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的时候,做什么才不会浪费

 读书与思考001 2017-05-11

史上最牛的一张图,看清海底1米到1万米都有啥?

一个华科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我是教师,我拒绝!这几天,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师张丽琴写的这首诗歌火了!

大学里该如何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走出堕落的深渊?



最近去各个城市做读者见面会,见到很多年轻人,跟他们交流,无一例外地:焦虑、迷茫、没方向、一无所有、着急……


但,这些“月经式”问题,谁年轻的时候没痛过?





一、从学校到公司,这条路有多长

刚工作的时候,我比现在有个性多了:我老板是区域总监,在她下面的一位大区经理(我非常不喜欢的一个人)让我做一份数据表格。


实际上,每个大区经理都有自己的助理,但他说自己助理太辛苦,让我做。


结果我不服,直接发了一封邮件给他,抄送我老板,把我的岗位说明书发给那位大区经理,跟他说:在我的工作职责里面,没有一条是需要服务你的。



现在想想,当时老板真的挺宽容我的,因为这样一来,她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那位大区经理会以为,我的行为是我老板指使的。


反正,换做是我现在,遇到当年的自己,肯定火冒三丈。


那时候,还经常跟同事一起抱怨:公司培训机制不行,学不到东西;老板不民主,一意孤行;上层不体察民情听不到员工的声音;公司太看重短期利益,不考虑长期发展……


等到后来,自己做管理者,才知道,一个团队的管理、一个公司的经营,远远不是我作为一个初级员工所想象的那样。


有很多文章,批评年轻员工不负责、不会站在老板角度考虑问题。但要我说,这些都没说到点子上,即:从学校到公司,到底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给学校付钱,但公司给你付钱。


所以在学校里,老师为你服务,有义务帮助你学习;但在公司,你是为老板服务,有义务帮他解决问题。


对这个概念的模糊不清,是导致我们在职场屡屡受挫的最大障碍。




因为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知道,应该站在老板的角度,去了解他需要什么,而不是要他站在我们的角度,来关心我们要什么。


我们不应该像在学校跟老师相处那样,向老板寻求答案,而是要主动学习,帮老板找到答案。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浸淫了20年,我们习惯了向老师寻求标准答案。


在进入公司之后,能够多快地抛弃这种惯性,从而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面前,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摸索解决方案,基本上决定了我们最初5年的职场上升速度。


二、焦虑感什么时候才会消失


科比说他见过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我没见过,但我见过上海凌晨4点的样子,因为那时候我还没睡。



不是因为在工作,而是因为我焦虑,睡不着。


毕业那年,在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情况下找工作,所以第一份工作找得不好。


工作三个月后,就发现这个职位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发展。


从此就一直想要逃离,但毕业半年,谁会要你呢?于是经常焦虑、自我怀疑,总会想:我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是不是就要困在这儿了?



还好,一直都在关注外部机会,最后幸运地进了咨询公司。


但马上又开始焦虑,因为进公司之后1个月,全球经济危机就开始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冻薪,甚至在传有可能会裁员。


如果被裁,那就意味着,我毕业1年,得第三次换工作了。


还好,又幸运地留在了公司。但公司冻薪了两年,不能加薪不能升职。


而且,公司还在那年取消了分析师级别,应届生一进来就是高级分析师了。这意味着,我毕业快3年了,还跟应届生的工资一样,职位也一样。


知道消息的那天,躺在床上焦虑得睡不着:


毕业快3年了,事业还停留在起点,还没了男朋友,刚到上海所以也没有好朋友,租房子一年搬了6次家,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



但后来,毕竟还是走出来了,经济危机终究过去了。人生也终于开挂了:


9个月完成别人3年达到的晋升,成为大中华区晋升最快的顾问;


几次在1年内薪资翻倍、带着团队拿比赛冠军、转换到我喜欢的咨询业务线;


买房子把家人接到身边、买东西开始不关注价格、遇到对的人……


当年焦虑的那些问题,如今都一一解决了。


其实,现在随便去问一个年轻人,都会发现,我的经历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这些问题都是大多数人年轻时候的必经之路。


只是,回头再看年轻时候那些焦虑的经历,我唯一想分享的经验是:


在我们应对焦虑的时候,需要学会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意识到工作没发展,就把一切精力放在寻找转行机会上。


经济危机的时候,反正也没法找到工作,就干脆埋头苦干,等到危机一过,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工作顺利之后,再开始考虑感情问题,之前都先放一边;


再次遇到天花板的时候,就尽全力转换业务线。


这些问题,几乎没有哪一个是我同一时间花时间去解决的。


没钱、没男女朋友、没地位、工作不顺、人际关系受挫……这些都是我们大多数人年轻时候躲不开的问题。


但是,当我们把所有问题混为一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奔命、无从下手,脑子里只有“焦虑”二字,一团浆糊。


只有当我们把问题掰开,逐个分析的时候,才会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我们想要的“解决方案”,逐个击破。


现在,我常会对那些看职场鸡汤的人嗤之以鼻。


但倒回很多年前,那时候的自己,面对诸多问题急于一下子解决,又没有头绪的时候,不也曾诉诸鸡汤,试图寻求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以慰藉自己的焦虑情绪吗?


等我们对鸡汤的粗暴答案嗤之以鼻、开始主动思考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认识世界、开始解决问题的时候。


 三、年轻的时候,做什么才不会浪费


线下签售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一个问题:


我现在还年轻,现在的职业未必是以后要从事的,而且时代变化这么快,现在的工作也随时可能被淘汰。


那我现在学的东西,是不是都白费了?我要怎么预测一下,未来10年的情况呢?


这个问题,几乎没人可以回答。


凯文凯利在《失控》里面有句话:所有对未来的长期预测都是错的。


但是,虽然长期无法预测,有些东西是不太会变的。



《人类简史》里面提到,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出从来没看过、碰过、听过的事物。


这种能力让他们得以聚集大批人力,灵活合作,从而战胜比智人更加强大的其它人种。


说白了,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而我们看今天,人类进化到这个阶段,讲故事的能力依然重要,不管你说服客户、说服老板还是说服投资人,甚至做自媒体,都很需要。


所以,不管行业、职业被颠覆成什么样子,有些核心的底层能力是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都用得上的。那么,只要我们掌握这些能力,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了。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未必是将来想做的,也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从功利的角度讲,确实有些事情是会白费的。但我们做以下这些事情,是永远不会浪费时间的:


1、核心能力提升


就像上面说的,核心能力是能够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这些核心能力,除了上面说的讲故事能力之外,还包括:快速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只能够给你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让你提升这些能力,那么就会是一份高风险的工作,因为当某种知识和技能不再稀缺的时候,你就很难有什么立足之本,瞬间回归起点。


而当你的工作能够帮助你提升这些核心能力的时候,即便转换职业,也只是一时下滑,很快就能够反弹上去。



2、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过去给企业做咨询的时候,接触了很多人才研究,这些研究都试图发现: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一些人可以脱颖而出,更容易成功?


最终会发现,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不关键,而能力,有不小的影响。


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我们的天性: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这些。


似乎这是个悲观的发现,因为我们在成年之后,除非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否则这些因素几乎是不可改变的。


既然如此,我们还需要白费力气去做什么努力呢?


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些天性,几乎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比如在我们的社会,似乎外向的人更有优势,因为可以更加快速地跟人熟络起来。


然而,内向的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很少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加倾向于深思熟虑,所以往往在思考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由此看来,任何天性,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了解自己、不满意自己、不想成为自己,跟自己的天性对抗,但没有关系,这些对抗最终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特点、边界和意义。


等到了一定年龄,就会知道,不应该再对抗自己的天性,而是发现并顺应天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最大化自己的优势,成就自己。


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才是我们得以向前的高性价比方式。


3、广结善缘


年轻的时候,要成就一件事情,靠自己苦干就行。


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对事”,比如写好一份报告、解决一个问题、克服一个技术障碍等等。


而随着年龄增长、地位提升,要成就一件事情,靠苦干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工作变得主要是“对人”,比如管理团队、说服客户、拿到投资等等。


所以,越往上发展,你越需要与人交往,越需要更多的资源,越需要他人的帮助。


个人英雄主义,往往会成为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最大天花板。


但人际交往这样的事情,不会是一次性的利益交换,而是基于长久积累的信任。



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计回报地给别人提供一些帮助,你将会在后面几年的人生中,收获意外惊喜。


我自己在几个月前开始创业,现在圈外的课程设计负责人,是我的前同事,一位非常资深的项目经理。


她本身对创业不感兴趣,在做自由顾问,但因为我们课程设计的要求很高,初创阶段又没有足够的钱,所以很难找到适合的人。


她就拿了相当于自己做自由顾问1/10的工资,帮我设计课程、培养我们的课程教练、带团队,丝毫没有犹豫。


我几次觉得不好意思,想要多给她一些回报,她跟我说:“等你做大了再说,我现在还不缺钱。”


然后,最近因为我们产品内测,需要更多的课程迅速上线,她甚至推了报酬丰厚的咨询项目,投入了更多时间在圈外。


我从前极少麻烦朋友帮忙,但这段时间,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感觉自己消耗了前10年积攒的人品。


所以人际交往这个事情,真的是个长期投入,如果在你想用的时候才去培育,是来不及的。



年轻的时候,能多帮别人就多帮,别去计较一时得失,过几年自会发现,“帮助别人”是你在年轻时候做的最有价值的投资。


读完这篇文章,年轻的你就能接受并照做吗?未必。


你们可能会说我是在倚老卖老、讲大道理。然而,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有趣之处,总要自己痛过,才会愿意领悟。


年轻的时候,有的是资本去试错,也应该去试错,唯有如此,才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通过与现实的碰撞不断探索自己的意义,最终走向心智成熟。


还是那句话,只要还年轻,对未来的恐慌、对成功的渴望、对未知的不安、对想要而不得的不甘……这些弯路,该经历的都一定会经历,该焦虑的也一样都不会少,无处可逃。


另一篇:

      为什么你挤不进比你厉害的圈子


01


大学的时候,我们班的考研党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团支书为首的优秀学生们,另一派,则是像H这样的普通人。


判断是哪一派的标准很简单:谁没日没夜在图书馆学习的,就是团支书那边的。


而H们,则是“飞行”模式学习法,想学就学,想在哪里学就在哪里学,万一厌倦了,就停下来浪几天再重新开始。


到大四上半年的时候,H放弃了考研,准确的说,是他们那一群人都陆陆续续放弃了考研。对他们而言,考研的周期太过漫长,太难熬了。


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于是H们像暴风卷过的大海,一浪接着一浪。


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们开始觉得那些拼死拼活要考研的人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找罪受。


但是到了下学期要毕业的时候,他们开始真正着急起来了。


那个时候,团支书们已经拿到了考研学校的面试通知了,即使笔试没过的人也已经拿着一早考好的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证书开始找工作了。


而H们两手空空出去找工作,跟团支书们一比简直不是一条起跑线上的,毫无竞争力可言。


但H是个有点小聪明的人,他觉得自己虽然现在不能有个好前途,但若是能跟那些个“潜力股”们成为至交的话,兴许自己未来也能混得一片光明。


于是他开始试图打入团支书的圈子内部。


但是在两周以后,H很沮丧地跟我说,原本他以为友情是几杯奶茶和几顿饭就能搞定的事情,但是没有想到团支书们的圈子是如此的铜墙铁壁。


“我站在他左侧,却像隔着银河。”这是H对他与团支书关系最形象的描述了。


于是H的计划失败了,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里去了,醉生梦死,却也惶惶不可终日。




0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细细一看你就会发现,H的朋友圈里都是跟他差不多类型的人:目光短浅,放任自由,没有理想,即使有也坚持不了几天,以频繁更换对象和约炮为傲,日常娱乐是k歌泡吧。


再看看团支书的朋友圈,也是跟他差不多的类型:做事有分寸,有远见,有实力,有耐心,对一件事情持之以恒。


他们也会去喝酒玩乐,但绝不因此而消沉懈怠,忘记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一对比就会发现,H和团支书本就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在团支书考会计证的时候,H用“我以后肯定不当会计考了也没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


在团支书考六级的时候,H用“反正没有六级证书也能毕业”来安慰自己;


在团支书考研的时候,H用“我也考但是考不上拉倒反正离毕业日子还长着呢”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


最后团支书该考的不该考的都考了,H啥都没有,还在自我欺骗着:“现在工作那么难找,有证也不代表就能找到好工作。”


殊不知,用人单位看到的不仅仅是有无几本证书的差别,而是一种别人在做事情上比你更持之以恒更有实力的证明。




03


我有一个姐姐在银行工作,一年几十万。


前段时间她带了一个实习的女孩子,女孩刚来,对银行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与新鲜感。


在听说了姐姐月薪过万这件事以后,她显得格外亢奋:“我也要考到银行来工作!这里真是太好了!”


于是女孩回家后买了一大堆银行招聘考试要用的书籍资料,开始准备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大干一场。


但是没过多久,出了一件事情。


两家银行为了争一笔存款而闹起了矛盾,另一家银行派人来姐姐的银行闹事,并试图故意抹黑该银行的形象。


但是闹事的人有点眼拙,找了那个实习生女孩的茬。


结局是女孩和对方大吵了一架,在对方准备找领导来治她的时候,女孩得意地丢下一句话:“我就是个实习的,你找了也没用!”然后飘飘然远去,再也没来上过班。


后来她告诉姐姐,回家以后她就把关于银行考试的书全部都扔了,“我发誓,我再也不想去银行上班了!这些明争暗斗太可怕的!还容易波及我这样的无辜!”


姐姐问她那你以后准备找什么工作,她想了想,说:“我准备去证券公司实习,听说那边环境也不错,待遇也很好。”


姐姐便祝她好运,女孩又说:“嗯嗯,我一直希望能成为你这样的成功女性,当然会好好做了!”


但不到两个星期,姐姐就听说了女孩离开证券公司的消息。


因为她做表格时少算了一个零被上司狠狠地骂了一顿,气不过哭着跑回来了,之后就再也没去上过班。


姐姐说:一开始我就估计她是要放弃的,因为你想拿那么多工资却还想着轻轻松松不做事是不可能的,不管是银行还是证券,每行每业都会遇到困难,都会犯错,都会被误解。如果一遇到事情就放弃,一遇到挫折就退缩,那么你的理想境界永远都只会是你的理想境界,一个你永远都达不到的境界。



04


《庄子·外物》里讲了一个故事: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借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梅,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面大鱼食之,牵巨钩馅没而下,鸳扬而奋鬓。


简化成六个字,就是:放长线,钓大鱼。


“因为跟XX玩得好,所以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先考虑她一下。”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高中里那些认为友谊大过天的女孩子们。


记得我们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班主任特地开班会强调:


不要因为我跟你玩得好,还想跟你在一个班,所以你选文科我也选文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水平来做出理性正确的选择,否则你会后悔终身的。


班主任没有明说的一点是,你现在看重的那些友谊,你以为比你人生更重要,其实是因为你并没有看见到真正的人生。


经历少的人往往最容易目光短浅,所以老师用自己往届的经验告诉你,想要昂首阔步地走,就必须抬起头,看得再远些。

 

“我为什么总是挤不进比自己厉害的圈子里?”无数个辗转反侧的深夜,你都这样问自己。


“那些人明明看起来与我相差无几,明明他们做的事情都很简单,明明我也可以做到的。”


但事实就是,你根本做不到。


那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亦或是虽然简单但需要坚持下来却很难,最重要的是,你给不了自己能坚持下去的信念。


你的大脑在叫嚣着“我好累啊我应该休息了”,于是你的手就情不自禁地点开了微信微博;


你的大脑跟你说着“我受不了了我要爆发了”于是你便大闹一场一吐为快。


因为对知识的输入过少,导致输出的东西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低。具体就表现在大部分事情面前,你看得都不够远。


只能望见面前的人,即使看到的再多,也不及一个看得比他远的人。


而一个人读书少经历少,会造成目光短浅,更加会导致他没有增加知识输入的意识,于是便会构成一个恶性循环,厉害的人越来越厉害,差劣的人只能越来越望洋兴叹。


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将军,哪怕你还是一个小兵,你也要站在将军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那你很快就会成为一名将军。”


作者简介:大芋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