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以“气”为上的美学思想

 砚耕迂叟 2017-05-12
气,在甲骨文中,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本义为云气,这是外象。现代物理学的分析正在一步步接近“气”的本质,一种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气”的本质是超微粒子及其场。人类通过观察天体的运行、自然的变迁以及人体的生命特征等发现,有一种螺旋式的宇宙场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气”!
  哲学上的“气”是万物的本质,是生命的基础和条件;它永远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化生出各不相同的事物,从而对意识领域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
  《易经?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气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正气。” “气”在这里又指主观精神。
  中国书法之“气”,是附着于笔画、结体、行间、谋篇乃至布白之间,对人的视觉构成冲击,与审美经验产生共鸣,从而震撼“第六感觉”,获得审美愉悦的一种“场”。
  传统书论中,庾肩吾在《书品》对中国书法进行品级的划分提到 “工夫”“天然”的概念;孙过庭在《书谱》中用以衡量书法作品优劣的“骨气”“遒丽”;刘熙载在《书概》中也说:“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等等,不管是“工夫”还是“天然”,不管是“骨气”还是“遒丽”,其实质都是 “气”的外现。
  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提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从书法的形体中抽象出一种精神理念:“气”,而且指出这种“气”与天地万物之“道”是相通相达的。后来到了唐代,张怀瑾进一步提出:“善观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所说的“神采”必然为“气”所支撑。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诗进行了二十四种风格的划分,一种风格就是一种“气”态,二十四风格就是二十四种“气”之态。
  “气”是生命!高山仰止之下,给你泰山压顶的就是一种气势!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形和神的统一。古代哲学认为,一切形体都是气或由气凝聚而成,有了气就有了生命,没有了气就没有了生命。
  中国书法的生命在于“气”,气感的强与弱决定了作品水平的高与底。
  古典书学中,一个字就是一个小宇宙,就有一个“气”场;一个字是这样,一幅字也是这样。人们看一个字或一幅字中的“气”,既看点画所组成的墨迹,也看点画所分割的空间,既看黑的,也看布白。黑的是字,白的也是字。古所云:计白当黑。黑的墨迹是由“气”凝聚而成的,白的空间同样充满了“气”。墨迹的形态是在白的空间中才得以显示的,墨迹的摆布和空白的设置,既应该体现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与和谐统一的规律,也应该体现生命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则。既和谐统一又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气贯”,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所要追求的境界。
  中国书法之审美境界所追求的目标是以“气”达乎“道”,得“气”者为至上!
  黄宾虹先生曾讲过“画品分神、逸、妙、能四者,或置逸品于神品之外,或尊逸品于神品之上”。“能”得自然之形,“妙”得自然之趣,“神”得自然之意,“逸”得自然之气!
  这与上所述王羲之、张怀瑾、孙过庭等的书论,及至司空图的诗论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诗、书、画,虽“形异”而“品同”,其审美思想历来都相通!
  中国书法中的“气”者凝聚于何也?我观之有四“气”。一是“笔气”。笔锋行处,点画之内,其轻重、徐疾、浓淡、粗细、长短、刚柔等构成“笔气”。二是“字气”。结体之中,字的肥与瘦、松与紧、险与正、高与矮、收与放、向与背等构成“字气”。三是“行气”。行间布白,严谨与恣意、中正与奇险、典雅与疏野、含蓄与奔放、独立与交错、摇曳与清奇等构成“行气”。四是“篇气”。统揽全篇,若天然古朴、雍容华贵、斩钉截铁、剑戟森严、纵横嚣张、落英缤纷、江海奔湍连绵不绝等,再加上落款与钤印构成“篇气”。
  此四“气”,非经历对中国书法在传统上进行深入的继承与创新,非经历创作实践之千锤万炼、心手精熟无以得。
  凝聚于中国书法之中的“气”,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给你一种“气”场的冲击,或雄强壮美,或纤巧含蓄,或天风浩荡,或老藤挂树,或电闪雷鸣,或风和日丽,或气贯长虹,或涓涓清流等等,中国书法以“气”构成不同的风格,以“气”划分不同的品级,以“气”表现个人的性格、气质、学识和情操, 以“气”体现书法家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启功.启功给你讲书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5年10月第1版.
  [2]张辛等.书法与中国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