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制结夏安居的缘起

 庸僧如印 2017-05-11

安居,又称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等,是重要的僧伽规制。


佛制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共三个月,为期九十天。在这期间,僧众不得外出行化,必须聚集一处,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专心修道,名结夏安居


安居之义,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结夏。佛陀时代,印度夏季雨期有三个月,出家人严禁外出而安在一处致力修行,称为安居。安居的第一天称为结夏,圆满结束那天,称为解夏。

道宣律师所著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把安居的内容称为“安居策修篇”,从这名字本身,就可以看出安居主要是以策修为主。如元照律师在《资持记》卷上四解释: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随时警励曰策,三业运善曰修。如此定义,虽然诸部广律没有作这样的说明,却也深得律要。


结夏安居的缘起在诸律中的记载大致相同,主要是由于印度每年的雨季,受喜马拉雅山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恒河平原的降雨量大增。河水上涨对云游行脚的出家沙门的生活构成了严重影响。加上雨季外出乞食行脚,容易踩杀虫类及草树的新枝。故此,印度的婆罗门教及耆那教等宗教均有雨季安居的习俗。其中婆罗门教的出家修行者,每年中的八个月以云游的方式行脚于各地,其余四个月的时间,由于雨季的影响,在固定的场所安住。耆那教也有在雨季止住的严格规定。佛教亦沿用了雨季安居的宗教行事。


《四分律》卷三十七载:尔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於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时夏月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蹈杀生草木,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於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夏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断他命根,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此诸释子,而於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断他命根。至於虫鸟尚有巢窟,止住处,沙门释子,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断他命根……诸居士於草木中有命根想。


安居的缘起主要的动力还是因为出家比丘一年三时在外行脚,由于夏季草木茂盛,又古印度的民俗文化“于草木中有命根想”的原故,招来在家居士的诽谤,由此而制定了安居的作法。

安居的意义


第一在夏天行脚容易造成衣鉢坐具等被雨水所漂失:印度每年雨季这时,恒河平原的降雨量大增。河水上涨对云游行脚的出家沙门的生活构成了严重影响。
  
第二是护生:一方面保护自已的生命;一方面保护动物以及草木的生命。因为在夏季树木茂盛而引来许多如蛇等之类的有毒性动物,僧人往树丛中经过难免伤到自身。同时它们也会被我们所伤。
  
第三是令居士生信:在诸律中都提到当时比丘于夏中没有安居,同时还“蹈杀生草木”,引来居士的讥嫌,导致居士对佛教失去信心。
  

第四是克期取证:僧人一年三时行脚,安居正是一个集中精力来修行的好机会,安居期间放下一切事物安心办道,所以在佛陀时代每次安居结束都有许多比丘证道,许多比丘安居期间受益非浅,而向佛陀提出延长时间。特别是当今时代,许多僧人一年到晚比世俗人还忙,无暇修学,长期下去,最后连自已是什么身份都忘了。
  
从现实僧团来看,安居的这种制度太重要了。在这个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在全面改革开放的今天,许多寺院都已成了城市中的闹市。出家人一天到晚要忙于应酬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要经营庞大的寺院旅游事业,要管理寺院,还要做种种弘法、慈善事业。今天的许多寺院管理者,他们和在家人一样忙。
  
长期从事寺院行政事务管理的结果,势必心变野了,人变俗了,烦恼妄想增长了。久而久之就失去自我观照能力,正念再也不会产生作用了。三月的安居,是让长期劳作、运转的身心休息一下,有个缓冲的机会。通过经教的薰习,能把正念提起;通过禅修,培养定力。这样做事时,就能保有良好的心态。在五欲尘劳面前能有定力,不会沉溺其中,为八风所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