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第一百五十七篇《破斧》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破斧


    [经·国风·豳风]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作品介绍]

国风·豳风·破斧》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赞颂周公东征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章法简单,每章只换了三个字,反复咏唱,表达了将士们艰苦奋战,取得胜利的自豪,也表达了对周公的感恩之情。


[注释]

⑴豳(bīn):古都邑名,在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

⑵斧:斧头。圆孔曰斧。

⑶斨(qiāng):斧的一种。方孔曰斨。

⑷四国:指殷、管、蔡、霍,即周公东征平定的四国。或以为殷、东、徐、奄四国。一说“四方之国。皇:同“惶”,恐惧。毛传释为“匡”,《尔雅·释言》:“匡,正也。”

⑸哀:可怜。一说哀伤,一说借为爱。我人:我们这些人。斯:语气词,相当于“啊”。

⑹孔:很、甚、极,程度副词。将:大。

⑺錡(qí):凿子,一种兵器。一说是古代的一种锯。

⑻吪(é):感化,教化。一说震惊貌。

⑼嘉:善,美,好。

⑽銶(qiú):即”锹“。一说是独头斧。

⑾遒(qiú):团结、安和之意。《毛传》:“固也。”《郑笺》:“敛也。”一说是臣服。

⑿休:美好,与”嘉“”将“意同。


[译文]

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匡正四方之国平息了叛乱。可怜我们这些战后余生人,也是非常命大亏苍天有眼!

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齐刃凿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教化得四方之国秩序井然。可怜我们这些九死一生人,得苍天佑护结局多么良善!

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独头斧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四方之国边疆巩固又安全。可怜我们这些劫后余生人,也真是吉庆有余福禄无边!

赏析

这是一篇管蔡等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等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此诗共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尔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錡”不论解作凿或锯,“銶”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錡、銶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佚名


赏析

朱熹解曰:“赋也。从军之士,以前篇周公劳己之勤,故言此以答其意,曰:东征之役,既破我斧,而缺我斨,其劳甚矣。然周公之为此举,善将使四方莫敢不一于正而后已。其哀我人也,岂不大哉!然则,虽有破斧缺斨之劳,而义有所不得辞矣。夫管蔡流言以谤周公,而公以六军之众,往而征之,使其心一有出于自私,而抚之虽勤,劳之虽至,而从役之士,岂能不怨也哉!今观此诗,固足以见周公之心,大公至正,天不信有其无有一毫自爱之私。抑又以见当是之时,虽被坚执锐之人,亦皆能以周公之心为心,而不自为一身一家之计。盖亦莫非圣人之徒也。学者于此熟玩而有得焉,则其心正大,而天地之情真可见矣。”

“范氏曰:象日以杀舜为事,舜为天子也,则封之。管蔡启商以叛,周公之为相也,则诛之。亦虽不同,其道则一也。盖象之祸,及于舜而已,故舜封之。管蔡流言,将危周公以间王室,得罪于天下。故周公诛之,非周公诛之,天下之所当诛也。周公岂得而私之哉!”

总之。朱熹解为赞颂周公的诗。 

今人多解为战士庆幸九死一生的诗。姑从之。

这是一场多么残酷激烈的战争啊!在进攻与对峙中,我们砍坏了椭圆的斧头,也砍得方形斧刃有了缺口。敬爱的周公带领着我们东征叛国,很快就顺利平息的四方之国的叛乱。可怜我们这些战后余生之人啊,也真是实在太幸运啦!“哀我人斯,亦孔之将”,自叹自哀之意,历经九死一生,这不是命大嘛!值得庆幸。

此诗三章反复强化战争的激烈残酷,反复称颂周公的武力征服,反复庆幸自己的战后余生。实际上表达了对战争或征服的评价态度的两面性。从效忠君主一面来讲,征服很有必要;但从战争的破坏力来看,实在令人望而生畏。

你看吧,每一场战役,都是砍杀得刀枪残缺,战斧残破,方形斧缺口了,齐刃如凿的长矛缺口了,独头斧也缺口了,单纯从武器装备的破坏来看就触目惊心了,何况这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还不知大多少倍!周公东征确实达到了征服、教化、巩固的目的,但我们这些战后余生的人实在太幸运了。

言外之意,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要有多少平民子弟为此丧失宝贵的生命啊!

佚名


赏析

    

 从这一首诗就可以看出周公东征,不用行军打仗,而饱受艰难困苦,到底在干什么呢?周公又是如何感化殷商和淮夷人民呢?诗中多次用了斧、斨、锜、銶等名称,斧既是古代作战用的武器,又是日常生活中可用的斧子;斨是也是古代的一种方孔的斧子,也是兵器;锜是古代的一种凿子。銶也是古代一种凿子。如果用斧子打仗,这是能解释通的,可是用凿子干什么呢?凿子不是武器,用来干什么呢?打仗能用坏这么多的斧子和凿子吗?周公率领军兵用武力攻打殷商遗民,能受到殷商人民的嘉奖吗?当然不能了。周公带领这些士兵,用这些工具帮助殷商人民耕种土地,修建屋舍,为殷商人民做好事,用实际行动感化殷商人民。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些士兵虽然很辛苦,但是他们很安心,也受到了很大的嘉奖,夸赞。得到了喜悦和美善的品德。当然从《伐柯》、《九罭》、《狼跋》等诗篇同样可以看到东人对周公之德的赞美之情。周公为文王之子,周文王用仁德感化人民,周公继承其父文王的仁德,用仁德感化东土人民,充分说明周公完全继承了先祖的美德。关于周公东征,不用武力攻伐,从“东山”中的诗句“勿士行枚”就可以得到证明。而且《周易·坎卦》六三爻:“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陷,勿用。”的含义可以得到证明;六三爻说:“来之前艰难险阻重重,来到途中也是险阻重重,来到之后仍然艰难险阻重重,艰险而且枕戈待旦,来到艰险之地而又陷入其中,而且没有用武力。”这就充分说明周公东征,不是用武力征伐东土,而是以仁德感化东土的人民,所以“破斧”才会记载了这些东征的人士,虽然艰苦,但是使他们得到了帮助和嘉奖,使他们得到了学习而行为美好仁善的教化,当然也使东土人民受到教化而感化,所以才会有“东山”篇东征人士回家乡之时,受到殷商人民的热烈欢送,也才有“九罭”篇的不忍心让东征之人离去的挽留和怀念。

    所以说,《诗经》和《周易》一样其实就是一部历史史书,就是用诗歌的形式记载了西周,东周之时所发生主要历史事件,尤其是《豳风》这一部分,就是对周公之德的记载,也更是对周公东征历史事件的连续记载,因此对《诗经》的解释一定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研究《诗经》的内容,就会得到确切的答案。

佚名


赏析

       

 周公东征平叛,对统治者来说是英明之举、正义之举,动乱的平息与四境的安定,当然值得大肆赞颂,战争胜利一方的参战者也应该引以为豪。但对于打仗的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生命安危和家庭的幸福。因为战争是大人物们的游戏,是小人物们的坟墓。一群素不相识、毫无仇恨的同类,举着刀枪以性命相搏,杀得眼睛都喷出了烈火。他们为了什么?很简单,为了活着。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搏杀,你生了恻隐之心,就可能身首异处,魂丢异乡。因而能够有幸死里逃生,自然也是值得大肆庆贺的。作为参战者的诗者,抖落了满身征尘之后,想到了昔日战场上出生入死的经历,想到了无数战友抛尸疆场的辛酸,为自己这个“幸运儿”终于死里逃生、活着回来而喜形于色。从这一悲一喜的感受中,表现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反映了千千万万人们的意愿和要求。

  对于战争的降临,平民百姓的苦恼肯定不同于达官贵人们的苦恼。大人们担心的是自己既得利益和特权的丧失,关心的是保持和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稳固。为了用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死亡来换取这些,他们完全可以在所不惜,并且还会想出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装扮自己,把自己说得那样美好,以诱骗百姓们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所驱使,替他们去充当“杀人机器”。平民百姓关心的是丰衣足食与平安和睦,充军打仗是迫不得已的,杀人饮血是迫不得已的,眼看着同伴在身边纷纷倒下化作鬼雄,眼看着手中的武器残破卷刃,在白骨遍野之中得以不死,当然是他们的最大企盼了。

  当权者与老百姓的利益大概从来都难以取得一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当权者是否应该设身处地为老百姓想想?想想他们那些最基本、最没有非分之想的生存愿望,兴许就会收敛一下自己的贪婪,那真是百姓之万幸了。老百姓如水,你把他导向哪里他就流向哪里,尤其中国的老百姓更是如此。但是,你可切莫忘记了水的特性:它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当洪水暴怒之时,它定会以汹涌不可阻挡的气势,冲破一切束缚的堤坝,浩浩荡荡地淹没统治者的宫殿大厦。人民只要尚有一线生存之希望,他们是绝不会铤而走险的。

  中国的善良百姓是最通情达理的,在士卒们庆幸自己活着凯旋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忘记包括自己在内的征战者创下的丰功伟绩:四国是皇、四国是吪、四国是遒。正因为他们撇家舍业的四处征战,才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免除了他们遭受同样命运的灾难。尽管他们也诅咒这可恶的战争,但他们也知道需要用战争去消灭战争,用牺牲来换取和平与宁静。面对如此善良的民众,统治者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佚名


赏析

此诗是周公东征的士卒,凯旋归来而作.

周灭殷后,武王把殷地分为3处,命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领一处.封纣子武庚为诸侯,受3叔的监视.武王病死,子成王立,年龄幼小,有周公摄政.后来武庚联合管,蔡和东方旧属国,奄,蒲姑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周公带兵东征,杀武庚和管叔,放蔡叔,灭熊,盈等17国,把殷顽民迁到洛阳.《破斧》一诗,旧说是赞美周公之作,其实,它只是东征士卒喜获生还而已.

“既破我斧,又缺我戕”,跟随周公东征的士卒,有的就没有戈矛之类的武器,而是用他们自己平日的生产工具刀斧之类,经过这场激烈的战争,他们不仅把自己的斧子用的破裂了,又把自己的戕用的有了磨损.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周公东征远方,四国即管蔡商奄,其实除了这四个大国以外,还有不少小国,都恐惧不已,皇,同惶。“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可怜我们这些人总算命大回家乡.

其他两章,内容雷同,就不说了.

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最后成王开启金縢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周公和召公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逸周书·作雒》篇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篇则说,其灭国五十。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这次战事是继武王灭殷之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周公旦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奭(在洛邑驻兵8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另外,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周公旦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康叔。康叔到殷墟后,牢记周公旦的叮嘱,生活俭朴,爱护百姓,使当地吏民安居乐业。

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这和武王分封已经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今河南淇县),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为了使康叔顺利地进行统治,周公先后给康叔《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这在众多受封人中间是绝无仅有的。推测其原因,一则是康叔统治的为殷人腹心地带,问题最尖锐最复杂;二则是周公首先征服的,也是三监反周所据的殷人集中的地方,而战争胜利之后,康叔受封也比较早。《康诰》、《酒诰》、《梓材》可以看作是周公对新征服地区的施政纲领。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的是使殷民在连续两次大动荡之后安定下来,使殷民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但又不是一味迁就,对饮酒成风,不孝不友是毫不客气的。

除去上述国家之外,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苟子·爪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见周公封的大大小小的国家,数不在少。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而占领地的巩固和扩大还是在分封同姓之后。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周公东征象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西迁;楚国逃到丹水流域。这造成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

东征的战斗是残酷而激烈的,《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斯。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战士们跟着周公东征,斧子砍出了缺口,纵使饱经战斗的苦楚,能够生还是很幸运的了。东征的战士思念家乡,一旦解甲归田,心中充满了种种遐想,《诗经·豳风·东山》,就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再也不是内外交困,战斗之前的那种“风雨所飘摇,予唯音噍噍”的局面了。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佚名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白话译文:

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匡正四方之国平息了叛乱。可怜我们这些战后余生人,也是非常命大亏苍天有眼!

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齐刃凿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教化得四方之国秩序井然。可怜我们这些九死一生人,得苍天佑护结局多么良善!

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独头斧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四方之国边疆巩固又安全。可怜我们这些劫后余生人,也真是吉庆有余福禄无边!

《破斧》出自《诗经·国风·豳风》。诗篇时代背景是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

关于《破斧》的诗旨,大致有两种:

一是“美周公说”。即本诗是一篇这是管、蔡、殷、奄等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历代学者均持这种观点。如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宋代朱熹诗集传》也云:“赋也。从军之士,以前篇周公劳己之勤,故言此以答其意,曰:东征之役,既破我斧,而缺我斨,其劳甚矣。然周公之为此举,善将使四方莫敢不一于正而后已。其哀我人也,岂不大哉!然则,虽有破斧缺斨之劳,而义有所不得辞矣。夫管蔡流言以谤周公,而公以六军之众,往而征之,使其心一有出于自私,而抚之虽勤,劳之虽至,而从役之士,岂能不怨也哉!今观此诗,固足以见周公之心,大公至正,天不信有其无有一毫自爱之私。抑又以见当是之时,虽被坚执锐之人,亦皆能以周公之心为心,而不自为一身一家之计。盖亦莫非圣人之徒也。学者于此熟玩而有得焉,则其心正大,而天地之情真可见矣。”

二是“东征从军之士庆生说”。当代学者如闻一多等此这种观点。

深读本诗,泊客以为,《破斧》是随周公东征的士卒喜获生还,感恩赞颂周公之诗。

何也?

一曰“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周公东征,四国是”、“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均是明确赞美周公之语,且有递进关系:首章是平乱、次章是教化,三章是巩固。

二曰“破斧缺斨”为成语,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个成语就来自于《破斧》。也即指颂扬周公东征,解民之倒悬。而且,诗中多次用了斧、斨、锜、銶等名称,斧既是古代作战用的武器,又是日常生活中可用的斧子;斨是也是古代的一种方孔的斧子,也是兵器;锜是古代的一种凿子。銶也是古代一种凿子。也即斧、斨、锜、銶既可指武器,也暗指管、蔡、殷、奄等四国民不聊生,也这些生活生产品都已经破、缺了。

三曰对“哀我人斯,亦孔之将。”的解读。美者认为,“哀我人斯”的主语缺省周公。而持庆生观点者认为,战争真是残酷,可怜“我们这些士卒”啊,总算九死一生了。

破斧描写叛乱发生之后,周公东征平息这场战事,随军出征的士兵得以归还。诗中有对周公东征的赞美,也有在这种赞美之中,对战死者的可叹和对自身的庆幸。

  因此,《破斧》是一首描写周公东征四国,除暴安良的叙事诗。赞美了周公东征的英雄事迹,也表达了随征士卒喜获生还的感恩之心。

◆  ◆  ◆  ◆  ◆  

诗经157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