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赴义乌考察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人在ll旅途 2017-05-12

    最近,参加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的到义乌考察学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感受很深,深受教育和启迪。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面积1105平方公里,下辖6镇7街道。2007年底全市人口180余万,其中户籍人口70万,外来建设者近110万。去年国民经济总值420亿元(实际数字要大几倍),其中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58.8亿元,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2.507万元,农村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1.025万元,高出浙江省平均水平1/3。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鸡毛换糖”、马路市场起步,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的小商品采购基地,共有42个行业、1900余个大类的42万种商品在这里展贸交易,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 2005年8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目前,义乌市基本形成以商贸流通、物流、金融、会展、购物旅游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并成为主要支柱产业。

    从义乌的成功实践中,我得到以下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自清乾隆年间以来,义乌逐步形成了“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1978年底,出现“马路市场”。1982年9月,义乌县委、县政府尊重群众发展小商品贸易的强烈要求,毅然作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并出资搭建了简陋的市场设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自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1984年10月,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战略,把市场摆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地位,把商贸业作为主导产业。同年12月,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建成。1986年,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建成。1992年至1994年,国家工商局正式命名“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投入运行。1996年9月,一座集商贸、仓储、办公、饮食、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超大型商城——宾王市场投入运行。从此,义乌市场各行业全部搬入大厅式室内市场。2002年9月,作为第五代小商品市场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投入使用。2005年9月,国际商贸城二期全面建成。绵延2.5公里、周长6.6公里、营业面积170万平方米、拥有2.5万个商位的国际商贸城,已经成为目前全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商品批发市场,标志着义乌市场发展进入一个从量的扩张向量质并重发展的新阶段。

    义乌经验启示:要善于把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本地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和产业传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辟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充分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发展环境。

    二、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考察学习中,凡给我们介绍情况的同志都交口称赞1984年时任的县委书记。1984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提出“兴商建县”战略,26年来,先后前后有八届,9任县(市委)书记,先后经过8次搬迁、11次扩建,从“马路市场”到“国际商贸城”,始终确立并保持日用商品“小、全、新、特、廉”的商品定位和市场特色,把商贸业作为主导产。对“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未动摇,始终遵循抓市场就是抓经济的理念从未改变,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拓展、业态提升的工作从未停止,真正做到了工作围绕市场转、城市围绕市场建、产业围绕市场育,终于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优势。

    义乌经验启示:正确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坚持班子只当“流水兵”、发展才是“铁营盘”,始终咬住既定方针、目标,坚持不懈,一以贯之,一年接着一年、一届接着一届地抓下去。要坚决摒弃“新官不理旧账”的封建思想,更不可“书记一动,河工重弄”。

    三、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走科学发展之路

    1993年以来,义乌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大力发展与专业市场关联度紧密的小商品加工业,推进工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构筑了“小商品、大世界,小企业、大集群,小产业、大市场”的工业发展格局。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义乌市场引领着日益兴旺的“义乌经济圈”。义乌市场的持续繁荣,推动了义乌本地产品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带动了周边市县乃至全省、全国许多地区小商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义乌以浙中城市群为依托,通过在周边地区设立加工基地,利用周边地区人力资源发展来料加工,有效突破了自身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在义乌市场销售的商品中,30%来自义乌本地,30%来自浙江其他地区,30%来自全国各省区市,10%来自境外。

    义乌经验启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内涵,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走富民之路

    义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到去年底,银行存款余额870亿,百户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28辆。市政府每年投资数十亿元资金,建设了一大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实施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组织了大面积的城市绿化,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的创建活动。目前,义乌市正在大力推进“碧水、蓝天、绿色、宁静”四大工程,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现代化、国际化气息日益浓郁。

    义乌在启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坚持工商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2003年,义乌市制订和实施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编制完成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把全市800个行政村统筹规划为290个社区,实现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农业向企业转变,实现城乡融合,共享现代文明。目前全市城市化水平达60%,农业从业人员下降为30.6%,8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还建有灯光球场和健身场所。城乡垃圾已实行网络化收集、无害化、一体化处理。

    同时,义乌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各类保险已达200多万人次;养老保险已实现企业全覆盖,工伤保险基本覆盖;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

    义乌在一定意义上是一座新兴“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人口,外来人口中有40个少数民族的群众数万人,其中仅穆斯林就有6000多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外商常驻义乌,世界各大宗教信徒在这里人数众多。义乌积极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把“外来打工者”改称为“外来建设者”,逐步使外来建设者在社保、医疗、住房、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享有市民待遇,组织开展“十佳外来建设者”和“优秀外来建设者”评选活动,在全国首开外来职工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和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先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义乌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已多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恶性群体性事件,刑事发案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4.3%。

    义乌的经验启示:要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在关注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人的价值诉求、精神追求、文化需求等各方面需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五、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胆创新

    1982年,党委、政府在顶住重重压力,毅然作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同时,还提出了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税收上优惠、法律上保护等五项扶持政策。1993年当小商品市场已经具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之时,党委及时作出决策,政府果断实行“管办分离”,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

    在推进“兴商建市”的同时,充分发挥商贸资本雄厚、市场信息灵敏、经商人才众多等优势,积极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策略,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大力发展与专业市场关联度紧密的小商品加工业,推进工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构筑了“小商品、大世界,小企业、大集群,小产业、大市场”的工业发展格局,推动小商品集散中心进一步向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的方向发展。

    商贸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凸现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为此,义乌市积极发挥工商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工商业主投资农业领域,建立农业经济开发区,设立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实施农业“强龙”工程。2005年对“三农”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4.6%。城乡统筹:以工哺农、以商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这是义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有力举措。最近,义乌市委、市政府又提出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所到之处,浓烈的宣传氛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义乌的经验启示: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根据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及时提出适合实践要求的政策和措施,不断推进观念、体制、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创新,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努力使我们的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善于把握大局,善于抓住每一次重要机遇,不断在全社会营造创业无止境、创新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六、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以及整个义乌现象的创造过程中,义乌党委、政府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是政府的开明决策,在市场发展的前期,义乌市委、市政府积极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协调解决市场用地和资金信贷问题,推动硬件设施升级换代。二是政府参与市场建设,提升商贸业发展目标,实行“管办分离”后,政府部门及时组建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此作为市场主办者进行市场的硬件建设、配套服务、经营开发和物业管理。同时,政府对市场商位和货运场站的产权等事关市场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实行控股,牢牢掌握市场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权,积极实施市场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市场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整合各类市场资源,提高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家和经商户利用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向工业扩展,以商促工、引商转工、工商联动,发挥“销地产”优势,拉长产业链,发展低能耗、无污染、优势明显、市场关联度大的产业和产品,推动市场与产业、城市联动发展,形成了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两者双向互动、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局面。三是政府积极为市场交易活动提供稳定、规范、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市场在规范运行中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依法规范市场交易,促进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的形成。依法建立健全重点经营商品准入制度、经营主体信用记录和惩罚制度、市场经营主体准入机制,强化案件查处制度。依法开展市场监管,发展联手打假的协作网,实行明码标价和质量监督。如率先实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拍卖制度,率先进行跨地区水权交易,创造性地对市场实行“划行归市、分类集聚”等。

    义乌的经验启示: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决不为所欲为;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抢抓机遇不松劲,遇到困难不退缩,做到清醒坚定有作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导权,适时提出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注:此文2008-03-30 14:27:57发于本人原真名实姓的博客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