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命对决,高澄的人生大棋,诱饵竟然是侯景?

 半城湖之缘 2017-05-13

上一讲我们讲到高欢死后长子高澄子承父业,继续把持东魏朝政,在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同时,又一改老爹的宽厚作风,变本加厉打压凌辱孝静帝,清洗保皇派,软禁天子,更换皇宫侍卫......

明眼人都不难看出高澄的狼子野心,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而就在高澄紧锣密鼓准备篡位时,发生了一件事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什么事呢?

刺头侯景叛国了。

我们前面讲过在东魏政权中,侯景历来以桀骜不驯、飞扬跋扈而著称,除了高欢没人能压住他。侯景盘踞河南长达十四年,早就形成了独立王国。高欢在世时,这厮尚有所畏惧不敢胡来。高欢病危后,侯景第一时间获取了这个情况,心中开始打小算盘,当高澄写信召他回晋阳时,侯景毫不犹豫地断然拒绝。

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欢病死,虽然秘不发丧。但侯景还是第一时间获取了这个情报,于五天后起兵叛乱,河南诸州纷纷响应。

东魏去年在玉璧之战中损失七万精锐,元气大伤,再加上高欢新死,朝野震恐。东魏两面受敌,形势极为严峻。高澄毕竟是高欢的儿子,临危不乱,一面开出优厚条件诱降侯景;一面派韩轨等人率重兵昼夜兼行赶往河南,企图将侯景堵在河南围而歼之。

侯景仓促之间难以抵抗,急忙以河南六州之地向西魏请降求援。不久侯景扭脸又以河南十三州之地向南梁请降,从这个细节能看出侯景的老奸巨猾,又能从不同的州数上看出侯景对西魏怀有深深地疑虑。

消息传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南梁朝野一片哗然,很多人反对接纳侯景,认为侯景这个羯族酋长绝非善类,如果接纳他只怕会引狼入室。当时在位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崇佛皇帝梁武帝萧衍,老爷子今年高寿八十三,估计连自己姓啥都忘了还在临朝听政。

老爷子晚年痴迷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出家,都被大臣天价赎回,这更是人人皆知的奇观。与其说老爷子宅心仁厚、慈悲为怀,不如说他昏聩胡涂、鬼迷心窍。

老皇帝听说侯景举河南十三州之地来降,不禁心花怒放,打算利用这次机会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所以有心接纳侯景,而当时的南梁权臣朱异为了讨好武帝,也极力赞成接纳侯景。

武帝见朱异也支持他,决定接纳侯景,封他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承制如东汉邓禹故事。

到了武定五年(547年)五月,东魏韩轨大军将侯景围困于颍川(今河南许昌)。侯景在东魏军界打拼多年,非常了解东魏军的底细,对韩轨、高岳等人不屑一顾。他一面备战,一面又割四城向西魏求援,宇文泰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又对侯景非常戒备,他派荆州刺史王思政以救援侯景为名,出兵东魏,夺取河南七州十二县之地。

与此同时,南梁武帝派出的水陆十万大军在武帝侄子贞阳侯、豫州刺史萧渊明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向彭城(今江苏徐州)进发,准备接应侯景。

东魏、西魏和南梁三足鼎立的局面被侯景这么一搅和就热闹了。

一边是侯景盘踞颍川固守待援;

一边是东魏韩轨大军昼夜围攻颍川;

一边是西魏王思政趁火打劫,攻城掠地;

一边是南梁萧渊明兴师动众,大举北伐;

宿命对决,高澄的人生大棋,诱饵竟然是侯景?

侯景叛乱之初,军容强盛,不可一世,加之他对那些东魏同事知根知底,因此非常狂妄。韩轨前来讨伐,侯景骑在马上大骂韩轨是“啃猪肠的家伙”。

老韩,你这家伙不够意思,上次打牌你欠我的钱啥时候还!

高岳前来讨伐,侯景依旧满不在乎,嘲笑高岳的部队兵器装备不错,就是人不怎么样。

一帮人在马背上狂笑不止。

无论是韩轨也好,元坦、高岳也罢,都不是侯景对手。高澄大怒,我就不信没人治得了你!

这时亲信陈元康提醒高澄:

大王,先王遗言给大王留了破侯景之人呀。

高澄想起来了,他说:“我知道,可这个慕容绍宗毕竟曾是尔朱荣余党,我还是不太放心。”

陈元康以慕容绍宗曾向他行贿打听高澄对他的态度为由,极力说服高澄起用慕容绍宗,高澄这才决定起用慕容绍宗为将讨伐侯景。

果然不出所料,当侯景听说慕容绍宗走马上任,出任新一任讨逆军司令时,脸色大变,骑在马上自言自语嘀咕道:

是谁让这个鲜卑小儿(高澄)派慕容绍宗来的,果真如此,大王(高欢)应该没死呀!

慕容绍宗果然不辱使命,在寒山(今江苏徐州一带)击败梁军,生擒萧渊明。侯景固守涡阳和慕容绍宗对峙,侯景这时候也是拼了,组织敢死队杀入东魏阵中,上砍人头下砍马腿,大败东魏军。慕容绍宗感慨道:“从来没有见过像侯景这么难对付的家伙。”

于是当即改变战略,变主动进攻为围困孤城。

两军对峙数月之久,侯景军粮绝,被迫突围。

武定六年(548年)正月,侯景准备逃往南梁,他的部下都是北方人,很多人都不愿意跟随他去南方。大将暴显投降慕容绍宗,侯景的四万大军顿时分崩离析,慕容绍宗趁机发动总攻,侯景招架不住收集八百残兵突围而走。冲出重围的侯景一时竟不知该何去何从。期间宇文泰曾召他去长安,侯景当然不会上当,傻子都知道这一去就变成楚怀王了。

就在侯景的革命事业陷入低谷时,突然转机出现了。

南梁的马头戍主刘神茂一直对南豫州(治所在今安徽寿阳)监州事韦黯不满,此时见侯景到处流窜,心中窃喜,一个借刀杀人毒计冒了出来......

他跑去见侯景,并献上取寿阳的计谋,侯景大喜过望,便依计行事。

侯景带兵来到寿阳城下,自称是梁武帝封的河南王,要进京见驾,成功骗开了城门,侯景一进城便凶相毕露,驱逐韦黯,夺取了寿阳城。

我们知道一个外来降将擅自驱逐地方大员,取而代之,这在任何英明君主那里都是不可饶恕的死罪,都要派兵讨伐的。可梁武帝听到这件事后,不但不责罚侯景,反而顺势任命他为南豫州牧,负责江淮防务。由此可见老爷子糊涂到了什么地步,如此昏聩安能守国长久,台城之祸岂能免乎?

侯景接到委任状后,心中对梁武帝的蔑视也就可想而知了。

慕容绍宗在涡阳一战击溃侯景,高澄闻讯大喜,亲自领兵南下虎牢关、洛阳,于新城大败西魏军,擒获大将裴宽,收复了因侯景叛乱而丧失的河南诸州。

此时东魏丢失的土地只剩下颍川的长社(今河南长葛)还控制在西魏王思政手里,高澄先派慕容绍宗、刘丰生等人率军十万围攻长社,王思政坚守不出,东魏军屡攻不克,高澄一面增兵,一面掘河水灌城。王思政身先士卒,奋力守城,而西魏援军赵贵等人又被挡在南阳,长社内外交困,危在旦夕。

就在长社即将陷落之时,东魏军主帅慕容绍宗、刘丰生和慕容永珍在乘船视察敌情时不慎中伏,三人全部遇难,东魏军士气大丧,攻势减弱,高澄闻讯亲率十一万大军增援,切断西魏军粮道,继续掘河灌城。

王思政力屈计穷,再也无力坚守,本打算自杀殉国。但在部将苦劝之下为了保全一城百姓,不得不投降东魏,高澄大喜,以其忠于职事,礼遇甚厚。至此全部收复侯景叛乱而失去的国土。

再说萧渊明被俘后,高澄对他奉为上宾,希望利用萧渊明作为筹码,向南梁表达和好之意(本来东魏和南梁的关系就一直不错)另一个险恶用意就是离间南梁和侯景的关系,将侯景这股祸水引向萧老爷子,高澄自己坐收渔利,此计不可谓不毒辣。

而高澄选在这个时候向南梁伸出橄榄枝,也可以看出高澄的老谋深算、智慧过人,因为此时的侯景在经过一连串败仗后,要兵没兵、要地没地、要权没权。他最雄厚的资本四万精兵和河南十三州之地全都灰飞烟灭,你说梁武帝收留他不就是看中他在河南巨大的影响力嘛。

如今侯景成了丧家之犬、光杆司令,他对南梁还有什么价值呢?

高澄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主动派人议和,梁武帝也积极回应,双方使节不断,关系逐步升温。

侯景不干了,你们这帮家伙在搞什么鬼!

害怕南北和议达成后自己被出卖的侯景上书梁武帝诉苦:

陛下和高氏和好,俺老侯咋办?宿命对决,高澄的人生大棋,诱饵竟然是侯景?

梁武帝信誓旦旦向侯景保证不会出卖他,让侯景放心好啦。侯景怎么可能放心,为了自保,他又上书梁武帝请求与南朝王、谢高门大族女子通婚,企图借此混入南朝上流社会,摆脱自己羯族酋长的身份。

众所周知在两晋南北朝历史上,王、谢、桓、庾四姓号称“四大家族”,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一旦和这四家之一结亲,马上跻身上流社会。

梁武帝虽然老糊涂了,可在这件事上却清醒的很,他委婉地回绝了侯景的请求。

王谢门第太高,不如退而求其次,向朱、张以下门第试试如何?

侯景恨恨地说:什么门第,总有一天俺要把江南美女全收做奴隶!

梁武帝的态度进一步加重了侯景的疑虑,而这时候建康又传来了梁武帝准备和东魏议和,用侯景交换萧渊明的小道消息。

侯景一开始还不相信,认为萧老头不敢出卖他,谋士建议他试探一下梁武帝的真实态度。于是侯景伪造了一封高澄的书信送到建康。

也有人说这封信确实是高澄本人写的,企图用反间计离间侯景和梁武帝的关系,让他们自相残杀,最后高澄出来收拾残局。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无论信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就是梁武帝看到了信,还写了回信。

侯景在信里以高澄的口气说东魏愿意用萧渊明交换侯景,以恢复两国的友好邦交关系。

梁武帝不知是计,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反对议和,说侯景势穷来投,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对待他呢?如此岂不冷了北方义士的向化之心。何况侯景是北方猛将,岂肯束手就擒。

权臣朱异这时又站出来支持和议,说侯景众叛亲离,惶惶如丧家之犬,以数百残卒来投,擒之乃一使节之力耳!

由此可见朱异的耳目闭塞到了什么程度,侯景来时确实是八百残卒,但他在寿阳休整扩军,如今早已东山再起,岂可小视!

梁武帝果真是老了,他听从朱异的建议,回信道只要东魏早上送回萧渊明,他晚上就送回侯景。

侯景截获回信后,诸君可想而知他的愤怒程度,侯景勃然大怒,怒骂道:

我早就知道这老头薄情寡义,心肠黑得很呐!

心腹谋士王伟也不失时机的火上浇油:

是坐以待毙还是开创大业,大王该决断了!

侯景考虑再三,决心起兵反梁。宿命对决,高澄的人生大棋,诱饵竟然是侯景?

武定六年(548年)八月,侯景于寿阳起兵反梁。十一月渡江包围建康。次年三月建康陷落。五月,86岁高龄的梁武帝箫衍饿死于台城,这就是南朝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

当然这已经属于南朝史范畴了,不在我们的计划內,就不过多讲了。

侯景起兵后,高澄心情好极了,他密切关注南梁政局变化,并及时出兵江淮,夺取南梁长江以北23州之地,将东魏疆域从淮河以北推进到长江以北。此举也奠定了后来北齐的疆域范围。

说实话在开疆拓土方面,高澄的功劳远大于高欢。因此在武定七年(549年)四月,也就是梁武帝饿死台城前一个月,高澄再次升官了,以大将军兼相国,封齐王,加殊礼,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些礼遇在古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了。

历朝历代的权臣在篡位前最后一个环节都是加殊礼,而此时的高澄还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就做到了这一步。

权力巩固了,失地收复了,击退西魏,打跑侯景,夺取江淮。好啦,该忙完的都忙完了,下一步就要问鼎大位了。

高澄从前线回国后便天天召集亲信商议篡位一事,就在他们紧锣密鼓策划阴谋时,一件突发事件再次打乱他们的计划,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高澄的运气实在不怎么好,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文/东篱把酒: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

喜欢看历史文章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头条号:东篱文史书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历史上发生的趣闻琐事,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