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漂九年

 alayavijnana 2017-05-12

北漂六年

北飘七年

北漂八年


早上七点,打开朋友圈,Pack在纪念自己入职腾讯17周年,贴了在赛格科技园办公室里的照片;宁财神在悼念《魁拔》制作人武寒青,写了很长一段伤感的话。进入四十岁以后,人们每天起得越来越早,却又忍不住在下午4点倒在沙发上打盹。


看到人们在朋友圈纪念汶川地震九周年,我才想起这也是我北漂的第九年。


北漂第一年我去了腾讯。那时候腾讯早已经离开了舞蹈教室,保留了赛格科技园的办公室,进入了飞亚达大厦时代。等我离开的时候,腾讯大厦已经落成,就像是一把电动剃须刀矗立在深南大道边上。剃须刀的金属网是一个巨大的钢结构拱顶,里面有个个小广场。站在广场边,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看出去,深圳遥远而渺小得不像真实存在,远处的海接上了头顶的天,其间是永不停歇吹拂的风。


2008年我到腾讯的时候,腾讯还在努力成为一颗参天巨树。极力摆脱低龄化、娱乐化的品牌形象,和外间抄袭的刻板印象苦苦对抗。在我离开腾讯的时候,腾讯已经变成了一片森林,如今更是变成了亚马逊雨林---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曾经想要极力摆脱的低龄化标签,想尽办法未能如意,最后是时光治愈了一切。等到用QQ的小孩子们长大了,腾讯也就不再低龄。相反的,如今的互联网以拥有90后用户为荣,认为那才是掌握了未来。看到这一幕回过头去想一想,世事还真的是变化无常。


同样命运的还有娱乐化标签,当初人人避犹不及。到了今天,唯有娱乐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撑起一家纯互联网公司。无论是游戏、视频还是娱乐新闻,它们的存在意味着汹涌而来的流量和现金,以及基于这种流量和现金之上可以投资和购买的未来无限可能。


兜兜转转,腾讯最后做回自己,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腾讯依旧是一家以通讯工具为核心产品的纯互联网公司,擅长做社交和娱乐,通过服务年轻人把通讯工具升级为网络服务平台最后赢得全民。前有QQ,后有微信。腾讯对于自己是腾讯这一点,不再怀疑。


针对腾讯的诟病在今天也降低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道理一点都不复杂:在3Q大战之前,腾讯在努力求生的过程里长成了一颗巨树,巨树意味着遮蔽了其他树木的阳光雨露,所以千夫所指;3Q大战之后,腾讯开放平台、共享流量,让其他公司也能分享腾讯的用户,赚取利润,于是从独木变成了森林。森林里的物种越多,从腾讯分到的钱越多,腾讯看起来也就越是可亲可爱。腾讯变成森林之后,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因此也能获得更大利益。有大把资金可以用于收购和投资,这时候的腾讯就变得慈眉善目,简直让人抱住了就不想放手,直呼:腾讯爸爸!


腾讯是我北漂的第一站。我在那里亲身经历过在今天称之为历史的东西,也在那里和同事们并肩作战过。我在他们身上目睹过惊人的斗志、创意、牺牲和奉献精神,也赢得过他们的尊重和肯定,并把我视为他们中的一员。因此在离开多年之后始终对他们怀有敬意,对腾讯保持了十分善意。这么多年里,唯一严厉批评过的只有腾讯新闻哥。在《鹅厂的员工都进来看一下》一文里,我说了很多不中听的话。一年之后再来看,恐怕我当初的那些话正在一一应验。


这正是腾讯教会我的东西。如果腾讯是一间大学的话,每个人在其中所学到的东西都不同。在腾讯,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永远不要依仗平台自身流量,以免错误判断了自身能力。进入腾讯三个月,一个人就会本能地学会要推荐位。无论自己做出了什么产品,只要在QQ或者腾讯网上开一个口子,瞬间就可以导入上千万流量。于是,KPI就完成了,个人业绩也就有了,觉得自己厉害得不得了。然后,一旦关闭口子,产品会扑到他妈都认不出来。相反的,如果在腾讯不给流量的情况下,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网页产品能够自生成流量,它也是有生命力的,它才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其实腾讯自己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腾讯当年做QQ的时候,并没有另一个QQ可以导流。


今年是我北漂第九年,突然发现自己和中国影视行业发生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过去的一整年里,我目睹了中国影视行业抽风一样的发展,也在非常局部的领域里观察到许多行业实操细节。和我熟悉的互联网行业相比,这是一个极度原始、野蛮、粗糙和低效的行业。同时,它的不确定性甚至比互联网创业公司还要高,以至于每个人都要信仰点什么,开机仪式上一定要弄个猪头和香烛,成败远远超乎个人努力,看起来更像是命运的随机选择。


在走近影视行业之前,我也是普通观众,也同样抱怨没有好故事。看过一堆剧本之后我才醒悟,当然没有好故事。二十年之内,我们也不会有《九号密室》那样的剧,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那么丰厚的戏剧史和文学史积淀。人们沉醉于大IP的神话,但真正的大IP不超过20部。而且,迄今为止真正赚大钱赚高收视率的,依然是女性频道的作品。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么?唯一的解释是女性观众是看剧的主体,但女性观众并不排斥故事性和文学性,甚至娱乐性也没有问题,《速度与激情》的票房就是明证。归根结底,还是缺乏文学作品,尤其是优质文学作品。是个制片人就想拍《冰与火之歌》,可中国的J.J.马丁又在哪里呢?


整个行业都处在一种奇异的匮乏状态之中。什么叫做奇异的匮乏?就是除了钱之外,穷得一无所有。好的演员、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好的剪辑、好的道具、好的制片,统统都是稀缺资源。对付着什么都能做,关键是对付做出来的东西也能卖,观众也能看,甚至还会大声叫好。有了大量热钱涌入之后,连观众爱看不爱看都不用考虑了,反正有人买单。不是投资人买,就是股市买。有时候我自己都在想:天啊!写公众号,写专栏多辛苦啊,不如搞电影电视剧好了。我又长得那么有说服力的样子,只需要在会议室里坐着不说话,当个吉祥物就好,反正不耽误我收钱。


不过,这样的情况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了,我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影视界的换代已经开始。为什么喜剧不好笑?因为90后的编剧写出来的剧本,是交给70后甚至60后的导演去导,他们连笑点都看不懂,到了现场一通乱改,按照他们熟悉的讲笑方式去执行。于是,大家看到的就是电影院里电视上的春晚小品和相声,里面的梗和表演方式能拍下三斤土来。无它,唯手熟耳,用同样的手艺吃了二十年饭,自然也就不愿意学其他的手艺。但这样的情况不可能永久维持下去,市场会非常残酷而快速地洗掉那些旧人。


在另外一方面,娱乐市场给影视剧制作人下KPI的时代也快到来了。电视台会越来越穷,广告投放会越来越少。比如说Adidas今年就取消了所有电视广告,完全改投网络广告和新媒体广告,因为他们的用户在那里。真正有钱买剧的是视频网站,而中国视频网站眼睁睁看着Netflix、Amazon通过会员赚钱,他们后面IQ高达170的资方是不会再允许他们玩刷流量的游戏的,最终都会变成收费指标考核。什么大IP,小鲜肉,高搜索指数,都是假的。一部剧在网站上播出,有多少用户因此新注册,有多少用户因此付费充VIP,这才是真的。


而且,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统计这些数据并不困难,计算转化率,统计渠道这种活计他们干了十多年了。以往的那种糊涂账很快就没用了,什么观众口碑如何,什么媒体评价如何,什么播放量如何,什么收视率如何,最后都敌不过“收入如何”四个字。观众第一次做到可以用钱投票,喜欢的花钱买你继续上,不喜欢的不花钱让你滚。大潮退去,谁穿着裤子,谁光着屁股,马上一目了然。原先原始、野蛮、粗糙和低效的做法也能活,以后大概是不可以了。影视行业也会体验一下互联网企业的KPI考核,那么,观众距离好电影好剧也就不远了。钱,从来不撒谎。


这就是我在北漂第八年里看到的景象。至于说到我自己,我不天天在这里更新,你不在这里天天看着吗?我们都处在同一个时代里,都处在一样的变化之中。我报告了我所观察到的东西,在我所有的观察里,就是我全部的经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