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干部不妨多一些“逆向思维”

 竺言小聚 2017-05-12

前不久,某地出台了“史上最严”禁酒令,严禁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日饮酒,对违反规定的人员将依纪依规给予廉洁风险迹象记分管理、组织处理直至纪律处分。据说,该禁令的出台缘于某日晚上,当地的“一把手”给辖区内的某书记打电话,这位书记因为在晚餐应酬时喝了三两酒,啰嗦了半天也没有回答清楚“一把手”提的问题。于是,当地纪委就出台了禁酒令规范领导干部的饮酒行为。

上世纪20年代也曾立法颁布禁酒令,理由是酗酒造成了很多家庭暴力问题,酒是犯罪的根源。但从一开始,禁酒令便遇到巨大的阻力。因为贪杯者居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平时只是浅尝辄止,并非酗酒之徒,酒罐子一下完全打破,大家一滴也喝不成,他们觉得有过激之嫌。这些人始则悻悻然,后则人前身后偷饮几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涓滴成河,美国的禁酒大业就难以维持了。

酗酒误事,但酒不应成为误事的替罪羊。罂粟进入烟馆是毒品,是因为有人用它谋利;罂粟进入药店是药品,是因为有人用它造福。是毒品还是药品,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罂粟本身。酗酒误事,追责问责就应毫不手软;如果工作时间之外,亲朋好友聚会喝点“小酒”也要“依规依纪”处理,就显得不近情理。管理者因为有人喝酒乱了性、误了事,而“一杆杆”把喝酒的人全“打死”,这就是一种懒政思维,是一种“暴力”管理,不但得不到出台禁令时的初衷,还会适得其反,引起下属的反感。

要避免“暴力”管理,就应该多一些“逆向思维”。如果领导在台上口若悬河,下属却在玩手机,台上领导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如何禁止下属带手机进会场,而应该“逆向思维”——这个会有没有必要开,自己的讲话是不是废话连篇。同样,如果下属出现喝酒误事,首先该反思的是我们的监督是否到位,追责是否不力,而不是一禁了之。

干部管理中“逆向思维”少了,“暴力”管理就会增多,管理者身上的戾气就会越来越重。班子中就会出现“一言堂”,干部中就会出现“土皇帝”。人人都在高压下工作,个个都在怨气中生活,这样的团队谈何“战斗力”?管理者“逆向思维”多了,才会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才会把团队拧成一股绳,管理的“艺术”才能体现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