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24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腕踝针、浮针及美容针学习班《点击查看》 5月25--27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穴位埋线及泻血排淤疗法学习班《点击查看》 咨询微信/电话:甘老师 13610176631 3、面状全息元 二、人体全息信息平衡对应特点 3、点信息 点信息即是以一个点作为信息对应关系,这个点可能一个穴位,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部位。如合谷穴、足三里等是一个穴位;而眼部、巩膜、口部、脐部都是以一个点为中心,沿着周围排列,其信息呈环状分布。有的根据先天或后天八卦排列方位来定五脏 全息医学诊断学包括多种诊断方法,除望、闻、问、切外,还有运用现代物理学原理的诊断仪如“穴位阻抗测定仪、耳穴探测仪”等,它们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所以在临床上应相互参照应用。 (一) 耳部全息诊法 ①隆起:常见于结节状,大小不一,高出皮肤;亦可见条索状。如结节状隆起,常见于各种头痛;条索状隆起,常见于肩背纤维炎。 嘴唇周围显示的是妇科有关的部位,若嘴唇周围发暗,发黑,则证明有妇科类疾病。人中位置代表子宫,人中两侧代表卵巢。妇科方面有问题的人月经期间禁用冷水,尽量不要洗澡,洗头。可睡前用热水泡脚,可缓除一天疲劳。
(二)足部全息诊法 痛点不等于压痛点不等于病灶
(三)胸腹全息针法: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二、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三、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主治病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胸部挫伤、岔气、肋间神经痛、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急性胃炎、胃痉挛、膈肌痉挛、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胆囊炎、支气管炎、窦性心动过速) 胸穴指压疗法是以手指按压胸部的穴位而治疗疾病的方法。《灵枢胀论》说:“胸腹,脏腑之廓也。”胸廓内藏心肺,为宗气之所。许多经脉与胸部均有密切关系。任脉、手足三阴经、足阳明经均行于胸中。.此外,手太阴之筋“下结胸里”;手少阴之筋“结下胸中”;手厥阴之筋“入腋散胸中”;手厥阴经别“下腋三寸,入于胸中”;手少阳络“注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跷脉“上循胸里”。依据体表与经络内脏相关的理论,指压胸部某些穴位即可治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与主治 胸部侧面穴位 1.胃穴 (1)胃1:位于第5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以病人食指中间那个指关节,即第1指关节的宽度为准,后同)处。抵压肋骨下缘(全部胃穴和腹穴均同胃1)。 (2)胃z:位于第5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3)胃3:位于第6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 (4)胃4:位于第6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5)胃s:位于第6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胃1、2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噎嗝、心悸;胃3~5主治胃痛、上愎痛及胁肋痛。 2.腹穴 (1)腹1:位于第7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2)腹2:位于第7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3)腹3:位于第8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4)腹4:位于第8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5)腹5:位于第9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6)腹6:位于第9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7)腹7:位于第10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腹1~腹4 主治上腹及脐周痛、肝胆疾患、腹胀、噎嗝。腹。~,主治中、下腹痛,腹胀,肠麻痹,肝胆疾患,痛经。 3.腋肋部穴 (1)腋肋1:位于第3肋下缘与锁骨中线交点,抵紧肋下缘向外上方压可取。 (2)腋肋2:位于第4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3)腋肋3:位于第4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4)腋肋4:位于第4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腋肋,主治胸上及腋窝部痛;腋肋2~4主治腋窝及腋窝下部疼痛。 4.背胛部穴 背胛1、2、3、4分别位于第5、6、7、8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抵紧肋下缘向上直压可取。 背胛1、2主治肩胛内及背部痛;背胛3、4主治背中、下部疼痛及软组织损伤。 5.腰腹部穴 腰腹1、2、3分别位于第9、10、11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抵压肋骨下缘可取。腰腹4位于11肋与肩胛内线交点,先抵压肋下缘,后垂直压可取。 腰腹1~4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骶区疼痛、腹痛、腹胀、痛经。 6.背腹穴 位于肩胛岗中点下两横指处,或将病人的手掌按在枕部,同侧肩胛区的凹陷处即是。垂直按压可取。 主治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腹痛、肩背痛、肘臂痛、落枕。 7.腰肢穴 从第12肋端向脊柱引一水平线,与骶棘肌外缘的交点即是。取穴法:手指重压骶棘肌外缘,向脊柱方向挤压,酸胀感传到骶部;或垂直按压,麻胀感传至下肢外侧。 主治腰骶部扭伤、下肢麻木疼痛、腹胀、腹痛。 胸部正面穴位 1.锁骨上部穴 (1)锁上1: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可取。 (2)锁上2:位于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于锁骨的内侧面。取穴法: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滑动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并有颞侧胀痛感;或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 锁上1主治心悸、偏头痛、耳部疾患;锁上2主治偏头痛、心悸、膈肌痉挛(取穴按前者)、肩胛及上肢痛、落枕(取穴按后者)。 2.肩臂部穴 (1)肩臂1:位于锁骨下凹处,锁骨中线外一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取穴法:在斜行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或在斜行肌束的下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尺侧。 (2)肩臂2:位于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一横指,向第l肋按压可取。 (3)肩臂3:位于锁骨与第1肋骨间,在锁骨旁线上,垂直按压可取。 (4)肩臂4:位于第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抵紧肋骨下缘向外上方按压。 肩臂1 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肩臂2~4主治胄臂痛。 3.胸部穴 (1)胸1位于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内侧一横指处,抵压肋骨下缘可取。 (2)胸2位于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侧一横指处,抵压肋骨下缘可取。 (3)胸3位于第6胸肋关节外一横指处,肋软骨上垂直压取。 (4)胸4位于肋弓与胸骨旁线的交点,垂直压取。 (5)胸5位于肋弓与锁骨中线的交点,垂直压取。 胸1~2主治胁肋及上胸部疼痛、肋间神经痛、心悸;胸3~5主治肋弓区和下胸部痛、肝区痛。 4.胸肋8穴:位于第2至第5胸肋关节的下角各1穴,双侧共8穴,手指按入肋间向内上方挤压可取。 主治肋间神经痛、胸闷、支气管炎。 5.剑突部穴 (1)剑上:位于胸骨剑突与胸骨体结合处,向上推压可取。 (2)剑旁:位于剑突与肋弓交界处,向肋弓边缘挤压可取。 剑上主治头晕、前额痛;剑旁主治上腹痛、呕吐。 二、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1.取穴遵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原则辨证施治。如胃痛有肝气犯胃所致者,有脾胃虚弱所致者,前者选肝穴,后者选脾穴、胃穴。 2.胸穴的分布与节段性神经支配有关,故在治疗时,凡遇到胸穴不敏感的或治疗效果不显著的,可不取穴位,在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区内,于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寻找敏感点作为治疗点。原则是:“宁失其穴,勿失其区”。 3.本疗法一般均在患病局部取穴并采用远近相配法。如心悸、常取胸1~3,并配合锁骨上部穴锁Ⅲ等。 三、操作 1.对于急症、重症及胸穴不大敏感者,可用“滑动指压法”。此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刺痛感。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这叫“大幅度滑动指压法”。手指深入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叫“深部滑动指压法”。 2.对于轻症、体弱及胸穴敏感者及小儿,可用“持续指压法”。此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 3.此外为保持胸穴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后可做持续颤抖的动作。一般每次指压7~15分钟。急性病每日2~3次,慢性病每日1~2次,7日为1个疗程,休息2~3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腰肢及肌肉丰厚处胸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棒压迫代替指压。 【主治病症】 一、胸部挫伤、岔气、肋间神经痛 1.用滑动指压法。取胸1~5。 2.用持续指压法。治肋间神经痛效果好。取胸1~5。 二、落枕、肩周炎、上肢麻木、肩臂疼痛 用滑动指压法。取肩臂1、锁上2、背腹穴,配肩臂2~4。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偏头痛、膈肌痉挛。 三、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疼痛 用滑动指压法。取腰腹1~4、腰肢穴。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腹痛、痛经等病症。 四、急性胃炎、胃痉挛、膈肌痉挛 用持续指压法。取胃1~3、剑上、剑旁穴。 五、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胆囊炎 用滑动指压法。取背腹、剑旁、剑上穴,或腹1、3、5胸5穴。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肠麻痹、膈肌痉挛等病症。 六、支气管炎、功能性窦性心动过速 用持续指压法。取胸肋8穴。 【注意事项】 1、指压胸穴应先轻后重,切忌用力太猛,以免因刺激过重使病人难于忍受而影响治疗。对老人、小儿、体弱及胸穴特别敏感者,手法可适当放轻。 2、准确的取穴、足够的指压强度和维持一定的指压时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为了尽快缓解病人痛苦,可用双手按压,或两人对左右侧相应穴位或不同穴位同时按压 医学分享 |
|
来自: xrz笑到最后111 > 《穴位全息图解,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