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全息穴位图解【組圖

 xrz笑到最后111 2017-05-13


近期学习班动态

5月23--24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腕踝针、浮针及美容针学习班《点击查看》

5月25--27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穴位埋线及泻血排淤疗法学习班《点击查看》

咨询微信/电话:甘老师 13610176631


  3、面状全息元
  全息穴区呈面状分布更能形象的说明全息元是人体的投影,是特化了的全息胚。如面部、鼻部、舌部、眼部、耳部、头皮部、手部、足部等都可用全息胚形象的投影其上。其穴区对应即可根据胚胎的姿势形态来分布,呈一一对应关系。其中耳是最形象的胚胎投影,在耳部根据对应关系就可以诊断治疗全身各种疾病。面状全息穴区比较直观,只要对胚胎的躯干、四肢、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的分布相清晰,就可在面状全息元对应的位置上找到相对应的人体躯干、四肢、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投影区。所以,面状全息元穴区分布比较有规律,部位相对稳定客观,易学易记,并且易于操作。



二、人体全息信息平衡对应特点

  3、点信息

       点信息即是以一个点作为信息对应关系,这个点可能一个穴位,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部位。如合谷穴、足三里等是一个穴位;而眼部、巩膜、口部、脐部都是以一个点为中心,沿着周围排列,其信息呈环状分布。有的根据先天或后天八卦排列方位来定五脏
六腑的位子,其原理来源于先后天八卦信息排列秩序上,八卦信息又对应于人体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所以点的信息对应较为复杂,不易掌握。

  全息医学诊断学包括多种诊断方法,除望、闻、问、切外,还有运用现代物理学原理的诊断仪如“穴位阻抗测定仪、耳穴探测仪”等,它们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所以在临床上应相互参照应用。
  全息治疗是指在经络、穴位、全息元穴区给予一定刺激而治疗其对应整体部位的疾病。包括眼部全息疗法,鼻部全息疗法,耳部全息疗法,第二掌骨侧全息疗法,足部全息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

  

(一) 耳部全息诊法
  现代耳全息把耳视为人体的缩影,耳廓就象一个头朝下、臀向上的倒蜷缩在母体子宫中的胎儿,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对应的全息穴区在耳垂或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对应的全息穴区在耳舟,与躯干或下肢相对应的全息穴区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对应的全息穴区集中在耳甲艇与耳甲腔;消化系统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这些穴区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面骸、五官九窍一一对应,耳廓上包含了人体各部位的信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上出现阳性反应,如变色、丘疹、脱屑、压痛等,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和色泽的变化能判断相应脏器的病理改变,可依此来诊断疾病。反之对耳廓全息穴区给予刺激,又可起到治疗相应脏器疾病的作用。
  1、望耳诊病:通过观察耳穴的变色、变形、脱屑、丘疹、血管充盈、病理反应物等用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各种急性病,慢性病的诊断,既可定位亦可定性。
  (1)变色:阳性反应点的颜色与周围耳廓皮肤不同,呈红晕、暗红、白色、暗灰、深褐色等,呈点状、片状形式出现。
  ①红色:有鲜红、淡红、暗红之分。鲜红色多见于急症,痛症;淡红、暗红则见于疾病恢复期或病史较长,如急性腰痛可见腰肾区片状红晕。子宫颈炎伴白带症,可见三角窝有大片红色伴脱屑。
  ②白色:光泽发亮,片状苍白或中央白边缘红晕。多见于慢性疾病,如肾炎可在肾区有不规则片状红晕。
  ③暗灰色:如耳穴区皮肤呈暗灰色,压之退色,常见于肿瘤。
  ④深褐色:常见于慢性病或病愈后耳穴区色素沉着反应。
  (2)变形:相关耳穴区出现隆起、水肿、凹陷、硬结、皱褶等表现。常见于慢性病。   

       ①隆起:常见于结节状,大小不一,高出皮肤;亦可见条索状。如结节状隆起,常见于各种头痛;条索状隆起,常见于肩背纤维炎。
  ②凹陷:可见点状、片状。如点状凹陷见于耳鸣;片状凹陷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状凹陷见于冠心病、耳聋等。
  ③粗糙不平、皱褶:多见于皮肤病。
  (3)丘疹:耳穴上出现高于皮肤的点状丘疹,常见于妇科疾病、急慢性肠炎、阑尾炎、便秘、胃炎、泌尿系感染等。 
  (4)血管充盈:耳穴部血管反应,可见血管过于充盈、曲张,色泽可为鲜红色、暗紫红色等。如扇状血管扩张,见于消化性溃疡,腰腿痛;呈鲜红色见于急性病、痛症;暗紫色为疾病恢复期;血管充盈扩张中间呈条段状中断,见于冠心病。
  (5)脱屑:白色糠皮样脱屑,擦之不易去除。如三角窝脱屑多见于妇科炎症、白带症,肺部脱屑多见于皮肤病。

嘴唇周围显示的是妇科有关的部位,若嘴唇周围发暗,发黑,则证明有妇科类疾病。人中位置代表子宫,人中两侧代表卵巢。妇科方面有问题的人月经期间禁用冷水,尽量不要洗澡,洗头。可睡前用热水泡脚,可缓除一天疲劳


     2、耳穴压痛诊病
  选用直径1.5毫米的探棒作为点压耳穴的工具,用点压法在耳穴相应部位上逐个以相同的压力和时间进行按压,同时比较各穴区的压痛敏感程度,耳穴压痛点在疾病发生后即形成,病情愈重,反映愈灵敏,临床上以急性炎症、疼痛性疾病压痛反应最为明显,病情好转痛点随之减轻或消失。
  3、耳穴电测仪诊病 
  是用电测定耳穴皮肤电阻,当人体躯体、内脏器官患病肘,与疾病相关的耳穴上电阻值明显降低,与疾病有关的良导点和正常耳廓部位有明显的差异电测诊法就是借助仪器获取全息穴位对人体病理信息的反应,把异常的病理信息转化为声、光、数字等方式显示,借以诊断疾病。


(二)足部全息诊法
  足是人体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是整体的缩影,足也具有与人体全息对应的穴位系统。
  人体的各部位器官在足部都有各自的反射区,如果将人体从中线分为左右两部分,双足合并在一起的中线即与人体从鼻尖到脐部所连中线相互对应。中线左右内侧缘的位置对应人体脊椎,外侧缘对应人体上、下肢;脚趾部分相当于人体头颈部,前脚掌部分对应人体胸腔和上腹部,足心相当于人体下腹部,双足跟相当于人体的臀部。
  即足内反射区对应人体脊椎及盆腔器官;足外反射区对应人体肢体及盆腔器官;足底反射区对应人体脏腑器官;足背反射区对应人体面部组织器官。
  1、望足诊病 
  (1)望足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 
  ①红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区发现异常红色,多属对应组织器官有炎症,淡红色为新病;暗红色为慢性炎症。
  ②黄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区发现黄色,多为脾胃虚弱,或疲劳过度,或湿热内停。
  ③青紫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区发现青紫色,多属相应脏腑组织受寒所致寒性疾病或阳气亏虚,或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或体内有瘀血。
  ④白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区呈白色,多属相应脏腑组织气虚,或阳气虚弱,或血虚精亏。
  (2)足局部组织形态学改变 
  足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如皲裂、龟裂、趾间疣、鸡眼、静脉瘤、瘢痕等变化,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诊断相关脏腑组织有疾病。皲裂、龟裂多为供血不足,津液不能布达四末,说明相应脏腑组织功能活动障碍,水谷津液运化失常。趾间疣、鸡眼、静脉瘤、瘢痕说明相应组织器官潜在有机能障碍,或有慢性炎症所形成之痕迹。
  2、闻足诊病
  嗅足气味是在没泡足之前,若足有辛臭味者,多为肺病;若足有恶臭者,多为消化系统疾病;若足有酸臭味者,多为肝胆疾病;若足有咸臭味者,多为泌尿系统或妇科疾病;
  若足有谷气味为脾胃旺盛,谷气外益布达四末的表现。足部有异味是说明体内的废物正在向外排泄,也即说明脏腑功能较差,或患者体内相应脏腑存在疾病,不能把代谢废物从正常通道排泄出去, 足位于人体最低部位,所以从足部排泄出去,其实足成了脏腑功能的代偿,长期有足异味者,即说明患者代谢补偿,代谢废物急时从足排除体外,所以足怪味的患者得病几率较少。
  3、有痛无痛触诊
  (1)有痛诊断: 触诊分为有痛诊断和无痛诊断。触诊只有在病人的双足上反复实践,才会体现出不同的反射区有不同的手下感觉,有些感觉是正常的,而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病理性的,所有的手下感觉都是疾病的反映。所以只有长期进行足部临床按摩,才能悟出手下感觉到底是情况,并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变的程度、时间的长短而体会不同的手感,用不同的手感去诊断疾病。
  疼痛的性质:在对足部全息反射区进行刺激时,患者某一反射区是一种钝痛说明脏器、或组织可能有慢性炎症、或慢性损伤、或虚证。
  若患者某一反射区是一种刺痛说明脏器、或组织可能有急性炎症、或急性损伤、或血瘀,或经络不通,或神经紧张,或病情较严重所致,是新病,是实证。若患者某一反射区是一种胀痛说明脏器、或组织可能有气滞血阻、经络不畅、肝气郁结,水湿内停,或劳损、或慢性损伤。
  (2)无痛诊断
  组织器官不同反应特点:
  在足部全息反射区进行检查诊断时,要特别注重双足反射区上出现的异常现象。除反射区按压后的压痛反应之外,要着重触摸反射区组织异常情况。如:全息反射区出现的颗粒感、块状感、丝状物、条索状感、凸起,以及局部组织变硬、肿胀是否有抵触感,组织是否空虚感或是凹陷,局部组织温度有无过低等等。
  在进行触摸反射区时,不要完全以反射区痛与不痛来判断其相对应组织器官有无病理变化,反射区没有压痛反应,也不能说明某人周身无疾病。主要是靠手感,在恰当的力度下,用手指指腹、指间关节去实施对反射区的触摸,细心体会反射区的皮肤、皮下组织产生的组织变异,进而做出判断。
  不同性质的脏腑组织器官在全息反射区的病理变化是不同的,触到的感觉也不同。根据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反映来诊断其所反应的疾病。一般来说,人体器官中空腔脏器的器官其手下的感觉是颗粒感、砂粒状、条索状,比较容易感觉诊断。比如:患慢性肠炎、胃炎、结肠炎等,在其双足肠、胃、结肠反射区触摸时,即可感觉到有明显砂粒感,或颗粒感。经触诊,为诊断肠、胃的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人体实质性器官在足部反射区上的反应是局部组织失去了正常组织的柔软、弹性,而表现为僵硬、或有条索状物、丝状物、或有块状物,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平衡器官、肝脏、心脏等反射区,手下的感觉即是这种感觉。
  骨骼方面的病变在足部反射区上的表现是僵硬、凸起、沙粒样感觉。如脊柱骨质增生在相应的反射区可以触及到凸起、或僵硬、或沙粒样感觉。
  软组织损伤方面的病变在足部反射区上的表现是僵硬、条索状物、丝状物、或有颗粒状感觉。如腰肌劳损在足腰椎反射区就有僵硬、或条索状物、或丝状物、或有颗粒状感觉。





痛点不等于压痛点不等于病灶
痛点等于压痛点不等于病灶
病灶等于压痛点不等于痛点
痛点等于压痛点等于病灶
痛点不一定是病灶
压痛点也不一定是病灶


1、压痛点的特点:
(1)、是整个软组织疾病中检查、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
   (2)、压痛点出现、形成、分布规律以及消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是诊断疾病的关键。
   (3)、健康人身上存在潜在的压痛点,称隐性压痛点。其表示软组织损伤已经开始,但是程度不同,还未达到产生临床症状的程度,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既可出现临床症状。
   (4)、压痛点主要出现在肌肉、韧带和筋膜上,内脏上没有压痛点。

2、压痛点的定义:指损伤后出现的疼痛点,医生对病人主诉的一些疼痛点施加通常不足以引起疼痛的压力而使病人出现痛感的点称之。通常有异常的剧烈反应,及阳性程度。“( )”表示弱阳性,“( )”表示中等阳性,“( )”强阳性,“( )”特强阳性。

3、压痛点的特性:
     (1)、持久性,疼痛消失后,症状仍可以继续存在。
(2)、放射性,某些压痛点可以出现放射性疼痛。
(3)、有效性,通过各种方式可以消除压痛点而治愈疾病。

4、真性压痛点和假性压痛点的区别:
   ( 1)真性压痛点是软组织原发处损伤所产生的压痛点,而假性压痛点是软组织损伤后引起的相临部位出现的压痛。
    ( 2) 一段治疗时间后,最难消除的压痛点往往是真性压痛点,疼痛比较剧烈者往往也是真性压痛点。
假性压痛点一般不具有放射性,而真性压痛点往往具有放射性。

5、压痛点的分布规律:
肌肉的起止点,韧带在骨膜处的附着点,筋膜在骨膜处的附着点。


(三)胸腹全息针法: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二、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三、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主治病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胸部挫伤、岔气、肋间神经痛、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急性胃炎、胃痉挛、膈肌痉挛、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胆囊炎、支气管炎、窦性心动过速)

胸穴指压疗法是以手指按压胸部的穴位而治疗疾病的方法。《灵枢胀论》说:“胸腹,脏腑之廓也。”胸廓内藏心肺,为宗气之所。许多经脉与胸部均有密切关系。任脉、手足三阴经、足阳明经均行于胸中。.此外,手太阴之筋“下结胸里”;手少阴之筋“结下胸中”;手厥阴之筋“入腋散胸中”;手厥阴经别“下腋三寸,入于胸中”;手少阳络“注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跷脉“上循胸里”。依据体表与经络内脏相关的理论,指压胸部某些穴位即可治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与主治

胸部侧面穴位

1.胃穴

(1)胃1:位于第5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以病人食指中间那个指关节,即第1指关节的宽度为准,后同)处。抵压肋骨下缘(全部胃穴和腹穴均同胃1)。

(2)胃z:位于第5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3)胃3:位于第6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

(4)胃4:位于第6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5)胃s:位于第6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胃1、2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噎嗝、心悸;胃3~5主治胃痛、上愎痛及胁肋痛。

2.腹穴

(1)腹1:位于第7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2)腹2:位于第7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3)腹3:位于第8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4)腹4:位于第8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5)腹5:位于第9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6)腹6:位于第9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7)腹7:位于第10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腹1~腹4 主治上腹及脐周痛、肝胆疾患、腹胀、噎嗝。腹。~,主治中、下腹痛,腹胀,肠麻痹,肝胆疾患,痛经。

3.腋肋部穴

(1)腋肋1:位于第3肋下缘与锁骨中线交点,抵紧肋下缘向外上方压可取。

(2)腋肋2:位于第4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3)腋肋3:位于第4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4)腋肋4:位于第4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腋肋,主治胸上及腋窝部痛;腋肋2~4主治腋窝及腋窝下部疼痛。

4.背胛部穴

背胛1、2、3、4分别位于第5、6、7、8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抵紧肋下缘向上直压可取。

背胛1、2主治肩胛内及背部痛;背胛3、4主治背中、下部疼痛及软组织损伤。

5.腰腹部穴

腰腹1、2、3分别位于第9、10、11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抵压肋骨下缘可取。腰腹4位于11肋与肩胛内线交点,先抵压肋下缘,后垂直压可取。

腰腹1~4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骶区疼痛、腹痛、腹胀、痛经。

6.背腹穴

位于肩胛岗中点下两横指处,或将病人的手掌按在枕部,同侧肩胛区的凹陷处即是。垂直按压可取。

主治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腹痛、肩背痛、肘臂痛、落枕。

7.腰肢穴

从第12肋端向脊柱引一水平线,与骶棘肌外缘的交点即是。取穴法:手指重压骶棘肌外缘,向脊柱方向挤压,酸胀感传到骶部;或垂直按压,麻胀感传至下肢外侧。

主治腰骶部扭伤、下肢麻木疼痛、腹胀、腹痛。

胸部正面穴位

1.锁骨上部穴

(1)锁上1: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可取。

(2)锁上2:位于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于锁骨的内侧面。取穴法: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滑动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并有颞侧胀痛感;或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

锁上1主治心悸、偏头痛、耳部疾患;锁上2主治偏头痛、心悸、膈肌痉挛(取穴按前者)、肩胛及上肢痛、落枕(取穴按后者)。

2.肩臂部穴

(1)肩臂1:位于锁骨下凹处,锁骨中线外一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取穴法:在斜行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或在斜行肌束的下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尺侧。

(2)肩臂2:位于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一横指,向第l肋按压可取。

(3)肩臂3:位于锁骨与第1肋骨间,在锁骨旁线上,垂直按压可取。

(4)肩臂4:位于第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抵紧肋骨下缘向外上方按压。

肩臂1 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肩臂2~4主治胄臂痛。

3.胸部穴

(1)胸1位于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内侧一横指处,抵压肋骨下缘可取。

(2)胸2位于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侧一横指处,抵压肋骨下缘可取。

(3)胸3位于第6胸肋关节外一横指处,肋软骨上垂直压取。

(4)胸4位于肋弓与胸骨旁线的交点,垂直压取。

(5)胸5位于肋弓与锁骨中线的交点,垂直压取。

胸1~2主治胁肋及上胸部疼痛、肋间神经痛、心悸;胸3~5主治肋弓区和下胸部痛、肝区痛。

4.胸肋8穴:位于第2至第5胸肋关节的下角各1穴,双侧共8穴,手指按入肋间向内上方挤压可取。

主治肋间神经痛、胸闷、支气管炎。

5.剑突部穴

(1)剑上:位于胸骨剑突与胸骨体结合处,向上推压可取。

(2)剑旁:位于剑突与肋弓交界处,向肋弓边缘挤压可取。

剑上主治头晕、前额痛;剑旁主治上腹痛、呕吐。

二、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1.取穴遵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原则辨证施治。如胃痛有肝气犯胃所致者,有脾胃虚弱所致者,前者选肝穴,后者选脾穴、胃穴。

2.胸穴的分布与节段性神经支配有关,故在治疗时,凡遇到胸穴不敏感的或治疗效果不显著的,可不取穴位,在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区内,于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寻找敏感点作为治疗点。原则是:“宁失其穴,勿失其区”。

3.本疗法一般均在患病局部取穴并采用远近相配法。如心悸、常取胸1~3,并配合锁骨上部穴锁Ⅲ等。

三、操作

1.对于急症、重症及胸穴不大敏感者,可用“滑动指压法”。此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刺痛感。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这叫“大幅度滑动指压法”。手指深入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叫“深部滑动指压法”。

2.对于轻症、体弱及胸穴敏感者及小儿,可用“持续指压法”。此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

3.此外为保持胸穴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后可做持续颤抖的动作。一般每次指压7~15分钟。急性病每日2~3次,慢性病每日1~2次,7日为1个疗程,休息2~3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腰肢及肌肉丰厚处胸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棒压迫代替指压。

【主治病症】

一、胸部挫伤、岔气、肋间神经痛

1.用滑动指压法。取胸1~5。

2.用持续指压法。治肋间神经痛效果好。取胸1~5。

二、落枕、肩周炎、上肢麻木、肩臂疼痛

用滑动指压法。取肩臂1、锁上2、背腹穴,配肩臂2~4。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偏头痛、膈肌痉挛。

三、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疼痛

用滑动指压法。取腰腹1~4、腰肢穴。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腹痛、痛经等病症。

四、急性胃炎、胃痉挛、膈肌痉挛

用持续指压法。取胃1~3、剑上、剑旁穴。

五、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胆囊炎

用滑动指压法。取背腹、剑旁、剑上穴,或腹1、3、5胸5穴。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肠麻痹、膈肌痉挛等病症。

六、支气管炎、功能性窦性心动过速

用持续指压法。取胸肋8穴。

【注意事项】

1、指压胸穴应先轻后重,切忌用力太猛,以免因刺激过重使病人难于忍受而影响治疗。对老人、小儿、体弱及胸穴特别敏感者,手法可适当放轻。

2、准确的取穴、足够的指压强度和维持一定的指压时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为了尽快缓解病人痛苦,可用双手按压,或两人对左右侧相应穴位或不同穴位同时按压


医学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