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佳士得2017春拍龙泉窑瓷器析

 瓷师彭老 2017-05-13
广州龙泉堂2017-05-09

香港佳士得2017春拍即将举锤,老窑部分,龙泉窑占比重最大,共有18件,引起了藏家们的关注。

龙泉窑瓷器越来越受到追捧,价格逐步上扬,这是意料中的事。一方面,收藏群体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对古陶瓷审美逐年提高,在这种氛围下,价值回归是必然的;另一方面,近十年来,国内及藏家随着对龙泉窑的探讨和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以前的一些国外机构对藏品的研判偏差也看得越来越清晰。本期讲坛,本人将对龙泉窑瓷器作一个全面的解析,见仁见智,抛砖引玉。

我对这次佳士得春拍龙泉窑拍品大致作了一个总结:元明唱主角,宋元收尾。但這尾收得有些不好看,甚至存在误判!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拍卖公司尽善尽美,但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必须明鉴,无论对哪一方都是有益无害的。

话入正题,我们逐一进行分析研判:

(一)

(图1)标注为明初龙泉青釉拱花缠枝牡丹纹石榴尊。

这件被称为尊的拍品无论是釉色及工艺,堪称上品,尊身的浮雕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在颈部已经出现了流行于明早期的三刀工雏形。应为元中晚期大窑岙底产品。此藏品标为日本私人珍藏,分别出现在香港2007年5月29日及伦敦2014年佳士得拍卖台上,这次估价为300万-500万港元,超过估价成交当属大概率。原因如下:

一是曝光率高,知名度大;二是器型独特,具备稀有性的特点;三是拍品本身工艺、釉色、开门度都非常到位。而且,不排除元官的可能

(二)

(图2)标为明洪武龙泉青釉菱花式大盘。

(图2-1)

(图3)标注为明永乐龙泉青釉大盘。

严格意义来说,这两个大盘应为洪武-永乐。据《大明会典》记载,龙泉烧制处州官窑为洪武二十三年。洪武时期烧制的官窑普遍釉色偏青黄,而青翠釉色多出自永乐以后,永、宣时期多为成熟流畅的三刀工,并烧制五爪龙工艺的盘子,直径在34-36厘米之间(图4、4-1),

(图4)

(图4-1)

当然素面工艺也少量存在。这两个大盘素工及釉色符合永乐处州官窑特征,素面工艺也经常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器物上,像这个时期的处州官窑梅瓶均为素面。62.2cm的菱口大盘,估价300万-500万港元估价应为正常,58.7cm的素面大盘150万-250万港元也属正常范围。

(三)

(图5)标注为明洪武龙泉青釉金玉满堂折技花果纹菱口大碗。

(图5-1)

标注为洪武是值得商榷的,碗内三刀工艺特征已经偏向明中期特点,外侧仍然为早期特征,洪武口沿流行作回字纹饰,此碗内外均没有体现这种工艺。洪武烧制的大碗口沿不作回字纹饰确有存在,但工艺特征和釉质配方均有所不同(如图6),釉色偏青黄,工艺术流畅度也稍逊(如图6-1)。

(图6)

(图6-1)土耳其托普卡普博物馆藏

这件拍品大碗,我们认为是永宣烧制的处州官窑。《明实录》记载,处州官窑终于明天顺八年。估价90万-150万港元偏低,实际成交价估计会超过这个估价范围。其理由:一、碗形独特、直径超大,釉色上等;二,这个时期的产量较低,存世量较少。

(四)

(图7)标注为洪武青釉划花栀子纹玉壶春瓶。

这个瓶子的划花工艺为明中期流行(如图8)

(图8)

这种刻花纹饰,带有浮雕感,明洪武并没有出现此类工艺,整体图案比较松垮、流畅度也稍逊。因此,应该说是明宣德后的产品比较严谨,定位处州官窑显得很牵强。当然,高度33厘米的美釉玉壶春瓶估价只有90万-150万港元应该就是这个原因,这里要为佳士得的鉴赏团队点个赞!当然,标注洪武有诱入官窑之嫌。说明了,又不明说,这个套路你懂的。

(五)

(图9)标注为元龙泉青釉贴花双龙戏珠纹折沿大盘。

此件如果要更专业标注朝代时期,应为元早期。此类大盘是元早期的大宗商品,分别销往欧洲及东南亚,展图未展示圈足。这个时期的大盘按纹饰分以三类为主:荷花纹、龙纹、双鱼。圈足为向内斜的特征(如图10)。

(图10)

朝代、时期、产品性质非常明确,估价50万-70万港元有充分的理由:一是直径在42.3的外销此非常罕见;二是双龙戏珠也非常罕见,相比单龙纹饰要生动得多;三是釉色在外销瓷中为上上品,以上这三个条件足以支撑这个估价!

(图11)标注为元龙泉青釉贴花腾龙戏珠纹折沿盘。

直径35.7cm,这个龙盘相对产量较大,是典型的元代早期外销瓷,在元代早期的沉船上已经发现很多,这个题材和口径是典型出口器,烧制量非常大,在大窑的岙底丢弃的残件颇多,但内销及出土却不多见。釉色釉光均为上品,40万-60万港元的估价比较合理。

(六)

(图12)标注为元青釉敛口碗

(图12-1)

此碗为元中期产品,大窑岙底烧制,同时期的产品外侧有做细刻莲花纹饰(如图13)

(图13)

(图13-1)

碗形及直径均差不多,朝代时期定位比较准确,形釉皆佳,32万-48万港元估价合理。

(七)

(图14)标注为明洪武龙泉青釉缠枝莲纹杯托。

从纹饰及刀法来看,断代没有问题。在对大窑枫洞岩明代处州官窑的考古发掘中,这类器物没有定为官烧,目前只能定位为龙泉窑明早期民窑细路精品瓷。虽然是个缺件,但无论从工艺和釉色、稀缺度来看,都是对得起16万-22万港元这个估价的。

(八)

(图15)标注为南宋龙泉官窑青瓷八棱瓶。

(图15-1)

这件拍品是日本藏家于1983年购入。类似龙泉溪口的白菜瓶。

1、从瓶形上来看,修长、小奢口,这个造型无论在溪口瓦窑垟及溪口周边窑头均无发现烧制,瓶口与瓶身比例失调,不符合南宋带花口瓶类的审美。我们选取遂宁宋瓷博物馆的白菜瓶及湖山窑白菜瓶作对比,(图16、17为溪口南宋产品、图18为南宋湖山窑产品)

(图16)

(图17)

(图18)

由上面三张图看,无论溪口还是湖山,白菜瓶的大致造型是基本一致的。无论开片和不开片产品,外形上没有大的区别,這两个窑口的白菜瓶是南宋龙泉窑典型标准造型,南宋时期大窑及金村不烧制白菜瓶。

二、从釉及开片上来看,釉面反应出来并没有经过多次釉素烧的工艺,开片也没有任何“浅白纹、白圾碎”的走向和力度。

此件拍品,在网上早已引起相当多的非议。我们判断,此瓶比较符合明清景德镇仿制的“哥窑”,特征从釉及开片性质,更接近于清以后的工艺品。

(九)

(图19)标注为南宋龙泉窑双凤耳瓶。

从瓶形及凤耳造型上来看,瓶颈双凤部分过于拥挤,上下比例和元代早期-中期产品一样,与南宋产品有一定的差别,南宋高峰期的凤耳瓶线条流畅,双凤力度强劲(图20、21南宋高峰期)

(图20)

(图21)

(图22)

(图22南宋晚期),南宋晚期与松阳博物馆藏凤耳瓶基本一致。通过比较,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其中的差别。此瓶在断代上是值得商榷的,严格地说是元早期-中期凤耳瓶。在鉴赏界,南宋晚期与元早期归于同一期文化,工艺上非常接近,是南宋龙泉窑瓷器文化的一种延续。此瓶高度为17cm,是宋晚-元代的流行高度,烧造窑口为大窑岙底。对于这个时期的产品,估价80万-100万港元略高,但考虑到佳士得的品牌效应,能勉强接受。

(十)

(图23)标注为明16世纪龙泉青瓷兽耳衔环玉壶春瓶一对。

这类龙泉窑瓶子俗称挂环瓶,出现在南宋晚期,明代比较流行,无论大小造型,全部是玉壶春型。

(图24)

(图25)

(图26)

(图24南宋晚期溪口挂环瓶、图25溪口窑元代挂环四季花卉瓶、图26明代中期挂环瓶),对比从宋到明的挂环瓶,可以看出,兽耳的变化规律,是越往后越简化,到明中期已经不见兽耳了。佳士得的断代为16世纪,从造型及工艺上来观察,我们认为误差是比较大的,16世纪为明代嘉靖年间,这个时候大窑已经停烧,但从釉质和工艺上来看,为大窑产品无疑。兽耳虽不生动,但清晰可见,应该为明早期大窑岙底产品,高度30.2cm,为此类瓶子中的超大型,不排除定烧的可能。其中一个釉色灰青,60万-80万港元的估价应该说不贵。

(十一)

(图27)标注为明十五世纪龙泉窑青釉鱼耳炉。

也就是明早期至中期。这个断代比较准确,双耳鱼化龙为典型大窑产品,严谨的名称应该是簋式炉,断代准确、定位清晰,唯独形制不够好,重心偏高,这个时期大窑簋式炉普遍流行鼓肚、颈部过渡直立,给人稳重的感觉。这个时期这样的釉色为上品,估价40万-60万港元略高。

(十二)

(图28)标注为南宋龙泉青瓷冲天三足鼎式炉。

因个人所得资料有限,仅从单张正面展示照片看,为赝品,因此不作评价。

(十三)

(图29)标注为明初龙泉青釉缠枝莲纹碗。

朝代时期定位准确,性质比较含糊。该碗未标注直径,但看图直径不会太小,如果直径超过25cm就是漏。

此拍品图案与景德镇同期官窑相同,碗形与同期官窑基本一样,工整的回字纹刻画工艺技术高超,如果直径在20cm左右,对得起30万-50万港元的估价。另附明早处州官窑-小碗,作为比较。(图30).

(图30)

(十四)

(图31)标注为南宋龙泉青釉莲瓣碗。

断代、定位准确,碗形、莲瓣刀工、及施釉很强烈的大窑叶坞底产品,莲瓣刀工是金村窑的传承,大莲瓣间隔立体手法,施釉采用官窑釉素烧工艺,无论工艺及美学都达到了南宋龙泉窑的顶级水平,南宋品牌窑头的上等产品、佳士得的平台,20万-40万的估价便宜。

(十五)

(图32)标注为明初龙泉青釉刻四爪龙纹执壶(缺盖)。

从壶形及龙纹刀法上判断,此壶时期判断存在偏差。明代初期的执壶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三刀工娴熟流畅,壶形漂亮,整个执壶线条力度非常饱满(如图33)

(图33)

(图33-1)

,圈足满釉(图33-1)。此壶划刻力度、流畅度均达不到明代初期的水平,综合工艺特征应该是明代中期。所以,我们认为20万-30万港元的估价略显偏高。

(十六)

(图34)标注为南宋/元龙泉青釉双鱼耳小炉。未标明出处。

南宋-元早期,龙泉窑的簋式炉。此炉不能翻底,因此不能贸然看老。可以肯定的是,和宋代-元早没有关系,南宋确实有高颈的簋式炉(图35浙江湖州博物馆小簋式炉),但南宋龙泉窑的礼器工艺是非常严格的。双耳必定是一正一反,(如图35)

(图35)

虽然小口径双耳未作具体纹饰,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现象,南宋大窑垟坳头产品亦是如此(图36)。

(图36)

(十七)

(图37)标注为南宋龙泉青釉莲瓣碗。

从正面图片观察,刀工为大窑叶坞底或金村窑,翻底圈足如薄而小为金村窑南宋产品,反之则为大窑叶坞底烧制。金村窑在南宋中期开始,为了与大窑竞争,放弃了原来一直传承的厚胎工艺,烧制薄胎产品,其中一部分为厚釉,另一部分为薄胎薄釉产品。刀工仍然延续金村传统的大莲瓣。大窑的叶坞底从开始烧制就传承金村的大莲瓣工艺,并吸取了大窑的厚釉优点。此碗是厚釉产品,因此仅从刀工与施釉非常难以判别烧制窑口,但从一线露胎处能感受到大窑叶坞底的窑红,而非金村。此碗的形、釉工艺均到位,可惜变形(不知是否有小修),10万-20万港元估计合理(附图38金村窑南宋薄胎薄釉莲瓣碗)。

(图3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