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脉迷惑知多少,国医大师李士懋讲脉象(一)

 水木年华138 2017-05-11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对脉学有深刻的认识,本文从浮脉未必主表证说方面,论述了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对脉象的创新性的认识和独特性的见解,以期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

浮脉未必主表证说

浮脉轻手而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

《伤寒论》第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浮脉迷惑知多少,国医大师李士懋讲脉象(一)

中医经典

太阳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外邪袭表,正邪相争于肌表,故出现浮脉。

李老师认为,浮脉固然可见于表证,但未必一定主表证,浮脉不是判断表证的主要依据。

浮脉也可见于里证。在《伤寒论》中里证见浮脉的条文比比皆是。临床见到浮脉时,如果排除了表证的存在,就要诊断为里证。

浮而有力为里实证,浮而无力为里虚证。在里证兼有热象的情况下,更容易见到浮脉。

李老师说:“六气化火,五志化火,或气血痰食蕴久化热,热盛外淫,搏激气血外达肌表,脉亦可浮。此种脉浮,均属实证。”

里实证。

邪阻于里,激发气血,正邪斗争剧烈,不但不见沉脉,反而容易形成浮脉。这种情况多见邪气盛而正气也旺盛。如:

《伤寒论》138条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本为痰热互结,应当见沉滑脉,反而见浮滑脉,此为气血旺盛与痰热斗争激荡的结果。不但痰邪阻遏,即使是瘀血、饮邪、食积、结石、虫积等邪气,在气血旺盛的情况下,都可见到浮脉,如:

《伤寒论》第257条曰:“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挡汤。”

如果里热炽盛兼以气血旺盛,则更容易见到浮脉,如:

《伤寒论》第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伤寒论》第221条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浮滑数、浮弦数、浮紧数等常见脉象时,不可简单地误判为表证,大多是痰热内蕴、火热炽盛的表现。

里虚证。

阴血亏虚严重,不能敛阳,阳气浮越导致脉浮;气虚亏损严重,不能安固其位而外越,也可脉浮;阳虚严重,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也导致脉浮。

李老师说:“另一种是正气虚衰,真气浮越于外而脉浮。所谓正虚而浮,当包括阴阳气血的虚衰。阴虚不能敛阳,阳浮于外而脉浮;血虚不能内守,气失依恋,气越于外而脉浮;阳虚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脉浮;气虚者,不能固于其位,游荡于外而脉浮。正如《四诊抉微》所云:‘内虚之证,无不兼浮’。久病脉浮,可有渐浮、暴浮两种形式。渐浮者,或正气渐复而浮;或正气渐耗,真气逐渐浮越于外而脉浮。暴浮者,可见于正气暴脱,真气骤然脱越于外,阴阳离决而脉暴浮,多属回光返照的征象。如《伤寒论》315条曰:‘服汤脉暴出者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