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姜春华的学习方法(2)

 威灵仙9998 2017-05-12

 

名老中医姜春华的学习方法(2) 

威灵仙/于郑州

(本图书馆方剂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后使用)

  我对于学术没有偏见,尤其是对于中西医没有门户之见。认为这两种医学都是面对着病人,我们的医学知识只怕是少,不怕是多。《扁鹊传说》“医之所病病道少。”这是有心肝的话。做中医多一些西医知识有什么不好?只要立足于中医,吸收西医的东西起帮助作用,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前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是用西学不用西药。所以存“遥从”期问,又自学了商务出版的《内科学》。那时西医水平还不高,出版物也很少,今天看来都是些陈旧不堪的东西。抗日时期阅读了日本同仁会的《内科学》和林房雄的《药理学》等,抗战结束后卫阅览了新医进修丛书,除内科外还学了《病理总论》及《物理实验诊断》。我差不多自学完了西医学当时大学的教程,不过同现代医科相比差得多了。自学期间还利用晚上去听课,参加西医进修班的学习。
   我从陆先生自学《内经》全书时,先看王冰本。
有许多不可解处,王氏也避而不注。后来取《医部全录·汇注》作参考,因为此书除王冰外还收载了马莳、吴嵬,张志聪诸注可以汇参,但仍觉得有些地方牵强穿凿。
   我因要读快读多,以致常象老杜之“读书难字过”。但对于《内经》属精读类,不得不翻字书。找考据家有关周秦著作中的文字考据,虽然要花些时间,可是对某些字搞清楚了而且.也旁通了其他,这是我得益的地方。
   关于运气学说有强调其重要者,所谓“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也有人贬为无用,“学之徒劳无益”。“遥从”讲义说它虽无实用,但不可不知。我起先也不注重,后来看到其他书中淡论这些问题时,才日起了兴趣。我在读《内经》全书时,做过笔记,在某些专题上作了图表。表的好处是将原来分散的集中起来,眉目分清,图的好处是将它的相互关系以图示表达出来。这两法既加深了理解又加强了记忆,我是从整理的方法求理解。我学习时不用西医知识对照,因为他们是两个系统,不能用那一系统对照这一系统,而是纯从原书的系统理解。心知两个系统,这点经验很重要,对于西学中来说更为重要。
   我少壮时看病,凡日问诊过的病人,入夜查阅前人治验。今日治疗如果有效,可依前处理,如果无效,就考虑前人方法可取之处。也查考西医对这个病的认识,参照印证。我体会在应用时的学习比平时泛泛的学习记忆得更好。抗日战争爆发,四郊县人民拥入租界(上海原有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避难,扶老携幼,檐下拥挤不堪,露宿冷食以致疫疬流行。当时有肠伤寒、斑疹伤寒、回归热、肺炎、疟疾、痢疾、天北等,由于治疗要求,我复习了现代急性传染病的知识,翻检了古代的天行时行瘟疫、温病专著,自《肘后》、《千金》、《外台》、《瘟疫论》到叶,王、章、吴诸家温热学说并各家温热医案,以搜求“瘟疫”的治法。我对那些理论和方法,通过临床实践,稍微有些体会,知道了中医治疗温疫的长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看医学没有实践或实践不足,只能说是有些书本体会,没有发言权。解放以后我们在医院里看不到急性传染病,偶尔下乡巡回医疗,还可能看到一些“温病”。
   在抗战期间,担任丁余无主办的中医专科、时逸人主办的复兴中医学校,朱小南主办的新中国医学院教学工作,教的是《伤寒》、《金匮》,《药物》等课。为了教好课不得不先学好。每备一堂课,先是搜集各方资料,二是充分理解,三是融会贯通,四是使之条理化。取材宁可多,用时宁可少,主要是“精”。
我后来多年在中医提高班、西学中班以及各种讲座讲学,原则都是这样。用功的准备不但有利于学者,对本人来说也得到提高,是输出、也是输入。教人认真,也就是自学认真。
从方药主治及配,五行规律
 年青时看成《注解伤寒论》卷首图表有标本问气等,看不懂,认为伤寒难学。后来看陈修园的《浅注》文似易解,但碰到标本问气又觉得玄了,张令韶的书也是如此。看《伤寒论》白文不觉得玄,是部朴实的书,可是它给注家们搞成了玄学。看了陆先生的《伤寒今释》,觉得解释清楚,有独特之见,怡然理顺,涣然冰释。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看方有执《条辨》,张璐、程知、魏立荔、舒驰远、柯韵伯、徐行、程应旄诸家,并涉及近人黎此留《伤寒论注》、谭次仲《伤寒评志》、圈德润《伤寒论评释》,日人丹波《辑义》、《述义》以及山田氏《集成》等。在阅读过程中,看到涂灵胎《伤寒类方》和东洞吉益的《药征)),觉得他们的方法是由综合到分析,又由分析到综台,如把桂枝汤证集在一起,进行综合,得出桂枝汤整个的适应范畴,其他汤证也这样,如附子,把凡有附子的方子列在一起分析,是附子所主证,用笔圈在字旁,再加综合,得出附子治脉沉微或欲绝,恶寒或背恶寒,四肢厥冷,嘱汗不止,身疼痛,总括起来是强心镇痛。在汤证和主治的基础上对于药物的配伍作片也进行了分析,譬如麻黄配桂枝、配附于、配石膏、分别各药配伍的不同,治疗的病情不同。掌握了这些配伍法则,在临床时就能灵活配伍应用自如。我认为掌握仲景配伍的规律,最为重要,以此规律配方,即是仲景方;后世各方配伍方法多从此出,虽然药物不同,其理致则同。仲景书中有些难解之处,后人勉强解释,穿凿附会。对这些地方,我常从一经整个精神来理解垒书精神,或从临床印证,也常从现代医学来理解。

 

欢迎你进入威灵仙的360个人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