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里才是匠人的摇篮?

 藏玉APP 2017-05-11

  “工匠”这个词,手工业者经常挂在嘴边。下班看看电视节目,“xx工匠”为题的节目这两年也多了起来。片中的老手工业者,很多都在做这类东西:
  
  在寿光市河西村,有个叫王辉峰的老人。他在镇区开了个门头,坚持做杆秤。虽然在30年前,这种工艺维持生活绰绰有余。然而到了电秤时代,两三天也未必能卖出一杆,顾客只剩下一些不愿改变习惯的耄耋老人。
  
  这样的原生态匠人还有很多,但守着几十年前的风骨,未必是真正的优秀工匠。现在的“工匠”行情究竟如何?哪里才是优秀匠人的摇篮呢?
  
  一、乡村匠师难成大器
  
  现在是自然经济的时代,农村的作坊即使有些独门秘诀,也无法形成气候。因为没有各种行会、组织帮助他们,也缺乏更加严格的管控,更看不见大千世界的先进工艺。也许一个小村落,有四五十户在做杆秤,却没有人帮他们改进工艺,更别提村民之间的产权保护。
  
  有人可能纳闷儿,瑞士著名的奶酪,不也是村里家家户户做的么?为什么能够世界驰名?这是极少数现象。全国各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奶酪,这些村镇之间就形成了行会,甚至每年举办大赛切磋技艺,得到政府的支持。这些小小的奶油球,甚至能申请专利。
  
  可见有没有成型的竞争体系,行业的发展会有天壤之别。虽然苏州数千做玉人都在相王弄和十全街,但他们无时无刻都在优胜略汰,和田玉行业得以蓬勃发展。很多老手工艺静静地死于安乐,也是这个道理。
  
  二、手工业发达的城市体系
  
  在我国手工业界有个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即使在“大师”泛滥的今天,这个称号仍然极具含金量。因为从1979年至今,这个称号才评选了6届,一共选出了430位老手艺人。
  
  1979年的初次评选,33位大师有14位出身江浙,所有人都在瑷珲-腾冲线(平分我国版图面积的线段)以东。也就是说,手工业发达的重要条件,一是消费能力,二是市场繁荣。便利的河运条件,有时更能锦上添花。
  
  由此看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才是培养工匠的重要前提。就像十八世纪初的荷兰,它是当时欧洲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所以手工业水平较周边各国,都略胜一筹。直到今年,他们仍然年年办展,切磋着工艺建树,这都是提早城市化的福报。
  
  三、顶级工匠难留民间
  
  我国虽然历史悠久,但传统工匠的地位很是尴尬。上千年的重农抑商,使得他们很受歧视,而且经常被朝廷挤兑。想自由独立地生产,都是很奢侈的愿望。
  
  民间有了像陆子冈这样的神匠,都会被宫廷请去服务。导致最优秀的匠人难以留在民间。解放后也一样,很多民间高手进了国营工厂。很多优秀作品用于出口创汇和献礼,导致最优秀的工匠和手工艺,还是难以留在民间。
  
  幸运的是,很多刺绣、雕漆之类的传统工艺,经过国家扶持,它们被老一辈传承下来,还可以再战几百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佳作,流入百姓收藏的范畴。
  
  原始特色的乡村手工艺,看起来很新鲜,却有点不合时代。更多上乘的工艺,还得在城市体系中发扬光大。有经济实力和竞争的地方,才是优秀工匠的摇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