿带贫。在同一矿带中,中部岩脉(管)含矿富,两侧的岩体含矿贫。含矿性除与空间位置相关外,尚与金伯利岩体的岩性、岩石化学、围岩蚀变和空间分布有关,岩石中外来物质愈少,含镁铝榴石愈多,含Ni、Co等微量元素愈高,围岩蚀变愈强,越近于矿体延深最大部位,含矿性愈高。


蒙阴矿田金刚石的颜色以无色、微黄色、浅棕色为主;晶形大多为八面体、曲面菱形十二面体;粒重自千分之几克拉至百余克拉,自矿田西南向东北颗粒变小,晶体完整度较差,原生碎块和次生碎块较多,常含包裹体,其成分主要为石墨、橄榄石和铬铁矿等。


辽宁省复县的含金刚石原生矿的地质体发现于1974年,正值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命名没有延续下去,发现的岩体均以编号代之,命名如四十一号、四十二号、四十三号、四十四号、四十五号。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于是“迎风”“飘扬”命名也随之消失。


位于辽宁省瓦房店市以西,矿田长约28公里,宽约18公里,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矿田处于华北地台辽东台隆复县—新金拗陷的复州拗陷内。拗陷的基底为太古宇鞍山群角闪斜长片麻岩和混合岩化花岗岩、变粒岩。上覆三个构造层,下为中新元古等构造层,由长城系、蓟县系的片麻岩、白云质大理岩、千枚岩、石英质砂岩、粉砂质页岩等组成。


42号、30号、50号、51号、68号、74号金伯利岩体均侵入于蓟县系地层中;中为古生界构造层,由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的灰岩、砂页岩夹煤层组成,上为中生界构造层,以侏罗系砂岩、砾岩为主。


区内盖层构造简单,总体为北北东向复式褶皱。断裂构造主要有郯(城)—庐(江)断裂、金州断裂、碧流河断裂、庄河—桓仁断裂带以及大辛寨断裂等。郯庐断裂走向北东15°-85°,倾角50°-85°。


据地球物理探测该断裂已切穿了上地幔,进入软流圈,对金刚石矿的形成和演化起了重要的控矿作用。在晚加里东早海西旋回,复州拗陷区发生频繁的升降运动,伴随上升运动发生了多期次岩浆活动,主要为橄榄玄武岩、拉辉煌斑岩、辉绿岩、花岗闪长岩等,同时也发生了金伯利岩的侵入。以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为主的构造控制着金伯利岩体的侵入,并控制着金伯利岩体的展布方向和矿体形态。


复县矿田已发现18个金伯利岩管和58条金伯利岩脉。金伯利岩体在空间展布上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点,总体走向65°-75°,由北向南划分为Ⅰ、Ⅱ、Ⅲ3个金伯利岩带,矿带间相距约5-6公里。


Ⅰ矿带位于矿田北部,长28公里,宽2公里。金伯利岩体多而集中,矿带连续性好,由11个岩管和53条岩脉组成,其中42号和30号岩管含金刚石达大型矿床规模,较大的岩脉有9号、10号和11号岩脉。

Ⅱ号矿带位于矿田中部,延伸约15公里,宽约1-2公里。带内金伯利岩体集中分布于头道沟一带,由5个岩管和4条岩脉组成,其中具工业价值的岩体为50、51、68、74号岩管。

Ⅲ号矿带位于矿田南部,长约6公里,宽约0.5公里,已发现2个岩管和1条岩脉,不具工业意义。


矿田内脉状金伯利岩体的展布严格受北东东—近东西向的裂隙或节理控制,一般走向70°-80°,倾向南东,倾角70°-80°。脉体长一般100-500米,最长1040米,脉宽0.2-0.7米。脉体变化小,局部膨大或变窄,沿走向有明显尖灭再现分支复合现象。岩性为强碳酸盐化金伯利岩,普遍含金刚石,但品位低,不具工业价值。


岩管状金伯利岩体形态比较复杂,地表出露形态有椭圆形、肾形、舌形、葫芦形和不规则形等。地貌多呈负地形。岩管的长轴方向多为北东东—近东西向,倾向多为南东,倾角75°-85°,向深部有时具多次膨大或变窄现象。岩管规模从数百至上万平方米,其中42号岩管规模最大,出露面积41 200m2,控制深560m。岩性亦为金伯利岩,岩石结构有块状、角砾状和球状3种类型。


复县金刚石矿田内已探明3个金刚石原生矿床,即瓦房店(42号岩管) 涝田沟(30号岩管)和头道沟(51、68、74、50号岩管)金刚石矿区。


复县矿田金伯利岩含金刚石品位大致0.12mg/m3至数百毫克立方米,品位变化系数40-100,属品位不均匀矿床。金刚石质地较佳,以无色为主,黄色次之。晶体多呈八面体和十二面体,粒重为千分之几至数十克拉,粒度大于1mm的约占44%,完整度达70%,含包裹体的金刚石占约30%。据对60 842颗金刚石鉴定结果,选出Ⅱ型金刚石2 351颗,占鉴定总数的3.86%。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岩石鉴定命名也无例外受到冲击,要造封资修的反;要革封资修的命,1966年前的含金刚石母岩均命名为“金伯利岩”,从1967年开始的数年中,造反派给予了一个“革命性”的名称,贵州的命名为“东风岩”,山东的命名为“红旗岩”。


金伯利岩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作者总结了金伯利岩形成机理和特征,认为金伯利岩为深源岩浆浅成产出,具特殊脉相、筒相,偏碱性超镁铁质无长石超基性斑岩。具浑圆化斑状结构和浑圆化斑状结构演化的碎斑状结构。具高压、高温标志性矿物金刚石,红―紫系列为主的含铬镁铝榴石。矿物具多世代性,原始岩浆富含H2O、CO2和挥发组分,岩浆无分异现象。岩石蚀变强烈,具一定数量来自深部的岩球及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的俘虏体。


金伯利岩这一述语,最早由路易斯于1888年为南非著名的含金刚石岩筒提出,J·S蒂勒尔于1892年为肯塔基州一种岩墙状岩石,曾描述为同一类型岩石。后来华格尔,A·H查瓦里茨基等岩石学家曾提出角砾云母橄榄岩,在以后时期逐渐将金伯利岩云母橄榄岩、麦美奇岩视为同义语。


金刚石选矿摆在人们眼前,于是在深冲的山脚下,建起了中国第一座由青砖砌成高大的金刚石原生矿选矿厂,厂址随着山坡地势而建,形成一种梯级选矿过程。首选矿样从东方一号岩体开始,在平坑口建一溜槽,矿车沿铁轨将矿石运出,推入溜槽,矿石不断下滑滚至堆矿场。整个选矿过程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矿石经过破碎―分级―磨矿―摇床等工艺流程,将破碎的人工砂分级,再通过磁选、油选、×光选将金刚石一粒粒的提出。每天三班制,24小时不停的运行。


机器的轰鸣声,震撼了寂静的山谷,迎来了一个个朝霞万里东方日出,送走了一个个火红晚霞的黄昏,那时人们的干劲真大,仿佛不知疲倦,在人们辛勤劳动下,东方1号、2号、3号……一个接一个的被证实含矿性,为今后这一地区金刚石储量确立重要依据。


金伯利岩的发现,使实验室工作也在有序的进行着。实验室座落在过朱老屯小溪桥后,在马坪小溪畔的一侧山坡上,由一栋青砖的平房,及在一小山包上平整了一块平地,一栋木结构的平房组成。青砖的平房设有岩矿鉴定、重砂鉴定、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工种,在矿山公路相隔一方的木结构的平房中,设有岩矿制片、重砂淘洗、碎样、生产管理工种,整个实验室人员达30余人,每天都在提供上百的实验数据,指示着找矿的每一阶段方向,云母金伯利岩的岩石名称也在此确立。同时还承担了来自山东、辽宁、湖北、云南来的样品。


为了使金刚石找矿工作迅速开展,局先后调集了各种分析鉴定选矿人员,前前后后共同战斗了十余年,当时都是二三十几岁的年轻人。重砂鉴定人员有章子乾、吴大釗、郭智哲、周大新、荣祖秀、蔡明统、杨家荣、冉碧清、敖裕瑞、李启贵、刘洪吉、王锡恩、李惠端,岩矿鉴定人员有胡家燕、陆舒、杨光树、邱锦春、马国良、鄢儒仪、潘鸿迪、芦登荣、华天福,化学分析人员有尹才瑚、李庭明、林益生、郁云妹、康辉,光谱分析人员有蒋怀长、潘楠,分离、制片、生产管理人员有、翦万伯、罗协堂、刘元生、武绍安、杨虞惠、林珍娘、母中天。金刚石选矿人员有张屏、黄财龙、陈中秋、李冬枝、张家艳、邓顺萍、李洪富、丁大道、廖秀中、沈宏英、何朝惠、严若纪、范觉民、趙明碧、岳中兴、杨光全、罗运江、白腾湘、王昌祥、郑智舜、吴碧珍、吴秀清、张泉根、黄天鹤、焦开全、黄今明。


原生矿的发现为地质研究提供了素材,作者参与了中科院地质所、地化所共同组成的金刚石专题研究队,他们是吴利仁、杨美娥、张儒媛、梅厚君、高振明、李华梅等,二年多的研究,获得了不少成果。


队部的房屋建设十分简陋,学校、办公室、资料室一般都是木板房结构,都是在外地购籍买现成房子,折开后移到队部,宿舍一般都是木、竹蓆,牛毛毡钉合而成平房,一家一般只分一间,外搭一个小灶房。房屋顶上放上船板,上面铺上竹蓆,上面再铺上牛毛毡,自己动手在房顶上开一个天窗,于是房中更加明亮了。天花板也是竹蓆铺成,墙壁都是竹蓆相隔,各家都在自己的一壁上贴氚上报纸或白纸,音声不保密,传播很远,一家小孩哭叫,户户都听见。年复一年,山老鼠也向住地转移,黑夜里,山老鼠成群结队的在天棚上“赛跑”。家中的地都是泥土的,好一点的打上点三合土或水泥,有的在家中地上做一小火坑,以备冬天放上杠炭取暖,冬天地气向下火更旺。这样简单的住户建筑,一栋栋沿二条小溪高处,沿矿山公两侧排开,每家都打扫得十分干净整洁,治安很好,无偷盗发生,现在想一想那个年代,一蓆之隔,人们思想境界有多高。有的家养上鸡、鸭、鸽、免、狗、猪过得十分安宁,有点农家乐的味道。


101队从1966开始在马坪兴建,到1976年工作重心的转移,队部逐步从马坪搬迁到离镇远县城四公里的芽溪,整整十年,马坪的岁月给于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印象,下面记叙的是一幕幕历史的回放。


从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队部建设中,这里形成了一个以地质队为中心的小社会,服务性工种相继建立,如供销社的小卖部、邮局服务点、银行代储点、小学、医务室、托儿所、食堂、澡堂、发电房、水泵房、打米房、压面房、放影队等。由于地质队职工、家属人员不断的增加,多达500余人,周边山寨的村民以前都是自种自食,有时也去二三十里路远处去赶初一、十五的乡场,地质队的来到,也意识到货币商品交换的开始,村民们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莱,养鸡养鸭,在队部空地开辟了莱场,自然形成了一个早集市,每天一清晨,村民们手堤肩挑带来了各种农副产品,十分热闹,每天约二小时后逐渐散尽,当时鸡蛋5分一只,松树菌0.20元一斤,100斤木炭也仅2.8元。松树菌味鲜清香,很多家庭都要制作,在每年的五、六月或十月分,雷雨刚过初晴的时侯,总是松树菌迅速生长的时节,浅褐黄色的松树菌,生长在松树林地铺滿松针的地上,有单朵,也有成群生长,买回来后将松树菌放在莱油中煎炸,除去水分,可常时间保存,菌油香气醇正,是一道极佳的调料,汤、面条、火锅中都可加入。


十年来,马坪这块风水宝地上人丁兴望,又增添了200多个祖国的花朵,地质队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又的女职工借产假回家乡生产探亲,有的将小孩留在亲人家,也有的老人随小孩一道来到了马坪,也有不少在马坪降临人间,来队异乡老人渐渐的多了起来,老人们也互相串门摆摆各自想说的话儿,马坪降生的,都是医务室医生来接生,无一事故发生。孩子的增多,为解决双职工的难处,建立了托儿所,每天早上孩子入托,中餐在托儿所吃,晚上下班接回,那个年代,除星期日、周末外,每晚7-9点都要政治学习,托儿所也顺理成章的接收孩在2小时。入学年龄孩子的增多,子弟小学迅速建立,小学位于清澈透明的老河哨小溪旁,木瓦结构教室,整洁明亮,校舍虽然简陋,但教学十分正规,学生除了职工该子外,还收取了周边地区乡民的孩子,有灯光球场、体育设施,教师选自职工,也有来自教育系统,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在小溪上空迥荡,运动会、文艺演出从不间断,每年的五一节、六一儿童节每个级都要庆祝演出,也参加镇远县的文艺汇演。十年来,一批批小学毕业生,通过初中、高中,走进了北大、清华、中国科大、成都地院、武汉地院等高等学府。马坪降生的花朵,如今已35岁左右,正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扛起了建设祖国的大梁。


马坪小溪与老河哨小溪,溪水清澈透明,小鱼小虾在水中来回嘻游,沿小溪两岸的山坡上有一些泉水出露点,队部初建时,要到小溪边还真不易,两岸全被灌木刺丛封住,日后一条条小路的开挖,小溪上用木板搭起了架子,筑起了一道道小坝,使于人们在水面上尽情的洗涤,泉水出露点也筑起了小井,每到清晨或旁晚,每当学生放学后,人们挑着水桶在此取水,在井边又形成一次孩子们小小的聚会。这里的水质是富碳酸钙的,水在壶中烧开,日久在壶底慢慢结晶出一层灰白色的方解石垢,于是人们想出了一种除垢方法,在壶中放上一纱布口罩,方解石垢都吸附在纱布口罩上。


马坪周边地区基本上都被寒武纪的白云岩所覆盖,没有煤炭资源。这里的村民自古以来都是烧树材,砍来的生树木,靠在四方形火坑边,边烘干边燃烧,三角铁架上放铁锅煮饭、炒莱,烟气腾空而上,房内被熏得黑黑的,吊在坑上方的年猪、鸡、鱼,也被熏得黑黑的,当你要食用时,刮去黑色表层洗净后,里面透出的肥肉是白白的,瘦肉是红红的,香喷喷的永不变味,这就是腊肉。


地质队驻扎在这里,一下涌入了众多的人口,每天都需要做饭、烧水,冬天还要烤火取暖,能源成为困挠的主要问题。烧煤要到百里以外的煤矿去买,还要用汽车一车车拉回,一吨煤的费用十分可观,因而除了队部食堂采用烧煤外,其余每家每户随经济、劳动力不同,采用燃料有煤汽炉、杠炭、砍树材等,但砍树材是地质队每家使用的主要能源。当时对保护环境,保护植被没有今日那样重视,在马坪这原本荒芜辟壤之地,各种灌木沿着山沟、山崖上密密麻麻的生长着,人们很难进入,满山遍野到处都有树木生长,起初每当星期、假日,大人、小孩腰跨砍刀,扛上马叉就近就可来回数次,砍上几百斤树材也能烧上一星期,当时对树材还要挑挑选选,树材是青杠、岩材、麻栎、硬壳狼才砍,因为它火力强又熬火,大片生长的五贝子、泡木、马桑、樱桃树都不感兴趣,还没人去砍。每家的男小孩到星期天时,总是三五成群相约,带上午饭,携上小狗,出去一天,山上蛇很多,小狗冲在前开路,蛇惊动逃逸不至伤人,山上东转西玩,选上一节直直的树干扛回家,日复一日,树干渐渐堆高,孩子们总是喜欢坐在树干堆上谈天说地,连吃饭也要在树干堆上,仿佛在欣赏着自已日益增多的战利品。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堆码好一排排劈得长短一致的树材,有的可烧几年。岁月的流失,砍材大军的聚增,满山的砍材声声不息,林木一片片的被蚕食,象蝗虫般席卷一片又一片林木,到1976年时,近处也无树材可砍,有的连树根也被刨掉,要砍一挑树材,需要一天的时间,越走越远,再下去能拿什么来烧呢?。


地质队食堂,是全队的核心,平时担负着百余人的伙食,收队时增到二三百人,蔬莱主要从镇远县供给,也有部分从队部各科室和副业队种的菜地供给。幽静弯曲的马坪小溪,涓涓流水不断地穿过队部向南流淌,在小溪二岸已被各科室开辟出成片菜地,种植着各种蔬菜瓜类,如白菜、红萝卜、冬旱菜、茄子、西红柿、萝卜,还有南瓜、冬瓜,从播种到收获,是一种喜悦,也付出了艰辛。肥料来自几个厕所,每当施肥的时候,几个厕所被挑得精光,还要水冲洗,人还钻入坑底,把残留下的粪水括干,绿色肥料催生着蔬菜瓜类快速生长,菜地呈现一片绿油油的景象,每当工余的时侯来到莱地浇浇水、锄锄草、整整地,锦绣田园一片生机盈然。


每当早晨听到猪的嚎叫声时,准是中午有肉吃了,那个年代猪肉是定量的很难买到,全靠食堂自已喂养。中午食堂排起了长龙,人声沸腾,不断的响起碗的敲击声,人们的欢笑声,似如过年一般,全队每个职工一份回锅肉或红烧肉,全队中餐都在吃肉。队后勤科还常去外地拉一些东西来分,如榕江西瓜、余庆大白菜。


每天都有解放牌货车来回于队部―镇远之间。早晨8-9点钟有去镇远办事的、采购的、出差的、接人的、看病的、交付邮包的都来乘这无座位站立的货车,驾驶室有二个座位,是让位于特殊需要的,人们集结在车库旁,静静等候着司机来到,也有人互相利用这一空隙,吹吹牛摆摆龙门阵,这已成为地质队的习惯。每当傍晚时分,一般在晚饭前后一点,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声,人们不由自主的站在家门口,看望公路高处北面驶来的汽车,满满一车厢人,有的高高站在车厢边缘上,车上的人象耍杂技演出一般,看起来真惊险有余,车停屯时,车上车下一片喧哗声,互相传递着东西,尔后,走向自已的家,车旁又恢复了平靜。这样,日复一日的继续着,这就是地质队的生活一面。


地质队的打字室里每天键盘声不断,那时没有电脑,主要由汉字字钉排列在一方形盘内,每个打字员都按自已的方式排列、熟记。小小打字室由三名女将组成,她们是潘根娣、刘元春、宋宗秀,相处十分要好,这种情感也自然体现传递到三个家庭了,什么事情都互相关注,互相帮忙。尤其是刘元春和潘根娣之间的缘份,使我们两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我们离开了镇远,他们也去了凯里,我们又回到了上海,虽相隔千里但如同在一起。


在那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或节假日,一家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带上午饭和水壶,上山游玩,秀丽的山川让人淘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今日的西部旅游,地质队的人们早在30年前已品赏过了。夏日,在白云岩构成的悬崖峭壁下,浓密的林木,蝉不停的呜叫,地上绿草丛生,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山珍。野葡萄牵着漫长的藤,结着一串串碧绿的葡萄,成熟后带有一丝甜味。刺泡一丛丛的生长,似藤状长有2-3米,叶柄下结着1厘米大小的五彩硕果,颜色有紫、红、黄、青色,其中紫色己熟透,特别的甜,吃后嘴常染成紫色。茶泡生长在茶树上,在黔东、湘西一带广为种植,树高3-4米,树干粗3-5厘米,生长年久的也有10余厘米,开白花,结核桃般大的果实,并在果实实中提取茶油,白色茶泡味清香带甘甜,树干是做地质锤柄的优质木材。鸡把脚(泡参)是生长在土中的一种土参类,地表生长着特殊的茎叶,向下可挖出白色的根茎,味清甜。茅根草在地下牵着长长的根茎,挖出后洗去泥土,烧水喝清甜滋润。折尔根(鱼腥草)多生长在田边地角,绿叶背面呈红色,是生吃好野莱,这里的菜市上都有出售,已人工种植,折尔根炒腊肉,是贵州的特色菜,但野生的气味更加浓郁。野桑泡是开春后不久,野桑树上结的一种果实,有红、黄、青色,红色最甜,味最浓。野生毛栗常与青杠林混杂,树不高,一般2-3米,毛栗比板栗小,一般大小为5-10厘米,数粒包在带刺的球状壳内,熟透后球状壳裂开,露出一粒粒呈褐红色的毛栗,是小孩喜爱的野果。野生弥猴桃,乡民们称他为马屎坨坨,常生长在山沟荫湿的地方,褐黄色带有毛绒状的外皮包着绿黄色的果肉,特别清香甜润带酸味,这是人工栽培无法比拟的。山野里到处都种植有成片的苞谷,未结苞谷的苞谷杆象甘蔗一样清甜、多汁,是一种绿色解渴“饮料”。孩子们尽情的在山野中采摘、品赏。中午时分,在地上铺上一张塑料布,席地而座,或坐在山石上,拣几块平整的碎石做凳子,品赏家中带来的各种食品,这时孩子们总觉得在山野比家中的好吃,还特别的香甜,山泉很多,那时一般都不喝,称它是生水,都是烧开后才喝,不象今日大家都在饮矿泉水,游玩大半天后,最后是每人拾一小捆树材举回家。


每年中秋前后,是八月桂花飘香的季节,登板有一颗百年金桂,树高10米,树干粗状,枝叶繁茂,每年这时节,枝条上开满了金黄色成簇状的小黄花,香气随风传遍整个山沟,这是采摘桂花的好时候,在天气晴好的星期日,我们征得苗族乡民的同竟,不损坏树枝,上树采摘,他们十分喜欢我们来这里做客,很快就采了一小包,回来后用白糖拌匀,密封在瓶中,成为一种纯天然的香料,用于自制糕点和甜汤。


苗寨的乡民每家都有养蜂的习惯,木制的蜂箱悬吊在房角墙上,山野有许多开花的树和草,种类很多,有桐子花、梓木花,野樱桃花,桃花、李花、杏仁花、石榴花、野棉花、茶花、白菜花、红子花、刺黎花、野菊花、刺泡花、泡参花及很多无名小花,3-4月分正是大片油莱花开的季节,大地一片金黄,微风吹来,金黄的波涛在山谷中荡漾,每天晴朗的清晨,群蜂在花丛中,从不疲倦似的来回飞舞,不时的停留在花蕊上,用嘴吸咀着花蜜,脚在不停的卷着花粉,最后两只脚下带着两粒黄色油菜花粉飞回蜂巢,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从早忙到傍晚后归巢。每当秋天开始割蜜,我们带着瓶罐去乡民家中,买来原汁带蜡蜂蜜,隔水蒸上一段时间后蜡蜜分离即可食用。


为方便上班人员,黔东南州决定每逢星期日为赶场日。每当职工发了工资的时候,职工、家属总是每月去赶场1-2次,为一个月的生活付食品,增添花色品种,这也是在地质队时的一种乐趣。离队部最近的乡场有属施秉县的新城乡场,台江县的施洞口乡场及镇远县场。新城乡场离队部较近,需走二个半小时,施洞口乡场在清水江边,需走四个小时,镇远县场则更远,走路去是不可能的了。一般都是去赶新城乡场,早上准备好一挑箩筐,带上草帽,穿上轻便的解放鞋,八时出发,一般每家都有一个能走长路的男孩相伴而行,那时海晖才7岁,孩子们也特别高兴,一来可以照看买好的东西,又可在场上玩玩,买些好吃的东西。赶场的小路有很长一段沿着马坪小溪,小路来回穿梭于小溪二边,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来回涉水有21次之多,采水而过脚一直是湿漉漉的。冬日早上寒气袭人,需多穿些衣服,不停的上上下下坡,走着走着人感觉热呼呼的,尔后汗水逐渐湿透衣衫,说明离场坝不远了。十一点左右到场上,在小饭店饱餐一屯,这时场上已人头赞动,逐渐登场,登场后人挤人场面己近中午十二时,卖的已占好自已的位置,买的不断来回走动,物色所需东西,买好一样便放入小孩照看的箩筐中,在场上东转、西转二个余小时,装得满满的两箩筐,有鸡蛋、鸭蛋,活鸡、豆腐、蔬菜,不同季节的水果,如核桃、柿子、柚子、橘子等,这时所带之钱也所剩无几,一般花30元左右,在下午二点离开,走上回家之路。肩上挑一担,加上又是缓缓的上坡,越走觉得担子越重,上坡时一步步的慢慢往上爬,到达一平台,坐下休息片刻继续前行。这时家中也在估计着亲人回家的路程,家中先把饭菜烧好,出门带上了开水和点心,根娣和女儿春晖一道,坐在一个能看得最远的,而又熟习的小山包上,注视着我和海晖的出现。我们也把目光投向了那熟习的小山包上的身影,渐渐放大看清楚了,自然又也就加快了脚步,一路欢笑走向他们身边,这时挑在肩上的担子也觉得轻多了,天色也渐渐灰暗下来,不知不觉的已是六点了,回到了温暖的家中,洗好澡吃完饭,觉得一身轻松,这就是地质队员赶场一日的真实而又生动写照,这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无法体验到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乐趣,这就是平平常常的生活!每月一次,从不间断。


地质队职工中,带家属的普遍都喂上1―2头猪,这样解决了家中的经济和食用,那个年代莱油、猪肉都是定量供应的。猪食的的糠、苞谷全是用双肩,翻过一座座高山去塘珠、施洞口、老和尚、江元哨、登板、水花等乡寨采买后挑来,流淌着无尽的汗水和艰幸。在乡场买上一头小猪,需喂半年以上,听他们讲述喂猪的经验,先长架子喂粗饲料,在要宰殺的前2-3个月再开始催肥,喂精饲料,过了冬至后逐渐开始一户户的殺年猪,这里不知从那里传来的一个吃“泡汤”的规矩,殺猪时只要帮上忙就能参与,一般来说亲朋好友是主力军,那里猪在嚎叫,那里就有“泡汤”吃了,“泡汤”随着年月的变化逐渐走向高级化了,当初的“泡汤”是猪殺好后,切上一块块较肥的肉往锅里煮熟后,沾点辣椒吃点酒饭也就了结,尔后发展成猪肉炒几个菜,猜拳喝酒,一搞就是几小时,有的要办2-3桌,热闹异常。


在队上我也算养了一只猪,发电房的王师傅喂了两头猪,后来转让给我一头,并答应在他猪舍中代养,这一下可好,要去乡下挑糠,一次我随他们去塘珠买糠,从队部一直下坡很轻松,可回来肩上要负重百斤还是上坡,但还是挑回来了,猪一天天长大,宰殺那天很多朋友帮忙,同样也吃“泡汤”,但我的“泡汤”变成了炒菜,大家吃得很开心。


马坪地处分水岭项部,气候四季分明十分宜人,夏日特别凉爽,且蚊虫特少,尉蓝色天空,白云朵朵在天际飘浮,每年天数很多,空气特别清新。春天满坡的绿草夾杂着低矮的红子树,一丛丛分布,冒着嫩绿的新芽,后开出一簇簇白色的小花,田埂边、小溪畔生长着刺黎已绿叶满枝稍,绽开着大朵大朵的粉红色花朵,待到秋天结出黄橙橙的刺黎果,果实富含维生素C,又是制作绿色刺黎饮料和刺黎酒的原料。夏日镇运县城热到35℃,这里凉爽无比,温度才25℃,晚上睡眠还需盖上薄被。秋天山上的草丛渐渐变成金黄,一夜霜降,金黄的草丛上,裹上了一层白色亮晶晶的霜晶,在初升的阳光下散发出七彩的光芒。冬季红子树上的磊磊青色果实,已变成粒粒通红十分耀眼的熟果,每当降雪的时候,在白雪压枝的衬托下,红白分明格外妖娆。红子又称救军粮,相传古代军队,冬季路入荒野,弹尽粮绝,满山的红子填饱了将士肚皮,得以冲出重围,红子它是冬季山雀的食粮,一群群各种颜色羽毛的山雀,围绕着白雪压盖的红子树,来回翩翩起舞,发出清脆的鸣叫声,啄食着一粒粒熟透了的红子。


每当寒冬冰凌挂满树枝,大雪纷飞,一派北国风光季节。寒风吹拂着雾状水气,一阵阵的扑向地面,形成一层又一层的冰凌,当地称为桐油凌,每当地上被冰凌覆盖的时候,地面光滑如镜,路滑无比,行路太难,一不小心弄得人仰马翻,要出门须在脚上捆上草绳防滑,这时的马坪一片寂静,人声、汽车声都没有了,象这种气侯状态,有时长达一周与外界终断联系,这种气侯状态每年冬季反覆有好几次,又多出现在春节前后的三九、四九天,平时家中储存好的生活用品,如粮食、油、蔬菜、鸡鸭鱼肉、杠炭等派上用场发挥作用,寒冷天气,窗外风声嘯嘯,一家人围坐在地炉四周,品赏着滋味不同的火锅,听着当时电视机还未降临的交流收音机或半导体收音机声,播放出美丽动听的音乐和新闻,其乐融融也!


冰凌的天气,成群的男孩、女孩可乐极了,人人拿着自制的木制的或竹制的滑冰板,一次又一次的爬上公路的坡顶,骑座在滑冰板上,往下一溜,顺着坡势飞快飞去,互相比赛,谁滑得最远,弄得个个还汗流湿背,头上冒着热气,都不觉得寒冷,这里已成了天然的滑冰场。


春风轻轻吹拂,每当睛朗的天空,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刻,职工下班,学生放学,晚餐前的一小时,天空中升起了无数五彩缤纷的风筝,有红的、蓝的、白的、黄的,风筝都是各家自已动手扎制的,形态各异,有桃子的、鱼形的、圆的、三角形的、八卦形的和蛇形,但最多的是简单的衣服形,似如天空散放的花朵随风摇摆,有的放飞得很高,只留下一小点踪影,风筝都是在自家屋前放飞,一直到太阳落山的近黄昏时分,风筝一只只被收回来,贪玩的孩子仍不情愿,还想再多放一些时间,但天空已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有繁星满天。


马坪的气候总体是十分宜人的,一般来说夏无酷暑,冬少严寒,但有时也给你来一过下马威,防不胜防。每年的5、6、7月分是暴雨、冰雹多发时期,十年间共发生山洪暴发一次,大小雹灾四次,大雪一次,尤其是1971年7月1日下午4-5时傍晚的雹灾,至今让人难以忘怀。那天白天,天空万里无云,风很小,但天气十分闷热,下午五时后,整个天空一片腊黄,尔后变得灰黄昏沉一片,尔后屯时风声呼啸,狂风大作,雷鸣闪电交加,大雨旁坨,发电房因防雷击而终止发电,顿对铺天盖地,一个个洁白晶莹,表面光滑滑,大小如鸡蛋、核桃和珠粒的冰雹,伴随着巨大雨滴从天而降,高速度的指向亳无抵抗能力的牛毛毡房顶,穿透能力极强,穿过牛毛毡层落在地上还要弹跳几下,马坪所有的房舍都无一幸免,每家的小孩只有钻在床下以防击伤,床上盖上塑料布,不然晚上怎样入睡? 每户家中都是一片狼狈景象,雨雹十来分钟后变为大雨、小雨,雨水从房顶的孔洞顺流而下,家中到处积水,衣服被褥湿漉漉的,这一夜又是何等的漫长,人们被择腾得疲倦极了,也就睡着了。黎明的朝霞迎来新一天开始,灾后的第一天,目睹所有房屋的牛毛毡、瓦片被冰雹打得千疮百孔,树叶被打得精光,农田中的作物一片狼藉。贵阳地矿局得和灾情,速调大量的竹蓆、牛毛毡,全队总动员,一天时间修补好屋顶所有的创伤。


山洪暴发是十分惊人的,马坪地区地处分水岭,汇水面积不是很大,也就十余平方公里,1978年下午四时的一场大暴雨,不到半小时,马坪小溪水,一改往日的清澈和平静,浑浊的黄泥水,夾杂着树枝草根汹涌冲来,屯时溪水上涨4米余,我们在高处山岗上,目睹了这场山洪的起始和消退过程山洪冲走了在小上搭起的一座座洗衣台,冲毁了水泵房下的石坝,卷上了沿河两岸的菜地。


地质队的文娱生活十分单调,那时队上还没有一台电视机,每家都有一台交流收音机或很少的半导体收音机,但每周都有1-2场露天电影,由队放影队放映,他们还要去几个分队放映。


球场上的露天电影要等天黑后开始,孩子们最起劲,老早老早的就将长长短短的椅子摆在最佳位置,但也有一些特殊现象,每家每次总是围坐在一起,尤其是寒冷冬季的露天电影,还要带木炭的烘笼,围坐在一起取暖,更加暖和一点,遇上下雨天,再加上栲贝要轮换走,只好撑着伞看电影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观看毛主席一次有一次的检阅红卫兵的记录片时,栲贝是半夜才到,也就半夜看电影了,文革期间看的都是记录片和八个样板戏片子,记得文革快结束,四人帮倒台时,电影解禁了部分影片,一次要放映红湖赤卫队,由于栲贝从施秉县一路放映过来,这里从黑夜一直等到了次日凌晨三点,但人们观看的心情仍不减低。


地质局组织文艺会演由各地质队抽选节目上贵阳,地质局组织文工团也来101队演出,并搭见舞台,配上灯光布景,平时也开展一些科室蓝球赛。

   地质队里几乎人人都会拱猪的卜克牌游乐,这是101地质队的特色,规定多少积分为一轮,可进行处罚,红桃5、10、K为积分牌,黑桃Q为猪-100分,方块J为羊 100分,草花10为倒翻,谁拿到黑桃Q、方块J、草花10都可一亮牌,表示倒翻,也说明这牌在我这里,看技巧爭夺或避让。四人单打,属明者保身打法,四人打对家,属技巧打法。在发牌过程中依据牌情抢先认定主牌,尔后开始开紧张的拱猪和放羊,打毕一次记下得分,直到一家分满为止。


每逢五一、十一两大节日,各科室都要出大版的墙报,是乎已成为惯例,已在人们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这也是101地质队的特色。墙报的位置基本在每次张帖固定的地方,当然,最佳位置是常会被人抢占的制高点,墙报内容早在一星期前就开始准备,这时懂得美术的人材是最忙禄的了,报头,稿件,排版、美术、抄写,真是精益求精,内容丰富多彩,有诗词,散文,绘画等文艺形式。十多个编排不同的墙报,把山野的节日打扮得更加多采,人们在墙报前欣赏着、比划着,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也泱及小小的地质队,两派斗爭风云突变,一家人也成了两派,朋友同志间互不言语,大子报贴滿了每个角落,夺权斗争你死我活,文攻武卫和镇远连成一片,都说自已是最革命的,每年的地质工作处于无序状态,抓革命,促生产不能统一,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终于走到了尽头1978年。这一年我们全家离开了马坪山区,又回到了贵阳,马坪的岁月却让人难以忘怀。

 


从镇远县开始湘黔铁路伴着舞阳河一路同行向东流去,流经乡镇有蕉溪、罗溪、铺田、青溪、羊坪,流经玉屏县。再东流进入湖南新晃。



来源:矿物岩石古玉的搜狐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