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州鲈烂身病、内脏结节病诊断实例

 水产小卒 2017-05-11

加州鲈,学名为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nides),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太阳鱼科(Cehtrachidae)、黑鲈属(Micropterus),是20世纪80年代从北美引进。加州鲈品质鲜美、抵抗力强、生长快、是一种名贵肉食性鱼类,在我国珠三角区域、山东、浙江、四川等多地都有养殖。随着养殖密度增高和养殖环境的恶化,加州鲈的病害也时有发生,目前已报道主要有烂身病、结节病等。病原主要有诺卡氏菌(Nocardiaseriole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及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等。
  
2016年7月,四川崇州某养殖场加州鲈出现游动缓慢,鱼体发黑、体表出现烂身、皮肤溃烂、穿孔,头部有溃疡、肛门红肿、鳍条出现充、出血症状,发病之初死亡几尾,而后每天连续死亡100余尾,不易控制。为尽早确诊病因,争取防控时间,四川通威紧急采集病样,送往通威水产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展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加州鲈鱼因感染一种气单胞菌所致烂身、结节病暴发。现将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鱼体表多处鳞片脱落、皮肤溃烂出血(图1),头部有溃疡、皮肤穿孔(图2),剖开后肝脏充、出血、有白色结节(图3、图4)、肾脏可见白色结节(图5),肠壁增厚,质地较硬无弹性,可观察到大量白色结节(图6)。


图1 体表皮肤溃烂、出血


图2 头部溃疡、皮肤穿孔


图3 肝脏充、出血、白色结节


图4 肝脏充、出血、白色结节


图5 肾脏白色结节


图6 肠道白色结节

二、实验室诊断
  
无菌环境下,取患病加州鲈,分别从病鱼的肝脏、脾脏、肾脏组织中接菌,在脑心浸液琼脂平板上培养,28℃恒温培养24小时,均生长得到一株优势菌,平板上呈现圆形、光滑、边缘整齐、乳白色、隆起、较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菌落。经染色显微观察,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图7)。同时,16S rD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该株优势菌株属于气单胞菌属。


图7 分离菌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三、结果与讨论

近年来,烂身病和结节病是影响加州鲈养殖生产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加州鲈养殖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目前,已报道的加州鲈烂身病主要由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经实验室诊断,本次加州鲈烂身病,也是由一种气单胞菌所致。此外,我们还从患病加州鲈中观察到较为明显的肝脏、肾脏、肠道等内脏组织中有许多1~2mm左右的白色结节。有研究表明,该结节为典型的肉芽肿,可因细菌感染而形成,由坏死的组织碎片和中心聚生的菌体组成,外面由上皮细胞包围形成。关于加州鲈的内脏结节病,之前国内有报道的是由于诺卡氏菌引起的,但目前也有报道发现了嗜水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可引起海鲈(鮨科)的内脏结节病。此病例中,我们不但发现加州鲈体表多处烂身,还在内脏组织也有大量白色结节存在,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这将为进一步研究引起该病的病原、病理奠定基础,同时也对今后指导养殖实践有较大的意义。

同时,此次病害发病急,经工程实验室诊治后将处置方案第一时间提供给养殖户,作为病害防控处置参考。目前,该养殖户养殖加州鲈病情已得到控制。工程实验室一直遵循的疾病防治理念是“以防为主、快诊早治、合理用药”,对于此类病害的防治重点在预防上。随着对该病害的深入调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推出一套针对加州鲈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和产品,让加州鲈养殖远离疾病、远离抗生素,养出绿色、健康的高品质加州鲈。

本稿为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原创稿件

作者:王浩丞 黄凌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