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晓刚内心独白之作《血缘:大家庭二号》将现北京匡时2016秋拍

 西木君天很蓝 2017-05-13

无论是八十年代轰轰烈烈的艺术运动时期,还是九十年代初期的波普与玩世现实主义时期,西南地区的艺术家都表现出独有的地域特色。张晓刚是“成名”较早的艺术家,1977-1992年张晓刚在四川美院就读时,就以《天上的云》、《羊群远去》等作品开始为画坛注意。当时的艺术思潮是以社会批判性的主流倾向为主,张晓刚的作品却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绪和对自然的感应,与周春芽、叶永青等人一样,属于乡土绘画中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一脉。

张晓刚在韩国大邱美术馆个人回顾展上和作品合影

虽然较早被画坛注意,但张晓刚真正里程碑式的作品却是后来的《血缘-大家庭》系列油画。在经历了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之后,张晓刚以1993年四川美院举办的“中国经验”画展为起点,进入了全新阶段的创作,也就是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大家庭”系列。也正是这组作品与当时主流而略显同质的艺术拉开了距离,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肖像画的新高。

底色与集体主义众生相

全家福与证件照是当时常见的照相形式,自五六十年代以来照相馆就沿用这种模板化的图式。张晓刚以此为素材,将老照片搬上画布。《大家庭》在图式上模仿了文革时期的家庭合影,那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家人或同学或几个朋友,或坐或站立高低错落在一起,集体目视镜头,表情庄严甚至神圣,衣冠整齐。人物大多以半身像出现,人物的服饰与发型只有几种在当时最常见的样式。

历史中的家庭合影

血缘:大家庭二号》是这时期的经典之作,画中人物身着军装,无论服饰还是姿态均与当时的老照片无异。细看便会发现,在张晓刚的笔下,纪念照中的每个人都是单眼皮,眼睛大而无神,人物表情木讷呆滞,姿态拘谨,眼神空洞又充满恐惧。这是一张集体主义时期特有的脸,是你,是我,是当时的每个人。画中人物变成一个个相似的符号,这也强烈地反映出当时的事实:集体主义只有一张面孔。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二号 1995年 布面油画 190×150cm 估价:RMB 40,000,000-50,000,000

在图像的处理上,张晓刚采用了扁平化的处理方式,摒除了当时比较主流的波普主义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并借鉴了民间艺术中的可用元素。情绪因素与批判力度在波普艺术中是激烈的,而张晓刚的绘画则多了一些克制与平抑,将激烈的情感因素平抑之后形成冷色调、无表情的画面底色,这也成为张晓刚最独特的艺术特色。

爱丁堡“Reckoning with the Past”展览外景

张晓刚在《血缘-大家庭二号》中呈现了一种克制与隐退的姿态:色彩的克制与隐退,记忆的克制与隐退,时间的克制与隐退。画面的冷色调使所有人物都笼罩在记忆和时间的阴影之中,甚至就连人物本身都变成一个个扁平的影子。画面的构图上更是直接采用了老照片的方式,剔除了一切具体性的背景,唯一的背景就是时代。更确切地说,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就是一幅关于时代的肖像。生活在那个时期的所有人都无法摆脱时代环境的影响,无论如何真实地去表现个人,都会在画面中留有抹不去的时代底色,而这种时代底色是灰调的,就像北京的雾霾天,想摆脱却终究无法逃离。

血缘:大家庭三号》成交价:RMB 74,418,000

这幅肖像既是张晓刚个人的,同时又是集体记忆和想象的产物。记忆和想象之间从来都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记忆在很多时候就是对时间的一种想象。而张晓刚作品的意义也正是从这条暧昧不清的界限开始展开的。

孤独的内心独白

艺术史家吕澎曾经说过:在中国最具广泛知名度的艺术家中,张晓刚属于“内心独白”式的艺术家,画面中无处不在的集体与统一,恰恰是那个时代最个人的表达,通过强调集体的刻板与统一,折射出内心深处的抵触与批判。但张晓刚对意识形态和流行文化的批判性不再是一种观念的表达,而是具体化为个人,家庭的历史经历和生活状态,可以说张晓刚真正找到了艺术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切入点,即感觉对象的实在性和具体性。他不是把社会现实和文化状态的感受简单地加以反射,而是通过中国人的具体生活经验向内心追求,以肉身化的深度体验和特征化的综合语言去维护精神的独立性和发出疑问的权利。

1994年,张晓刚于重庆,为圣保罗双年展进行创作

个人是集体的一个投影,这个投影醒目而刺眼。张晓刚在“大家庭”系列中,一个显著的标识是光影或水印似的色斑和红色线条。与其他艺术家追求的写实外光不同,张晓刚画面中的光线诡异刺目,黄色水印与红色线条是其最醒目的标识,后者一般被认为是象征着某种血缘关系,也恰好与绘画的主题相关。黄色的斑点与水印,则更多地象征着个人性,这是每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内在标识,即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或行为特点,这也是很模糊的一种东西,大概与个人隐私或“理想”有关。

血缘:大家庭一号》,成交价:RMB 53,808,400

其实,回顾一下张晓刚的绘画历程就可以发现,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内心独白世界的呈现,无论是早期的《手记》,还是后来的《大家庭》系列,再到2000年以后的《失忆与记忆》,个人性始终依托却不依附于时代背景之中,并且有着越来越凸显和放大的趋势。而通过对时代大背景的反思与批判,个人内心的无解与无奈更加真切,这也与画面中的背景形成反差对照,极权越严苛,个人性越被压抑,个人内心的反叛与抵触也越强烈。尽管《大家庭》系列中的背景褪色、人物冷漠、气氛压抑,但画面中那几处醒目的色彩水印与诡异光线,正是艺术家内心极度抵触与批判的独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