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4)】

 人生无人 2017-05-11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

* 经典与经学

* 今文经学

* 古文经学

* 谶纬


. 经典与经学

* 经典的形成——六经

* 经典的解释——今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

* 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 今文经学中又分很多派别,如《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颜二家。

*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


. 古文经学

*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 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他曾经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春秋左氏传》博士,但是遭到当时儒生的反对。

*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 谶纬

* 谶与纬

* 宇宙

* 孔子

1. 谶与纬

1.

*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易纬》下)的粗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早在春秋时期就曾出现过赵谶、秦谶,秦始皇时期更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流行。如亡秦者胡也”。

2.

* 纬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四库全书总目题要》卷六《易纬》下),即对经而言,是由儒生用阴阳灾异之说来解释、演绎和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例如有七经就有七纬,易有易纬,书有书纬等。

2. 宇宙

* 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易纬·乾凿度》)

3. 孔子

* 易纬以外其他纬书,大都是将儒家经典宗教化、神秘化,将儒家推崇的帝王、圣人神灵化。例如尚书纬《璇玑钤》说:”尚书篇题号,尚者上也,书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书也如天行也。”这是说尚书具有代天立言的神秘意义,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 春秋纬《演孔图》说,孔子首类尼丘山,长十尺,大九围,在端门受命,上帝派他为汉代刘家立法等等,将孔子描绘成神。


. 思考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 谈谈谶与纬的区别?



第十三讲:王充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建武三年,充生。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之言。其论说始若诡於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论衡·自纪篇》

* 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夫贤圣殁而大义分……各自开门。通人观览,不能钉铨。遥闻传授,笔写耳取,在百岁之前。历日弥久,以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实论》。 ——《论衡·自纪篇》

* 元气

* 自然无为

* 实知与知实

* 性与命


. 元气

* 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气是和云烟相似的物质,是没有意志的。他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篇》)

* 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自然篇》)气的属性是自然”,无为”。


. 自然无为

* 自然与无为

* 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 对感应说的批判

1.自然与无为

*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自然篇》)

* 谓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自然篇》)

2. 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物势篇》)

* 人,物也,而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秉气之元,与物无异”(《辨祟篇》)

* 人之生,其犹水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冰极一冬而释,人竟百岁而死。”(《道虚篇》)

* 然则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虮虱之于人也,因气而生、种类相产。”(《物势篇》)

3. 对感应说的批判

* 天人感应论者抹杀了天和人的差别,鼓吹天人合一”,但是天是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根本没有意志;而人是动物中具有智慧的东西,有感情欲望,因而才能进行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

* 天人感应论者认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是把天当成农夫桑女之徒”了,是完全和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相违背的。

* 天人感应论者说,人君的喜怒能够影响到气候的寒温,所谓人君喜则温,怒则寒”(《寒温篇》)。王充反驳时指出,寒温气候属于自然季节的变化,不是人事所能决定的,他说:”寒温,天地节气,非人所为。”(同上)


. 实知与知实

* 闻见于外

* 诠订于内

* 效验

1. 闻见于外

* 实者,圣贤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圣人知事,事无不可知。……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及其知之,用不知也。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论衡·实知篇》)

2. 诠订于内

* 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薄葬篇》)

* 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同上)

* 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同上)

3. 效验

*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知实篇》)

* 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程材篇》)

* 使材士未尝见,巧女未尝为,异事诡手,暂为卒睹,显暴易为者,犹愦愦焉。”(同上)


. 性与命

*

*

1.

* 王充在人性论问题上,把人性分为三等,有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的人,是中人。

* 认为人生之初所禀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也就有善恶贤愚的不同,他说:”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率性篇》)

* 王充虽然认为人性是天生的,而且天生就有善恶的不同,但是他又承认后天的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中人的作用。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本性篇》)

2.

*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初禀篇》)

* 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命义篇》)

*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命禄篇》)

* 故命贵,从贱地自达;命贱,从高位自危。故夫富贵若有神助,贫贱若有鬼祸。”(同上)


. 思考

* 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 王充的效验思想。

*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第十四讲:王弼

* 王弼(226--249)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

* 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消谈风气,竞事清谈。

* 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万物皆由道而生。强调贵无贱有,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上来论证以无为本。认识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从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出于自然()。用援老入儒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即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

* 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 所谓玄学

* 以无为本

* 名教与自然

* 得意忘言


. 所谓玄学

* 玄学与孔子

* 玄学之演变

* 玄学之方法

1. 玄学与孔子

* 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公問齊由何字,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聖人生知,故難企慕。庾公大喜小兒對。 ——《世说新语·言语》

*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

玄学虽宗奉道家,然其一部分仍以孔子为最大圣人。不过其所讲孔子之学说,已为道家化的孔子了。

2. 玄学之演变

3. 玄学之方法

冯友兰:辩名析理

汤用彤:得意忘言


. 以无为本

* 有与无

* 本与末

* 动与静

* 一与多

1. 有与无

*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四十章注)

* 在王弼看来,任何具体的东西(有),都不能作为另外一个具体东西的本体,更不能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因为具体的东西总有其规定性,是方的就不能又是圆的,是温的就不能又是凉的。因为有其规定性,就不能成为万有共同存在的依据,所以万有的本体只能是无形无象的无”。

* 王弼所讲的无”并不是空无,而是世界万物的无形无象的本体。他曾这样来说明这个本体:”欲言无邪?而万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老子》十四章注)

2. 本与末

*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老子略例》)

*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五十二章注》)

3. 动与静

* 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

世界万物是千变万化的,但对不变来说,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才是绝对的,所谓动”、语”不过是静”、默”的变态,终究要归于静默。因此,人们应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这叫做反本”。

4. 一与多

* 王弼认为,万有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须有一个至寡”的东西来统率它们,世界才有秩序。他说:”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周易略例·明彖》)又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同上)

*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四十二章注)一”也就是无”,用一”来统众”,也就是用无”来统万有”。


. 名教与自然

* 名教本于自然

* 圣人有情无累

1. 名教本于自然

* 王弼认为,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说:”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老子》三十八章注)

* 他认为,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会真正地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同上)

2. 圣人有情无累

*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锺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於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何劭《王弼传》)


. 得意忘言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周易略例·明象》)


. 思考

* 玄学是如何产生的?

* 谈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 如何理解得意忘言



第十五讲:阮籍与嵇康

*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 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晋书·阮籍传》

*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 好《老》《庄》。 ——《晋书·嵇康传》

* 竹林七贤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声无哀乐


. 竹林七贤

* (嵇康)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晋书·嵇康传》)

* 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浚仲为竹林名士 (《世说新语·文学》注)

*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父曜,宛句令。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 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 交,著忘言之契。 (《晋书·山涛传》)

*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祖雄,幽州刺史。父浑,凉州刺史、贞陵亭侯。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晋书·王戎传》)

* 咸字仲容。……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与从子脩 特相善,每以得意为欢。诸阮皆饮酒,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 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 (《晋书·阮咸传》)

*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 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 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晋书·向秀传》)


. 越名教而任自然

1. 阮籍的自然与名教思想

* 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礼法,不亦过乎! (《大人先生传》)

* 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地万物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同上)

* 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故道不可逆,德不可忽也。(《通易论》)

2.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 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 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释私论》)


. 声无哀乐

* 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自己哉?

* 声音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 夫五声有好丑,待物而成耳。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 (《声无哀乐论》)


. 思考

* 谈谈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

* 论述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



第十六讲:裴頠与欧阳建

* 贵无与崇有

* 济有者皆有

* 言尽意论

* (裴)頠字逸民。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自少知名。御史中丞周弼见而叹曰:頠若武库,五兵纵横,一时之杰也。” ——《晋书·裴頠传》


. 贵无与崇有

* 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晋书·裴頠传》)

* 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方以族异,庶类之品也。形象著分,有生之体也。 化感错综,理迹之原也。

* 夫品而为族,则所禀者偏,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是以生而可寻,所谓理也。理之所体,所谓有也。有之所须,所谓资也。资有攸合,所 谓宜也。择乎厥宜,所谓情也。(《崇有论》)


. 济有者皆有

*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 有为已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故养既化之有,非无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也。(《崇有论》)

* 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谓心为无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须于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谓匠非有也。是以欲收重泉之鳞,非偃息之所能获也;陨高墉之禽,非静拱之所能捷也;审投弦饵之用,非无知之所能览也。由此而观,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 (《崇有论》)

* 欧阳建字坚石,世为冀方右族。雅有理思,才藻美赡,擅名北州。时人为之语 曰: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辟公府,历山阳令、尚书郎、冯翊太守,甚得时誉。 及遇祸,莫不悼惜之,年三十余。 ——《晋书·欧阳建传》


. 言尽意论

1. 三理

* 旧云:王丞相(王导)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世说新语·文学》)

* 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吾故以为尽矣。(《言尽意论》)


. 思考

* 比较贵无与崇有思想?

* 谈谈欧阳建的言尽意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